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家的名、字、號,都有講究

2019-12-10     名家書畫鑑賞

吳昌碩作品

中國人的名、字、號都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古之書畫家非但有名,而且還有字和號,這在題款、印章和考證書畫家生平及作品時都會涉及。所以研習與鑑賞書畫有必要了解名、字、號的相關知識。

名,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了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而對各自的稱呼。現在,人們都將名稱作「名字」,其實在古代,「名」和「字」是兩個概念。舊時凡有文化者,幾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齊白石作品

中國人起名有很多說道,並且受政治、思想文化和風俗的制約,既有時代性,又有地域性。先秦時代,給人命名有五種方式:出生時上天的授意、出生時的祥瑞之事、出生後的相貌特徵、身邊的物品之名、與父親相似的某些特點。命名有六條禁規:本國國名、本國官名、本國山川之名、疾病之名、畜牲之名、禮器之名。西漢時取二字名的較多,並受黃老之術的影響,不少人名中有祈壽的因素和企求豐收之意。東漢、三國時人名趨單名化。南北朝時復名字復興,因佛教傳入,還出現了以梵語取名的。唐宋明清取名出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復名的使用率越來越高;二是一些文人取名喜用「引曲齊賢」的方式;三是按族譜字輩取名廣為流行。

近代以來,中國人尤其是文人、書畫家在取名上更注重藝術性和文化味。概括起來,主要有明志趣、寄深情、表仰慕、取古言、摘詩詞、示母愛六種形式。如郭沫若原名開貞,因對故鄉山水寄以深情,遂將四川樂山的兩條淋漓的古名沫水與若水合起來,取名為「沫若」。

字在很早就有。按周代禮制規定,孩子出生三個月,由父親給他命名;男性20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性則在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就是說,當一個人成年之後,由長輩原來所命和多年來被長輩所稱的「名」,就不便在社交場合呼來喊去,就得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了,這就是字。

先名而後字,字由名而孳生,故而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名字相應」的原則,即名與字之間要有一定的內在聯繫。這種「相應」的主要方式有:同義互訓,如褚遂良字登善,良與善同義;反義相對如韓愈字退之,愈與退反義;同類相反,如孟軻字子輿,軻是輿上之物;原名變化,如杜牧之牧之、宋濂之景濂;古語話用,如錢謙益字受之,本《尚書》「謙受益」一語;追慕古人,如顧祖禹字景范,表示影像史學家范祖禹;名字相同,如司馬道子字道子、王僧孺字僧孺。

字,發展到後來,除了有「相應」的之外,字與名毫無關聯的逐漸多了起來。如近代改良派領袖康有為,字廣廈;現代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字任之。

劉海粟作品

號,亦稱自號、別號,即於本人名、字以外,別取一個大號。取號的習俗大約始於魏晉,取號者多為文人。號與名、字相比,有如下差異:首先,名和字都是長老或尊者給自己起的,號則是自己起的。其次,名和字的取意要受到諸多限制,起號則無拘無束,可隨意發揮,如五柳先生、秦淮寓客、青蓮居士、蘭陵笑笑生等。再次,名和字一般情況下是一個字或兩個字,號則不限,可以是兩個字、三個字,也可以是四個字以上。第四,名和字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標誌,一般不常更動,少數有改變的,使用新的名和字後,就不再使用原來的名和字。而一個人的號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且可隨意稱呼,不受限制。如近代書畫家吳昌碩,先後取號苦鐵、老缶、大聾、一月安東令等數個。

吳昌碩作品

古代和近代書畫家的字、號別具一格,妙趣橫生,含義精妙。他們取字取號多有原因,從字、號中頗能體現他們的性格、志趣、追求、抱負。

石濤作品

石濤中年時曾在京城生活三年,往來於名流權貴之間,目睹宮廷黑暗,官場腐敗,使他心灰意冷。晚年,他定居揚州,意欲洗盡塵世紛擾,脫離名利場。他寫信給八大山人,請他畫《大滌草堂圖》,信中云:濟有冠有發之人,向上一齊滌,以示他的「大滌」之心,因此自號「大滌子」。

黃賓虹作品

近代藝術大師黃賓虹,能書能畫,名震遐邇,他名質,字朴存,又作朴人。他的故鄉在安徽歙縣西鄉的潭渡村,有一座潭渡橋,橋的南端有一亭子,叫「浜虹亭」。為了寄託故鄉之思,因而自號虹叟、虹廬、濱虹散人,因濱與賓常互用,又以「賓虹」行世。

劉海粟作品

齊白石81歲時自號九九翁,劉海粟有一別號叫「藝術叛徒」,這些都是既有趣味又有內涵的字、號。

最有意思的當屬鄧散木的別號,這位現代著名金石書畫家原名鐵,字純鐵,小名菊初,學名士傑,另有散木、糞翁、一足等別號,但使用最多的還是糞翁和散木。他為什麼要立「糞翁」這麼一個別出心裁的別號呢?原來鄧鐵在青年時代,因書法篆刻崛起上海文壇後,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署名為「鐵」的書法、篆刻冒牌貨,他忍無可忍,決定立號「糞翁」以明於世,這一來果然再無人仿效了。

劉海粟作品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GbT8G4BMH2_cNUgH8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