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的頂級學府,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大家都能想到兩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那麼,其中清華大學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它背後的一位曾經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卻很少有人知道。梅貽琦對於清華大學可以說就像蔡元培對於北京大學的重要性。梅貽琦先生任清華大學校長達17年,奠定了清華的"校格",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格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為中國的大學教育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而在這樣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後也離不開一個偉大的女人,她就是梅貽琦先生的妻子——韓詠華,她為丈夫的事業付出了非常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漫長而坎坷的一生。
光緒十九年(1893)8月28日,韓詠華出生於天津(她的祖籍是安徽後移居到了天津)。韓家是以船運起家的,除此之外還開設當鋪、銀行等產業,韓家開設的天成號商行,排在"天津八大家"之首,曾養海船99艘,堪稱清代天津的"船王",其航線自沿海各埠直至朝鮮、日本等地,幾乎壟斷了天津當時的海運業。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後,韓家經營的產業慘遭搶掠,生意做不了,也就漸漸衰落了
到了韓詠華這一輩,韓家已經沒落了,韓詠華兄弟姐妹共有七人,韓詠華排行第五,於是被稱作"韓五姑",當時韓梅兩家還是世交,他們兩家又與教育家嚴修家裡是世交,於是他們兩家的小孩從小都是在嚴修先生的私塾里讀書的。也因為這樣,韓詠華與梅貽琦得以結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冬,嚴修在家設女塾,聘請張伯苓兼授算術、英文等課,韓詠華是張伯苓的學生。韓詠華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寫道:"女生上體育課時,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門關上,因我年級最小,每次都被派去關門。另外,從女生這邊隔著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動,這樣我就知道了月涵(梅貽琦)和金邦正等人。"
那時候,韓詠華10歲,梅貽琦14歲,兩人給對方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半年後,嚴氏學堂的男塾要遷往南開區,二人也就分開了,韓詠華13歲時,在嚴修先生的建議下上了嚴氏幼稚師範,畢業後,聽從父親的安排繼續到了嚴氏幼稚園工作,成為了嚴氏幼稚園最年輕的教師。
而梅貽琦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成為了首批赴美留學47人中的一名,入美國伍斯特工學院學習電機工程。1915年春,梅貽琦學成歸國,擔任清華學堂物理教師兼教務長,暫代校務,而緣分又將韓詠華和梅貽琦牽到了一起。韓詠華和梅貽琦早就互生愛慕,但兩家雖為世交,二人的結合還是頗為周折,因為當時韓家擺脫暫時的困境後,開始向上走,試圖恢復昔日的榮耀,但梅家卻處在貧寒的低谷之中,未來一切難以預料。
1918年,由嚴修、卞肇新為介紹人,梅貽琦和韓詠華終於訂婚了。兩人訂婚的消息被韓詠華的同學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後,急忙跑來對韓詠華說:"你知道的,梅貽琦可是不愛說話的呀。"韓詠華說:"豁出去了,他說多少算多少吧。"在1919年6月,梅貽琦和韓詠華結婚,梅貽琦此時已經三十歲,韓詠華二十六歲。
婚後,梅貽琦在清華給他的平台上施展著抱負,看到當時落後的中國,他想大興教育,科學救國,1931年10月,42歲的梅貽琦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到職後就進行了教育改革,貫徹著"師資是大學第一要素"的辦學理念,於是清華園大師雲集,一度超過了北大。看到丈夫在教育事業上大放異彩,韓詠華十分的驕傲,同時也有些躍躍欲試,當一個幼兒教師豈是她的夙願?於是,她決定到清華繼續深造,在徵求丈夫的意見後,梅貽琦也非常贊同夫人上進,於是已過40歲的韓詠華來到了清華大學當旁聽生。
就在梅貽琦在清華的教育事業發展得有聲有色的時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無法再待下去,這時候清華、北大和南開三校合併,南遷昆明,成為了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全面負責學校管理。
韓詠華在1981年春寫的《同甘共苦四十年——記我所了解的梅貽琦》中,提到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的艱苦生活,他們經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湯已是相當不錯的待遇。為了讓丈夫專心搞事業,補貼家用的重任就到了妻子身上,吳有訓的夫人王立芬繡圍巾,賣給駐紮昆明的美國人,韓詠華則做糕點出售。
她放下曾經千金小姐的架子,不顧校長夫人的體面,開始自己動手謀生,那時她很低調,經常穿著藍布褂子,挎著個小竹籃到處叫賣自己製作的糕點。
後來,韓詠華與潘光旦夫人、袁復禮夫人組成"互助組",自製'定勝糕',到冠生園食品店寄售。而梅貽琦家離冠生園很遠,來回要一個半小時,韓詠華不捨得穿襪子,光腳穿皮鞋,腳經常都是磨破的狀態。但這一切她都默默忍下來了,不曾有一句抱怨。
韓詠華還參加了昆明女青年會活動,活動時,大家輪流備飯。一次輪到梅家了,可家裡沒錢,韓詠華就到街上擺一個小攤,出售子女們小時候的衣服,和毛線編結物,賣了10元錢來待客,那時候的生活的確很苦,但她活得充實且精彩!
1945年,抗戰勝利,清華復校,梅貽琦繼續擔任校長一直到1948年年底,即使在之前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裡,梅貽琦仍將清華管理得非常好,他自身也嚴於律己,從來沒有任何徇私舞弊的行為,就連自己的小女兒因幾分之差錯失清華,梅貽琦也沒有開後門,後來小女兒上了燕京大學。在事業上,韓詠華一直都是支持著梅貽琦的,這些事她也都看在眼裡,但她依舊支持著丈夫所堅持的原則,理解著丈夫。
到後來為了支持梅貽琦擔任台灣清華校長的工作,他的薪水微薄不能維持家裡開銷時,62歲的韓詠華當時在美國生活也繼續打著工,先是在一家衣帽工廠做工,後又經人介紹到一家醫院做護工,最後轉到一個盲童學校照顧盲童,生活很是艱難。梅貽琦得知後非常愧疚,但當時新竹清華校區的建設正是關鍵時期,他同樣也心力交瘁,甚至連自己的私人住房都沒有,都是在辦公室里生活。
1960年6月,梅貽琦患上了癌症,一生都在為清華的教育事業做貢獻的他,還是積勞成疾,最終一病不起。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溘然長逝,享年73歲,梅貽琦故去後,韓詠華隨長女梅祖彬移居到了美國居住,1977年落葉歸根,回到了大陸安度晚年,於1993年8月2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