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金馬獎上的塗們老爺子嗎?他導演了這樣一部處女作

2019-09-06     名川

在中國電影界,塗們算得上是個傳奇人物。

早年被稱為「草原王爺專業戶」的他,演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演過亦正亦邪的左冷禪,最後卻是靠《老獸》里的一個怪老頭贏得金馬影帝。

然而這位年近6旬的演員依然沒放棄突破自我,又拿起導筒拍了處女作《呼倫貝爾城》。

一看片名,這顯然是來自塗們家鄉的故事。第一次當導演選擇自己熟悉的題材是穩妥的做法;《呼倫貝爾城》的背景放在清朝,當時西北邊塞屢遭匪患挑釁,鄂溫克族將士被朝廷徵召,奔赴陝甘北部補營,消滅匪患,安撫邊民。我本以為塗們會創作出新的「草原王爺」,掀起一番荷爾蒙爆棚的浴血奮戰,然而電影卻另闢蹊徑地,把鏡頭對準了一群女人。

故事一開場便是老爺戰死的消息傳來,風華正茂的夫人那丹被封為誥命,是天大的殊榮,也意味著艱巨的責任。

在過往的很多影視作品裡,這樣的女人都以不幸、哀怨的形象示人,頭頂著至高無上的榮耀,卻要苦苦守一輩子寡,而《呼倫貝爾城》里的那丹夫人則來不及感懷身世,她不是那種生在江南水鄉裡衣食無憂的貴婦,年輕小伙們都去打仗了,鄂溫克族漸漸人丁稀少,女人們開始干男人乾的活,老人小孩生活堪憂,整個部族都處於存亡絕續的危險時刻,那丹不得不挑起大梁,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電影極少正面描繪那些沙場上的腥風血雨,而是巧妙地站在了戰爭的背後,塗們的視角讓我眼前一亮,也更能讓我這樣的普通觀眾切身體會到戰爭帶給了老百姓怎樣的殘害。

走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那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既然男人們在前線回不來,那就由她帶著女人們過去,在戰地安營紮寨「取孩子」。等女人們懷了孕,再把她們帶回來。

聽上去有點驚世駭俗,「傳宗接代」固然是中國傳統文化里至關重要的大事,但這樣大規模的行動還是第一次見;張愛玲《半生緣》里寫到無法生育的姐姐誘騙妹妹替她生子,讓人感到腐朽的封建習俗壓迫女性;經典的春晚小品《超生游擊隊》也用戲謔的方式諷刺了老舊的生育觀;可是到了《呼倫貝爾城》里,一切卻是另一番氣象,只因在邊疆草原生存本來就常常要應對各種天災人禍的威脅,所以造就了游牧民族豪邁奔放的性情,為了能繁衍生存下去,為了心愛的人,可以不拘一格打破陳規。女人們不畏艱險上前線「取孩子」,男人們還能反抗父母之命,公然「搶婚」。

為了呈現最真實的鄂溫克族面貌,塗們導演功課做得細緻,全程在呼倫貝爾市境內取景拍攝,打光以自然光為主,錄音也儘量取自然音,在大熒幕還原出壯闊的邊地草原,叫人迷醉,仿佛身臨其境,耳畔有風沙掠過。

主要演員沒有選擇明星流量,而是清一色的草原面孔,小伙壯碩結實,少女則是健康美,腮邊泛著高原紅。服化道在貼合歷史的基礎上都追求樸實無華的厚重感,一看就是常年經受磨礪的樣子。

此外,導演還把大量鄂溫克民族生活日常融入劇情中,比如套馬摔馬、薩滿儀式、向長生天祈福等等,有了這種種細節的把控,使整部電影宛如一幅群像式的經典舊油畫,擺脫了許多古裝片簇新簇新的塑料感,讓人真正融入到這段「取孩子」的傳奇故事中,為鄂溫克族女性堅忍不拔的獨立精神所打動。作為一部導演處女作已經顯得相當驚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IMoCW0BJleJMoPMAR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