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125個貧困村如期退出,實現水、電、路、房、網、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衛生室、學校、幼兒園和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
全縣1.06萬戶4.5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拔掉「窮根」、摘掉「窮帽」。
這是脫貧攻堅以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向黨中央和全縣人民交出的一份脫貧答卷,也是在青海東部門戶大地上勠力同心寫出的莊嚴承諾。
民和縣是青海東部的一個農業大縣,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定貧困縣,全縣轄22個鄉鎮312個村,總人口43.8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61.7%。共有貧困村1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06萬戶4.58萬人。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民和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和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要求,以實施「八個一批」和「十大工程」為抓手,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堅定決心,如期實現拔「窮根」、摘「窮帽」的脫貧攻堅目標。
上下一心 干群齊力強擔當
圖為縣委書記楊海林在北山搬遷安置區現場解決群眾困難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有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民和縣堅持黨政同責,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制,建立了「縣有指揮部、鄉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脫貧攻堅工作指揮體系,形成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總負責、縣級領導包片督戰、行業部門通力協作、鄉村兩級一線攻堅、幹部職工結對幫扶、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脫貧攻堅格局。
對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研究制定了20多項制度,構建起以「八個一批」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十大工程」和21個行業扶貧專項方案為支撐的「1+8+10+21」脫貧攻堅政策體系,採取「清單制+責任制」工作方法,量化工作任務,明確主責主業,確保脫貧攻堅高效推進。紮實開展遍訪貧困對象行動,縣委書記遍訪貧困村,鄉鎮黨委書記和第一書記遍訪貧困戶。縣級領導以上率下,帶頭踐行「一線工作法」,經常深入一線督戰指導解難題。
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有一支同群眾心連心、共甘苦的黨員幹部隊伍。脫貧攻堅以來,民和縣向125個貧困村和48個非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173名、工作隊員346名, 110名新錄用行政事業幹部全部分配到鄉鎮工作,選派470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到貧困村開展服務活動,選派5名縣直機關優秀年輕幹部擔任村支部書記,用精兵強將夯實精準幫扶的基層力量。
同時,凝聚各界資源助力脫貧攻堅,全縣 9605名幹部結對10607戶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7萬餘件,95家各級定點幫扶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522萬元助力脫貧攻堅,全縣65家企業、38家個體戶、29個民主黨派等廣泛參與,為決勝脫貧攻堅發揮社會合力。
創新機制 助力脫貧「大民生」
圖為縣長馬維忠深入村社督導脫貧產業發展情況
民和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一個國定貧困縣,蓄錢渠道少,花錢的地方多。為此,民和縣採取「多條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機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撐。
多方融資。脫貧攻堅以來,民和縣扶貧領域累計投資56.23億元,其中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7.2億元、貧困村基礎設施貸款15.82億元、社會幫扶0.33億元、整合其他行業部門資金22.88億元。
堅持小財政大民生,在全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年平均收入只有2.47億元的收支矛盾下,縣級扶貧資金持續加碼,2017年以來累計投資1.68億元支持產業鞏固、精準防貧、危舊房改造、金融扶貧、駐村保障等,助力扶貧「大民生」。
金融扶貧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4年來,民和縣累計發放金融精準扶貧貸款1.34億元,其中「530」扶貧小額信用貸款3489戶1.04億元、產業扶貧貸款0.3億元。累計投入互助資金1.06億元,實現貧困村互助資金扶持全覆蓋,助力貧困戶發展產業促增收、穩脫貧。
