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虛證:脾氣虧虛,運化功能低下,氣血化生乏源所表現的腹脹,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等症狀。
1、脘腹脹滿,食後更為明顯。
2、吃飯不香,甚至不思飲食。
3、大便稀溏不成形,精神不振,形體消瘦。
4、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發黃或者發白。
5、肢體浮腫,舌苔發白。
總之,嬰幼兒脾氣虛,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身體消瘦、面色發黃。年老體弱或者大病久病脾氣虛者,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倦怠嗜臥、消瘦乏力、語聲低微、面色發黃。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不節,饑飽不調,或思慮勞倦,則易損傷脾氣,誠如《內外傷辨惑論》所云:「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
或年老體弱,髒氣虛衰,或慢性疾患,消耗脾氣,均可導致脾氣不足證。故《外科正宗》說:「善養生者,節飲食,調寒暑,戒喜怒,省勞役,此則不損其脾胃也,如不然,則精神氣血由此而日虧,臟腑經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所謂調理一失,百病生焉。」
脾位於中焦,與胃互為表里,主運化水谷,吸收精微,輸布水津,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古人對脾之消化功能,認識到「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春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行,與胃氣熏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吸,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述》引《醫參》)。
因此,脾氣虧虛,運化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減弱,則病證百出。「故東垣以脾胃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脾既能運化水谷,又能吸收、輸布、排泄水液,與肺、腎一道維持體內水液的代謝平衡。脾虛則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則水濕內停,水腫、痰飲之證作矣。
因此《明醫指掌》云:「論:人借水谷以生,谷賴脾土以化。若脾土虛,則不能制水,故傳化失常,腎水泛溢反得以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浮腫。」
《讀醫隨筆》認為「痰則無論為燥痰,為濕痰,皆由於脾氣之不足,不能健運而成者也。蓋水谷精微,由脾氣傳化達於肌肉而為血,以潤其枯燥,達於筋骨而為液,以利其屈伸。今脾氣不足,土不生金,膻中怯弱,則力不能達於肌肉,而停於腸胃,蘊而成痰矣。」
因此,脾氣虧虛,則運化功能減退,升降失職,清濁不分,水谷不化,精微不布,聚濕成痰成飲。脾主統攝血液,有維持血液在脈道中正常運行而不至溢出脈外。若脾氣虛弱,清陽不升,血失統攝,則血溢脈外,出血部位,多為下部,表現為便血、崩漏、肌衄等,血色淺淡。
脾主升,其氣上升既可對各臟器有固攝作用,又能統攝血液正常運行。若脾氣虧虛,中氣下陷,托舉固定臟器的功能減退,則臟器下垂,而出現胃下垂,子宮下垂,直腸脫垂等。
若脾胃虧虛,日久不復,氣血生化枯竭,則肌肉消瘦,血氣虧虛。
《張氏醫通》認為:「內傷勞倦,及久病之後,用補中益氣理脾為主;理脾則百病不生;不理脾則諸病續起。久之乃入於胃也。」
所以,對於脾氣虛證,調理宜健脾和胃,補益中氣。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情緒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創傷。
2、飯前少用腦,吃飯要專心,飯後稍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時經常在腹部戴一塊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貪涼露宿。
4、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適當地作內養氣功,保健操和太極拳。
5、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合理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