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吸收日偽軍,晉綏軍迎來實力最高峰,但遇人民軍隊屢遭伏擊

2019-09-26   國家人文歷史

文|白孟宸

1945年8月30日晚,身著灰色土布軍服,足蹬布鞋的閻錫山,在衛兵攙扶下蹣跚走下火車,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太原。下車伊始,他便下令將山西近5萬日偽軍統一編為「省防軍」,藉此向國民政府申請16萬人的糧餉。這些搖身一變成為晉綏軍的「省防軍」,一面要防蔣系中央軍借日偽軍反正之機侵入山西,事實上蔣介石通過軍統已經向部分偽軍發放了所謂「先遣軍」的番號,閻錫山則不承認「先遣軍」番號,要求日偽軍必須在晉綏軍給予的「新編軍」和省防軍番號下接受改編。同時,晉綏軍對於胡宗南等蔣介石嫡系部隊所謂「借道山西」的要求極盡拖延掣肘之能事,堅決把蔣介石的勢力攔在山西省外。

1948 年11 月,山西國民黨軍閻錫山部正在修築碉堡,計劃據守太原繼續頑抗

閻錫山改編和留用日偽軍的主要目的,當然不是對付蔣介石,而是對抗中共。日本投降前後的中共方面為反擊閻錫山晉綏軍蠶食而發動了上黨戰役。此役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共殲滅閻錫山13個師共3.5萬人,大約相當於此時晉綏軍真實兵力的1/3。同時繳獲山野炮 70 余門,迫擊炮30餘門,機槍20餘挺,長短槍1.6萬餘支 。

被八路軍和敵後民兵嚇住的閻錫山,判斷自己的晉綏軍根本擋不住從根據地湧出來的「紅色狂濤」,這些難纏的敵人還是讓日偽軍去對付。因此閻錫山一面成立碉堡建設局和國防工事組,搜羅200多名日本工兵技術人員為晉綏軍規劃築壘地域,開始在太原等地以及鐵路線周邊修碉堡,叫囂「一個碉堡打死十個八路,太原城內做成百個,城周和外圍做上三千個,用鋼筋洋灰,能抵得山炮彈。八路軍不死40萬人打不到太原城」。據統計,太原及其附近地區碉堡將近5000餘。另一面,閻錫山也加快收編日偽軍,太原的日本軍人「日華俱樂部」搖身一變成了「第二戰區司令部合謀社」,日本軍官改名換姓成了晉綏軍的高參甚至師旅團的統兵大將。例如日軍第114師團師團長三浦三郎雖然表面上被關進由原山西派遣軍司令部將官別墅「改造」的「特殊監獄」,實際上被閻錫山任命為山西殘留日軍總司令。

1949 年4 月24 日太原解放,解放軍在太原市民的夾道歡迎下進入太原城。

在吸收了山西的日偽軍之後,閻錫山晉綏軍在1946年迎來了實力的高峰。1946年1月晉綏軍被整編為第8、第13兩個集團軍,下轄5個軍,15個師,3個獨立總隊,5個炮兵營,1個野炮營,1個重迫擊炮團,1個機槍團,1個工兵團,1個特務團,1個機甲隊。每師不少於1.5萬人。其中裝甲兵直接由改名朱建業的日軍軍官擔任司令。此外還有一個下轄全省各縣保安團的保安司令部。

不過,隨著軍調小組進駐山西,閻錫山在美國方面的壓力之下,被迫將部分滯留中國的日本軍人送回國內。同時蔣系中央軍也借各種機會壓制晉綏軍。閻錫山試圖趁停戰與中共搶地盤,但幾乎每次出動都會遭到中共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伏擊,白白損兵折將。

在這種小摩擦不斷的背景下,閻錫山四處宣傳應該以更強硬的手段對付中共,甚至公開講蔣介石接受美國調停是以自己之短來對中共之長。但閻錫山所謂「今日共產黨之所長,不是軍事,而是政治」的論斷很快被戰場上殘酷現實所證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