培養不亂性的女兒,與其禁錮她,不如培養自我價值多元化更有效

2019-11-11     淅爸育兒記

有一個笑話隱喻著對男女之間性的「好壞」,這個笑話是這樣的:

一把什麼鎖都能開的鑰匙是萬能鑰匙,一個什麼鑰匙都能開的鎖是把爛鎖。

在這個笑話裡面有一個問題:女人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多數人會認為,女人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貞潔,再直白點,就是女性的身體,如果一個女性隨意奉獻出自己的身體,那麼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壞女人。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對於孩子的性教育是十分保守的,尤其是對於女兒的性教育。

一個男孩學壞的標準可能有無數個,但說起一個女孩學壞,亂性絕對是其中之首。許多家長會對女兒的未來感到擔憂,擔心她們被騙走貞潔--比之被騙走感情,貞潔顯得更為被父母重視些。

所以家長們會選擇用盡一切方法「保護」女兒的完整性,但是這些家庭培養出來的女兒,往往事與願違。

上了大學才變壞?還是本來就壞?

小穎,是我妹妹的好朋友,初高中的時候經常會到我家串門蹭飯,事實上她去得最多的地方除了她家就是我家。後來和我在同一所大學,當時我大二,她大一。

她可以說完全符合家長乖乖女的標準,乖巧懂事,從不晚歸,也不會和男同學有過多的來往;同樣她也完全符合多數男性的審美標準,五官精緻身材也很好。

在大一的第二個學期,她在我們學校出名了,這個乖乖女成了一朵交際花,經常隨不同的男同學出入賓館酒吧。

為什麼一個本來乖巧的女孩,會變得如此叛逆?會如此地不愛惜自己?是被人帶壞了嗎?

事實上,直到現在她的父母都始終認為她是因為上了大學被人帶壞了--她已經很久不回家了,一個人在深圳漂泊,也是不斷地換男朋友。

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小穎在追求什麼,在用身體換取什麼。

乖乖女用身體換取的三種「物品」:自由、自我、愛

或許大家都會對小穎的變化感到不解,甚至羞辱她:女人變壞就是為了錢。可小穎從來就不是缺錢的人,她的父母經商,在物質方面從不吝嗇過小穎。

大學了,都已經成年了,難道不知道這樣不愛惜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嗎?

因為愛情讓她盲目?一次又一次的,她會不清楚那不是愛情,那些男性只是貪圖一時之快嗎?

既然認知沒問題,人也沒失去理智,為何她會沉溺在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樂得於此?

因為用身體,可以換取她一直追求的東西:自由、自我、愛,而這些東西她在家庭中從未正確享受過。

  • 被操控=被愛的相處模式--被複製的愛

說出來大家可能難以相信,小穎的成長曆程中,除了被操控就是被操控:

  • 她經常到我們家蹭飯,是因為她能去的就只有我們家,我們的父母關係很好;
  • 她從不晚歸,因為只要超過9點不回家就會被禁足;
  • 她跟男同學保持距離,因為她的父母不允許,而且更誇張的是,每年他們都會帶小穎去做一次身體檢查,檢驗她處女膜的完整性;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父母為了保護她,保持她的貞潔。

父母用行動告訴她,操控她是愛她的,她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相處模式:如果愛一個人,就要被其操縱,壓抑自己滿足對方的一切慾望。她所建立的思維模式是:被操控就可以獲得愛。

理所當然的,當她遇到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她希望獲得對方的青睞,那麼順從對方的要求就是她的第一選擇;

  • 身體是最「值錢」的認知模式--自卑的自我

生命是一個不斷進行選擇的過程,做的選擇越多,我們的生命就越豐富多彩,我們相應地就越自信。

所謂的自信,其實就是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有什麼,知道自己真正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種價值感,就源自不斷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但是,如果父母的控制慾望太強,孩子就會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來生活。結果,孩子就沒有機會通過自我選擇的過程認識自己,並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感。

由此,這個孩子會深深地缺乏自信。不管他表面上看上去多麼出色,他仍然是沒有自信的。因為,這種出色屬於父母的意志,而不屬於他自己。

這是一種致命的自卑,這種自卑,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空空如也,好像什麼都沒有。

於是,當這樣的一個女孩談戀愛時,一旦與男友發生爭執,一旦男友開始疏遠她,她就會驚惶失措,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價值,不知道能怎樣挽留他。

這時,她會容易拿出自己看上去最有價值、而男友看上去也最在乎的,那就是她的身體。

當然,這些只在乎她的身體的男生們,必然不會因為她的奉獻而珍惜她,反而是更加變本加厲的傷害她。

這是這些女孩的通病,因為父母壓制了她們的獨立空間,她們沒有機會去充實自己的內心,也經常沒有機會去學習用信任、溫暖和愛的方式來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當渴望接近異性時,她們會發覺,自己除了身體,好像什麼都沒有,於是容易在性上變得很輕率

  • 潛意識裡的成長--尋找自由

幾乎無一例外,控制慾望特彆強的父母,都尤其擔心,甚至最擔心女兒過早有性的關係。

而這些女孩,儘管表面上一直很服從父母的意志,但實際上,因為父母強烈的控制慾望嚴重壓制她們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她們內心深處都有著強烈的叛逆心理。