多渠道引水,一個龍頭出水,讓有限的扶貧資金實現效益最大化。截止2019年底,全縣125個貧困村實現水、電、路、房、網、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衛生室、學校、幼兒園和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如今,摘去「窮帽」的山鄉農村處處煥發新氣象,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綜合施策 織牢民生保障網
圖為松樹鄉牙合村搬遷群眾的新生活
「感恩黨的好政策,讓我們北山鄉的貧困戶只繳納1萬元就住進了城裡的樓房,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北山鄉搬遷貧困戶魯愛華的心裡有說不完的感恩話。
魯愛華住房條件的變化,是民和縣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硬任務的一個縮影。
脫貧攻堅以來,,民和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硬任務 ,多措並舉,全力織牢脫貧路上的民生保障網,確保貧困群眾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學。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核心任務。民和縣實施危舊房改造23867戶,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4個鄉鎮78個村4010戶1540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376戶5459人),打造高原美麗鄉村183個,實現貧困村美麗鄉村建設、貧困戶和住房困難戶危舊房改造全覆蓋。
治貧先治愚,教育是根本。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和貧困生十五年免費教育政策,紮實推進控輟保學工作,全力保障貧困家庭學生走進校門接受良好教育,實現「不讓一名學生因貧輟學」目標,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了基礎。目前貧困家庭學生資助覆蓋率達100%,全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9%。
大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實現貧困戶醫院醫藥費報銷一站式結算,「雙簽約」服務實現貧困人口和重點人群全覆蓋,大病集中治療822人(次)、慢病簽約服務3600人、重病兜底保障312人。落實醫療費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精準防貧保險「四道報銷程序」,累計為1.24萬人(次)貧困人口報銷醫藥費用3642萬元,報銷率達90%。
加大民政保障力度,累計為12.3萬人(次)發放農村低保金2.95億元、1.7萬人(次)發放低保兜底金5800萬元,累計救助因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陷入困境的群眾9.2萬人(次),累計為4.9萬人(次)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9195萬元和免費適配輔助器具5852套,讓貧困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產業扶貧 穩定脫貧有底氣
圖為橋頭村千畝葵園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這4頭『扶貧牛』是在人均5400元產業發展資金和『530』貸款扶持下發展起來的,已出欄的4頭牛賣了近4萬元!」大莊鄉台集村脫貧戶海者麼子如是說。
在精準扶貧產業脫貧政策扶持下,飽受貧窮之苦的海者麼子一家人提振精神走上養殖脫貧路,目前他家的家庭牧場已經達到9頭牛、12隻羊的規模。
脫貧攻堅,產業是關鍵。民和縣大力發展脫貧產業,已發展養殖大戶1517家、家庭牧場5829戶,養殖畜禽達6.4萬頭(只)。投資2000萬元對養殖較好的貧困戶實施以獎代補鼓勵養殖,對養殖數量少、無養殖能力及無條件的貧困戶採用「借母還仔」「合作社托養」「養殖大戶代養」方式進行扶持,帶動1514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投資2.27億元扶持4.2萬貧困人口發展到戶產業項目,增強貧困戶「造血」能力。
隆治鄉橋頭村貧困戶藏玲玲從2016年開始就一直在該村千畝葵園裡打工,每年掙到上萬元的收入,還能照顧上家。古鄯鎮山莊村貧困戶陳玉成這幾年一直在七里花海景區務工,每年有2萬餘元的收入。民和縣依託鄉村旅遊示範點,通過推進三產融合,帶動627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同時,集中建設的8家扶貧車間帶動8個貧困村通過車間承包年實現收益7.5萬元以上、9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有效實現企業發展、群眾增收的「雙贏」之路。併網發電的43.4兆瓦光伏扶貧項目使全縣125個貧困村年收益30萬元以上,注入187個非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87億元,通過購置公交車、入股龍頭企業、自建物流園等方式實現收益555.2萬元。
另外,藉助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民和縣累計完成「工業品下鄉」8000萬元、「農產品進城」4000萬元,帶動250戶貧困戶累計增收100萬元。
未貧先防 築牢返貧「攔水壩」
「妻子病重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多虧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救助,要不後面的醫療費不知道該怎麼支付。」拿到精準防貧保險金的西溝鄉南方莊村村民關學清如是感慨。
為消除貧困存量,控制貧困增量,民和縣投入財政資金1000萬元,全省首創「精準防貧保險」,按每人每年80元保費標準,對全縣農村非高標準脫貧戶及非貧低收入戶「兩非」戶進行監測幫扶,從源頭上築牢了臨貧易貧重點人群發生貧困的「攔水壩」,為實現高質量脫貧再上了一道「保險」。
