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的校園事,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被欺負了。多數家長都會教育孩子要懂得還擊。
而面對家長的教導,有一部分孩子會一臉懵圈,他們不敢還擊讓家長更加操心;但是,比之更讓家長操心的,是孩子的過度反擊。
最近有一個孩子就因為被欺負準備進行反擊而走紅網絡,被稱為「最牛小孩」。
孩子間相處有摩擦是正常的事情,這位男孩與同學發生了摩擦之後,沒有直接找老師或者是家長反映,而是準備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只見孩子手裡拿著把紙質的玩具槍,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頗有大哥風範,更為重要的是,小孩子後邊跟著他的「小弟」--他的寵物,一頭豪豬。
一路上他還不斷回頭,看看自己的小跟班有沒有跟上。
這架勢,要是真碰上了惹他不高興的,一句關門放豬那事兒真就可大可小了。
所幸,孩子帶寵物出門時,孩子媽媽感覺有些不對頭,一路尾隨著孩子,最後發現孩子是朝著學校方向走的。
媽媽猜想兒子可能是在學校與同學有摩擦了,於是帶著自家「小弟」去找場子了,於是在路上攔下了兒子,把孩子和他的小跟班領回了家。
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是要深思的:
其一、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知
當遇事之後,孩子選擇了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與家長反映,一方面說明了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足夠自信,可同時也說明了孩子比起父母和老師,孩子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最初的時候,孩子都是非常自戀的,尤其是在6歲以前,他們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主,有不順心人事物他們就希望以雷霆之力來摧毀對方。
而好的父母,會幫孩子走出這份自戀,讓他們認知到自己的能力幾何,同時在他們遭遇挫折的時候給予關心和支持,最終這份自戀就會演變成孩子的自信。
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從自戀,到把安全感轉移到父母身上(對父母的他信力),再把這份他信力轉化為自信力;
但如果直接從自戀轉化到自信上,這份自信可能就會是自大的表現,即孩子什麼事情都認為自己能行,進而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解決問題--他們的認知是那麼的有限。
例如這位孩子,他沒有找父母和老師,而是直接就帶著自己的小弟報復去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
其二、孩子過度崇尚暴力
教會孩子懂得反擊是沒問題的,但不能讓孩子認為反擊方式只有暴力,這會讓孩子建立對暴力的依賴性,最後當他遇到任何不公的時候,不管對象是誰,他都會條件反射般的採取暴力對待。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暴力寶寶,我們更希望教導給孩子的處理思維是先進行合理反饋,尋求幫助,用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不是想讓孩子養成一有不順心就使用暴力的習慣。
防止孩子過度反擊,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孩子們都是單純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方式也是非常直接的,而孩子間相處必然會有摩擦的時候,教會孩子合理維護自己的權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及時的制止對方,宣示自己的不滿,能讓一些霸凌事件被扼殺在搖籃中。
但孩子做事又是缺乏分寸的,他們往往反擊起來會沒輕沒重,讓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懂得反擊的同時,也要防止孩子過度反擊。
對此,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助到家長:
- 遭遇不公,第一時間找老師/家長
老師是孩子在校時的第一監管責任人,而同時也是班級里的權威,及時找老師反饋情況,除了是對老師的尊重,還是對孩子求助意識的培養。
在學校不懂的尋求老師幫助的孩子,在外面也同樣沒有尋找警察叔叔幫忙的意識。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主動找老師反饋情況的時候,就不會存在被誤解為調皮搗蛋的主動挑事者。
所以,我們先要告知孩子,第一次遭遇摩擦事件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找老師,藉助權威的力量也是反擊的方式之一。
- 教會孩子反擊的時機:事不過三
老師也不是隨時能保護孩子的,而且現在的孩子都金貴無比,老師們沒有懲罰權,對一些比較皮的孩子也是難以震懾。
所以,在教會孩子尋找老師幫助之後,我們還需要教會孩子「事不過三」的反擊標準,即在尋求老師幫助仍然無效的情況下,我們不須再忍讓對方,應該適時反擊。
- 教會孩子合理反擊的方式
讓孩子帶著豪豬上學「找場子」的方式,是堅決不可取的,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所以教會孩子合理的反擊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而一些家長只是告訴孩子要打回去,卻沒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打,打哪裡,孩子同樣也是懵圈的。
明確告訴孩子,哪些地方可以攻擊(對方的手臂,腳),哪些地方不能攻擊(頭部、軀幹、隱私部位),這就給了孩子一個反擊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