那麼,一旦真開始叛逆,她們就很容易去做父母最擔心的事情,好像只有那樣做,才意味著真正開始做自己。

小穎就是這樣的極致詮釋者,在大學以前一直在父母的操控下,她無力反抗也沒想過反抗,但是到了大學脫了了父母的掌控時,她發現自己的能力無限大,過去自我有多壓抑,在此時的自我放縱就有多誇張。

在尋找自由的時候,還有一種情況:讓別人代替自己自由。

這類型被操控的孩子(無論男女),他們都可能患上一個名為「壞男孩綜合徵」的心理問題。他們自身很乖,但是所交往的異性朋友卻是極端叛逆的。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中國的女性一直被教育的是三從四德的自我壓抑,而到了現在雖然三從四德被摒棄了,但是卻同樣的被教育要壓抑自己的性需求,否則就是一個壞女人,從沒有人教會這些女孩應該怎麼樣正面自己的身體。

這些被操控的孩子發現要改變自己的現狀太難了,父母是那麼強勢,自己是那麼弱小,那麼這份心理需求,最終就向外投射--尋找一個看起來活得自由的伴侶,讓他代替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培養一個愛惜自己的女兒,關鍵在於讓孩子實現自我價值多元化

培養一個懂得愛惜自己的女兒,並不需要用操控她、監視她、甚至禁錮她的方式,更為有效的方式,是讓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說,自我實現是我們的最高需要...
  • 同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的羅傑斯則說,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 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則說,我們一出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我們從小就會在這個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說,自我實現是我們的最高需要...
  • 同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的羅傑斯則說,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 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則說,我們一出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我們從小就會在這個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 著名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說,父母只是給了孩子身體,他們不應該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為人父母不能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精神父母。於是,他們完全無視孩子自己的獨立人格,而強迫孩子接受他們的設計。於是,孩子成為自己的生命衝動就被嚴重壓制了。

培養一個懂得愛惜自己的女兒,培養一個自我價值多元化的孩子,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給予孩子正確吸引異性的方式,從父母間的相處模式開始

如果一個父親在孩子面前用操控的方式,嚴厲監管自己的妻子,以求完全占有自己的妻子,那麼女兒就會被植入這樣的精神種子。

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社交觀念,尤其是在如何吸引異性,討得異性歡心這一點上。

之所以把這一點放置到最前面,是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從孩子出生前就對她有著深刻的影響。被操控的、用身體換取幸福的母親絕不會有幸福可言,即便有那也是一種病態心理,在懷孕的時候,這種壓抑自己所帶來的不幸福感,同樣影響著腹中孩子的健康。

所以,培養有正向多元化價值感的孩子,父母最先要做到的是建立良好的夫妻相處模式。

  • 在性教育中要將「能做什麼」放在第一位
  • 在孩子的性教育過程中,家長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強調「不能做什麼」。

    如果父母在孩子未知的性領域中,總是告知他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行,甚至開出一張性行為方面的禁止清單,孩子反而會對這些「禁區」產生興趣,從而更想去試一試,甚至由於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作怪,更加對這些事情感興趣。

    因此,父母在想告誡孩子在結婚之前最好不要進行性行為時,可以告訴他能做的事情,例如,告訴他可以和對方握手、擁抱或者接吻,但然後必須同時告誡孩子「永遠不能傷害另一個人」等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建議。

    • 貞潔固然重要,但愛,是責任而不是奉獻

    對於女性而言,貞潔固然重要,但不應該是最重要的那個,一個女生如果最有價值的東西只是自己的身體,那是悲哀的,就如一個男性的存在價值只被銀行存款所決定一樣。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愛不等於性,性只是愛的一部分,就如身體只是她自我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樣。愛是責任,而不是奉獻。

    「這就是愛情。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同樣,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不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蘇霍姆林斯基信中的這一襲話更是道破了愛情的真諦。

    • 多元化的本質,在於選擇的多樣性

    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不斷自我選擇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也即自我實現的過程,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

    但是,太多的父母有太強的控制慾望,他們不尊重孩子的這種生命欲求,他們不顧一切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頭上,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意志生活。

    然而,不管父母的控制慾望多麼強烈,控制能力多麼強大,孩子的這種生命欲求不會消失,它會以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達出來。

    很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是,父母強迫讓孩子「學好」,而孩子偏偏要「學壞」。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這叫「逆反」或「叛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這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孩子這樣做,不是因為「學壞」對他多麼有吸引力,而只是為了與父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外來意志抗衡,而只是為了表明:我,還是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再小的孩子也有他的性需求,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應該是告訴她們各種選擇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刀切的認為這就是不好的事情。

    例如,有一位父親在知道自己讀高中的女兒已經墜入愛河的時候,他沒有選擇強行阻止,而是跟女兒說:「如果你願意,我想你們現在就可以結婚生子,只是你做好了當媽媽的準備了嗎?他有沒有能力對你負責,共同撫養你們的孩子?」

    而基於父親的這一番啟發,她考慮清楚後,選擇了與男朋友保持距離,而不是偷嘗禁果。

    淅爸寄語:讓一個女孩懂得珍惜自己,首先我們就得學會如何珍惜自己的女兒,從給她選擇開始,從放手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YgIWm4BMH2_cNUg6H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