2019年5月20日,民和縣舉行首批精準防貧資金髮放儀式,為7戶首批「非高標準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發放保險金10.89萬元。馬場垣鄉金星村村民孔維成是首批防貧保險金受益戶之一,當日領到37269.6元防貧保險金後感慨道:「感謝黨的好政策,這些錢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南方莊村村民關學清也遇到了與孔維成一樣的難心事,2018年因妻子患病住院,在國家醫療保險報銷的前提下,自費醫療費花光了一家人多年的積蓄。讓他慶幸的是,他也通過申請精準防貧保險報銷了6.3萬元,極大地緩解了妻子後續就醫經濟壓力。
巴州鎮巴州垣村村民羅發志因病不能外出打工,2019年貸款5萬元修建了羊棚,購買了10多隻母羊發展養殖業,當年7月份棚圈存欄數達38隻。但天有不測風雲,7月份的一場暴雨導致羊棚倒塌,棚內的38隻羊僅存活4隻,損失達3.94萬元。後來申請精準防貧保險解決1.56萬元,巴州鎮政府解決了5000元救助金,一心想發展養殖業的他,並沒有把這些錢用於還貸款,而又重建羊棚繼續發展養殖業。
受益於精準防貧保險金的關學清、羅發志並非個例。民和縣實施精準防貧保險以來,已累計發放防貧保險金610戶454萬元,為防止他們因病因災因學致貧返貧築起了「攔水壩」。
精神脫貧 增強內力拔「窮根」
圖為總堡鄉通過講習促精神脫貧
脫貧攻堅,群眾是主角。決勝貧困,必須先要激發貧困群眾「苦幹不苦熬」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民和縣堅持扶貧與扶心、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興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開展系列講堂活動,引導貧困群眾轉觀念、摒陋習、提信心、增幹勁,催生出一股勤勞致富奔小康的農村新風尚。
隆治鄉橋頭村李英枝是村裡的殘疾貧困戶,家庭沒有收入來源,生活十分困難。脫貧攻堅以來,在第一書記李玉蘭的扶心扶志下,李英枝鼓起勇氣,挺起脊樑,用勤勞雙手摘去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搬遷新居的李發輝一家人不等不靠,兒子兒媳常年外出打工,每年掙回八、九萬元,把搬遷後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不等不靠,勤勞脫貧,這是精神脫貧的最好寫照。
精神脫了貧,才能真正斷「窮根」。自2018年10月以來,民和縣在各村成立新時代農(居)民講習所,組建的政策理論、精準扶貧、科普技能等七支講習隊伍,結合群眾需求開展接地氣的講習,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科普知識、實用技能、民族團結、文明新風等傳遞給基層群眾,累計開展講習活動3500餘場(次),參與幹部群眾近15萬人(次),產生了良好的講習實效,也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活動,教育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樹立起文明新鄉風,做新時代的新農民。目前,紅白事簡辦新風已經在民和廣袤農村悄然興起,並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接受。
堅持「扶貧」與「扶勤」相結合,為219戶「脫貧光榮戶」獎勵價值362.8萬元的三輪自卸農用車,為70名拉麵從業人員補助35萬元,為1000戶貧困養殖戶發放200萬元物化補貼,激勵廣大貧困戶樹立「脫貧光榮」思想,用勤勞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東西聯手 全力打好「協作牌」
圖為北山鄉扶貧車間作業忙
脫貧攻堅以來,聚焦東西部扶貧協作戰場,濱湖——民和兩地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力度,助力民和縣有效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建強優秀專業人才隊伍、增強群眾自我造血能力,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力。
人才頻繁交流,累計互派黨政掛職幹部9名,選派教師、醫生、農技等專業技術人才57名,組織黨政幹部和教育、醫療、農牧等專業技術人才赴濱湖區培訓651人(次)。
資金強力支持,累計到位江蘇省計劃內財政統籌幫扶資金9753萬元,先後實施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助學助醫等21個項目;到位計劃外和社會幫扶資金477.5萬元,用於貧困家庭產業發展、助學、助殘。
產業多方合作,累計引進中利騰暉等4家江蘇企業在民和縣投資超2億元,項目帶動2.7萬貧困人口收益,創造就業崗位近200個。落實消費扶貧訂單金額超過200萬元,有效帶動貧困人口額外增收40餘萬元。
勞務緊密協作,制定民和縣無錫對口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方案,已幫助貧困勞動力到無錫就業50人,轉移到其他省份就業44人,實施拉麵經濟「帶薪在崗實訓+創業」等項目帶動530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
攜手共奔小康,鄉鎮、村、學校、醫療機構扶貧結對19對,落實幫扶資金215萬元,組織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300名,其中成功創業的28人帶動貧困人口438人。
春風送暖萬象新,接續奮鬥正當時。今天的民和,一個個貧困村摘去「窮帽」綻新顏,一個個貧困人口摘去「窮帽」奔小康,這是一場攻堅戰交出的脫貧答卷,這是民和各族幹部群眾齊力繪就的幸福畫卷。站在新一年的春天,民和各族兒女已經邁開奮進的步伐,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奮力續寫新的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