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縣:把論文寫在試驗田 播種豐收的希望

2020-04-09     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民網成都4月9日電 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連日來,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試驗田裡,呈現出一派繁忙而喜悅的春耕景象:剛剛歷經疫情考驗的農民們開始復工,他們整齊地排列為陣,一點一行地在試驗田裡插秧勞動,播種下豐收的希望。

省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帶領周邊百姓愉快地深入水田勞作,留美女博士郭曉藝一邊作為記載,一邊指導村民移載秧苗。科研人員科學嚴謹的態度和村民的一絲不苟的勞作構成一幅濃彩重抹的春耕圖。

「像這樣大面織栽秧大約需要10天左右,而整個育種過程一般是在一年中的3月—9月進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四川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徐富賢介紹。

「市場上買的很多農民用的品種,很多就是我們這個基地選種的品種。一個新品種選育成功一般需要好幾年,多的甚至要花上10年的時間。你看到這些牌子,都是一代一代的選,一年一年的選,很不容易,通過省里、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定才能推廣。」徐富賢說,「國家認定的品種,我們還要進一步篩選這些品種,每一個品種有它的特殊特性,有的是優質的,非常好吃的;有的是產量比較高的,有的是適用於機械化的機插秧,機植播等等各方面的用途,目前,進一步篩選這裡成千上萬的品種,篩選這部分品種,作為指定特定區域進行推廣。」

據悉,瀘縣水竹林村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科研試驗基地,占地近200畝,在新品種選育和生態栽培技術研究上有較大優勢。

一是水稻高產、優質等多功能新材料及新品種選育。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良種,一般需8-10年的南繁北育才能上市,基地上每年要栽種上萬份材料,幾十名科技人員的努力,僅能育成幾個優良品種。

二是多目標新品種篩選。每年從全國或四川省審定的200餘個水稻品種中,進一步通過人工氣候室、分期播種等手段,鑑定出產量高、品質好、耐高低溫、宜機械化的20~30個特異性品種,供大面積生產選擇使用。

三是豐產高效技術研究。通過不同施肥量、栽秧密度、移栽秧齡等300餘個小區試驗,集成高產、優質、機械化等技術,供大面積示範推廣。

近年來,瀘州作為川南水稻生長特有生態區,該研究所立足瀘州市糧食生產和酒業發展需求,不斷加大科研試驗基地的建設投入。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更是為基地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批優質高產水稻、高粱新品種、解決農業生產實際需要的生產技術相繼成功研發,更加科學的釀酒技術在瀘州農業生產和酒業發展中得以應用。科研人員們默默無聞埋頭實幹的精神,成就了穩定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陳建平 曾佐然)

(責編:羅昱、高紅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JgGXnEBrZ4kL1ViXQ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