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們假期里的題海戰術,害苦了孩子逼瘋了家長

2019-10-07   君山老師

今天看到一則關於老師的消息,值得一說:

假期里,某老師遭到了家長的聲討、還被告到了學校,然後學校表示,已要求這個老師作出檢討。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大事呢?

原來,國慶放假前,這個老師給學生布置了超多的作業,估計很多學生都完成不了。家長那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啊。然後在家長特別急的這個檔口,這個老師倒好,在朋友圈裡還曬外出旅遊的幸福照片兒、博點贊呢!

一個急死、一個幸福死。

巨大的落差使得家長極度難受,於是出現了上面的那一幕。

01、粗粗一看,是家長的問題;但仔細一想,老師的問題好像更大啊!

剛看到這個消息,君山十分震驚。

從一個教師的角度,君山本來很想說:家長管得還真寬啊,居然連老師布置多少作業都管,知不知道?給學生布置作業是老師天然的權力?難道這個權力也可以被剝奪了麼?

然後,君山剛想根據這個思路寫點內容給這位「受冤」作檢討的老師打打氣。但我仔細一琢磨,突然感覺這件事又有點不對,我這樣打氣會不會打錯地方了?

你看啊!在這個事情上,難道都是家長的問題,老師就沒有問題麼?

這個老師自己是不是有點,不作死就不會死的感覺?

下面就這個角度,我談談自己的2點想法:

1、關於這個微信曬照片兒的事。

其實吧,老師也是人,偶爾有點好照片在微信里曬一曬,求個點贊、滿足一下虛榮心,太正常了。但是呢!有很多事情吧,並不是按照你想著合理,然後去做了,人家就會覺得合理的。

尤其是當我們頂著一個「老師」的身份,而我們的朋友圈裡面又有很多家長的時候,我們還是不得不給自己塑造出一個嚴謹、學究的樣子的,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千萬記住,別以為家長會給你的可愛、出新、出奇點贊,他們其實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交到一個成熟、老練的人民教師手中。看到你那些可愛的、美麗的照片,他們大機率會想,這個老師「有點不正常」!這樣也就很容易降低了咱們在家長心目中的教育形象了。

據我觀察,很多在這方面有點兒自我保護意識的老師,現在基本都已經戒掉了朋友圈,或者會工作、生活兩個微信號,平時的生活內容,發在生活號,工作的內容則發在工作號,絕不交叉。這樣雖然麻煩點兒,但是更安全、更秀得自由啊!

從心理學上講,人都是愛表現的,所以愛曬朋友圈,很正常;但人性又總是愛妒忌的,大部分人是見不得人家比自己好的,所以,你在滿足了自己的表現欲之時,勢必會引出更多的嫉妒,而且這些嫉妒暫時不會爆發,都正攢著呢,等哪一天它攢不住了,就會集中爆發了。

2、關於給學生布置這麼多作業的事兒。

給孩子布置這麼多作業,從正面去看,哇塞,這個老師好認真負責啊,放假了還不忘給孩子備「厚禮」;但是從側面去看呢!咦~~這個老師好過分,在國家都要求給孩子減負,都安排了7天假期給孩子放鬆放鬆的情況下,你居然對作業還不加篩選,在布置時也不從實際出發(不管學生玩不完成的了),只圖爽快,然後就貿然一聲令下,通過高強度作業的形式,剝奪了孩子們放假的權力。你這麼壞,你說你怎麼可能不引起天怒人怨呢?

君山是個老師,同時也是一個1年級孩子的寶爸。雙重身份在身,君山就對老師如何經常無腦布置作業場景,和一位家長在面對孩子山一樣的作業然後自己還無能為力時的那種無奈,都更加了解了。

比如,我十分不能理解,為什麼家長會半夜打電話給老師,「我兒子都沒睡,你居然安心睡覺了?」

現在,我真的明白了,由家長來輔導作業,尤其是家長下班回家累得半死還要輔導作業,然後到半夜了作業還輔導不完,那真是比死還難受的無奈。

而且前兩天我還剛聽說一件事兒呢。

一個教師同行家房間的木門出現了兩個洞,一了解,原來是她老公在輔導孩子作業時,氣性上來一時沒忍住,給門來了兩下。

你看吧,輔導孩子作業,有時怨氣是有多大啊!

02、從這個事情里我們應該反思的問題:假期,我們是不是應該還給孩子?

這個假期已經快要過去了,說再多也沒用,但是吧,作為老師,看了文章開頭提到的事情,然後和家長將心比心後,有一些教訓我認為還是要吸取的:

1、既然是假期,我們應該給孩子多一些活動的時間,給每一個家庭多一點親子交流的空間。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當然可以找出一萬個不能給孩子放鬆的理由。

但是就效率來看,放假時間,海量作業學生都能認真完成麼?心不在焉的占多數吧,把他們關在家裡,起的作用僅僅是「關住他們不讓外出」而已吧。

作為一個家長,我其實有強烈的感覺,家長之所以在假期里更反感作業太多的問題,其實很大原因是孩子在假期里做作業的態度特「作」、引發的家庭矛盾也特別多引起的。所以,平時我們抓緊一點兒、嚴一點兒,讓孩子效率高點兒、多學點兒,假期我們就暫時放過他們,別給他們的家庭添亂了吧。

2、我們要反思,我們老師是不是已經將布置「海量」作業當做了一種習慣?如果真是如此,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是一名老師,我發現,在對待學生學習這件事兒上,大部分老師都是盡心竭力、無處不想著學生好的。

但是,常年高強度的教學工作,卻讓很多老師養成了一種強迫症:

好像讓學生空下來,就是錯的;好像學生沒一點兒作業,那就是不正常的。於是很多老師特別會在抓時間上做文章,把學生課堂的時間用知識點填滿,課後的時間用作業量填滿,讓學生不能有一點兒自己的時間。

過去我們總想著,孩子某門學科成績不好,我們課外給他時間補一補,但現在呢,我們再去看,孩子的在校生活里,哪還有課外啊,那些課外早就已經被各門主課瓜分完畢,剩下一點副課都要陣地不保了。

我是認為,物極必反,這種已經深深植根於我們教師腦海中的「勞模」式的布置作業的方式,已經有點病態,我們是時候要想一想怎麼去治療了。

03、老師,讓我們給孩子一個更合理的假期吧!

最後,談一談,一個學生假期的正常開啟模式,給老師們一個參考吧:

1、假期里,給學生適當布置一點作業。

在我們布置之前,多和其他學科的老師溝通、了解一下孩子的作業量多不多,然後大家最好坐下來能夠達成一個共識:以初中為例,讓一個學生一天保持2份卷子的量就夠了。然後我的建議是,多一些背誦作業、閱讀作業,少一些書面作業。之所以這樣,當老師的都懂得,學生假期作業是很難保質完成的,給學生和自己都留一點操作的空間吧,這些想像空間特別大的作業,好學生自然會認真去做的,那些不認真的學生自然還是不會去做,但是因為彈性大,學生得到的快樂是不一樣的。

2、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到外面玩玩,給假期加入一點親子的時間。

很多家長平時沒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假期里如果不是給孩子的作業纏住,也容易忘記給孩子安排一個旅遊計劃,更多的是會被其他的一些個人應酬給占據。那麼,這個時候,我老師其實可以做做順水人情,在假期作業里加一點兒人性的作業,比如可以給孩子布置一個實踐性質的作業啊,要求家長帶孩子出去旅遊一次,然後上交照片、一點遊記等等。像這樣的作業,雖然也有一點「強人所難」的味道,但這種我想在家長看來更可以叫「幸福的煩惱」,大部分家長得到這個煩惱的任務之後,肯定是願意幸福地去完成的。說到底,我們的這個作業其實就是一個溫馨提示啊,提示家長在假期里別忘記了陪孩子。

3、建議家長給孩子安排一些合理的娛樂休閒活動。

說到這裡,很難避免要提到手機的問題。在假期里,讓不讓孩子玩手機?

我個人是十分反對孩子在校期間玩手機的,但是在假期里,我建議家長還是讓孩子有適當的接觸手機的機會,偶爾玩玩遊戲嘛,我們要想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堵永遠是不如疏的,我們平時堵的就已經很嚴了,讓學生對於手機已經產生了無限的嚮往,那麼在假期里我們如果還去堵,一來我們實在太累了,二來他們在假期里玩起手機來也是防不勝防的,所以,我們不如索性開明一點,直面這個問題,安排他們玩手機,打破他們對手機的那麼一點神秘感、嚮往感,同時也是打破我們平時那種「不近人情」的形象,「疏」的形象樹好了,我想平時我們「堵」的工作也會更容易的。

有人可能會有疑惑:老師,這個口子一開,以後會不會收不住?

注意!讓他們玩兒手機,不是讓他們無節制地玩手機,這個度你要把握住,給他玩兒之前先約法三章。約法三章有用,則讓他玩兒手機,如果約法三章不聽,那就當我前面的沒說,因為他的情況可能就不是手機對他來講神不神秘的問題,直接是他會不會沉迷的問題了。

一個東西對學生有吸引力,無外乎刺激、神秘。當你打破了這種東西的刺激、神秘感之後,他們對這個東西也就不神秘了。手機問題也是如此。

曾經有一個學生沉迷手機。家長特別有想法。來學校直接給他停了課,專心讓他在家玩手機,告訴他,要玩兒你就拚命玩兒,玩出一點兒名堂,玩不出來就回學校。這個學生沒日沒夜玩兒了兩個星期,家長一點都不管,後來他自己就要求回校了,問他問什麼,用他的話講,「玩吐了,沒意思!」

這個例子當然很極端,但是也能一定程度上說明我上面提的內容,當一個東西不刺激又不神秘的時候,孩子自己就不會沉迷了。這個說法,同樣適用於一些學生的早戀問題。


以上講的是手機的問題,當然咯,假期里合理的娛樂休閒活動不僅僅指的是手機,根據各個年齡段的不同,我們也可以建議家長開展不同的活動:

比如年級比較小的學生,老師可以建議家長多增加一些遊戲、益智類的親子活動;而年級稍大一些的小學生、中學生,則可以讓家長陪著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責任心。

04、結語:

老師啊!這篇文字快結束了。

我的總的想法是,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在布置作業這件事上,有的時候是不是有點「喪失理性」了呢?

這樣真得不好!

假期嘛,就是應該讓孩子們多一點放鬆的時間,不然這個假期還有什麼意義呢?

同時啊,我們也要理解一下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這件事上的無助,「一談作業雞飛狗跳」啊,我們當然希望他們有一定程度的「雞飛狗跳」,不然就顯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不重視了,但是,總讓他們雞飛狗跳,並且還不能給他們解決雞飛狗跳找一個合理的解釋,這不是給我們自己找麻煩麼?他們憋了一肚子氣,最後的出氣口肯定是我們這裡啊!

你看,我最前面講到的問題,不就是這個原因麼?


你好,我是君山,一線教師,愛談一點教育,如果你也希望,歡迎關注我,如果對於我的一些想法你有不同意見,也歡迎你提出來告訴我,君山期待與你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