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書《放下自我-遇見持久的喜悅》以單純之心應對

2020-02-06     道器於身

《放下自我-遇見持久的喜悅》

Letter6


以單純之心應對 With a pure mind



河流是多麼可愛啊。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條富饒、寬廣、奔涌的河流,那麼它都稱不上是個國家。坐在河岸上,看河水靜靜流過,輕柔的漣漪在水面盪開,聆聽水花拍岸的悅耳聲響,看著微風拂過水麵盪起波紋,看燕子掠過水麵的矯健身姿,看昆蟲跌落水中。寧靜的夜晚,遠處河對岸隱約傳來人的聲音,或是男孩吹奏的笛聲,這一刻,心中會異常寧靜。河水似乎讓人得到洗滌,清除了昨日塵封的記憶,讓心靈獲得了純凈,就像河流本身就是潔凈的。河流容納萬物——污水、屍體以及它所途經的城市的污垢。但只需幾公里的距離,它就可以凈化自己。它接納了一切,但又依然保持著自身的純凈,既不關心也不區分什麼是純凈的,什麼是污穢的。只有池塘、水窪才會很快被弄髒,因為它們不像寬闊、清新、流淌的河流那樣充滿活力、奔涌不息。

我們的心靈是渺小的水坑,不久就會被污染。這個被喚作心靈的小池塘不斷在做著判斷、權衡、分析,但它依然是一個背負著沉重責任的渺小的池塘。

想法會有一個或多個根源,想法本身就是根源。一定得有反應,否則就會死寂。但問題在於,得意識到不要讓反應把它的根伸到當下或者探入未來。想法註定會冒出來,關鍵在於察覺到它以及立即加以終止。思索自己的想法,檢視它,輕率地對待它,這些做法都會讓想法得到延伸,讓它生根發芽。理解這一點真的很重要。洞察心靈是如何去思考一個想法的,便是對事實做出反應。而反應會帶來痛苦。開始感到痛苦,考慮未來的回報,計算日子,諸如此類,都會滋生出有關事實的想法。於是心靈讓想法紮下了根,爾後怎樣將它們連根拔起則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另外一個想法。思考未來就是在不確定的土壤里紮根。

做到真正的獨處,拋開昨日的記憶和問題,一個人獨處,保持心情的愉悅。沒有任何外在或內在的衝動,讓心靈不受干擾,怡然自得。去關愛和保護樹木,但保持獨立。我們正在失去對樹木的感受力,結果也就喪失了對人的愛。當我們不再熱愛自然,也就無法去愛人。我們信奉的神靈已變得如此渺小、微不足道,我們的愛也是如此。我們的生活是如此平庸,忽視了挺拔的樹木、廣袤的天空和豐饒的大地。

你必須懷有一顆澄澈的心靈,一顆卸下枷鎖自由自在的心靈,這至關重要。如果你懷有任何形式的恐懼,就無法擁有澄澈、富有洞察力的心靈。恐懼會蒙蔽心靈。倘若心靈不去面對它自己造出來的那些問題,便不可能做到澄明和深刻。直面自身的特點,深入地察覺到內心的那些衝動,承認這一切,不做任何抵抗,這才是深刻、澄明的心靈。唯有如此,才會是機敏的心靈,而非僅知道尖刻的心靈。機敏的心靈是緩慢的、遲疑的,而不是做著結論、判斷或算計。這種機敏至關重要,心靈必須懂得去聆聽和等待。要深入探究。這種心靈的特質必須從一開始就具有,而不是等到最後。你可以擁有這樣的心靈,給它充分的機會,讓它開花結果。

探究未知,不把任何東西視為理所當然,不做任何假定,自由地去探明。唯有如此,才能達至深刻與理解,否則一個人將會流於表面。重要的不是去證實或者反駁某個觀點,而在於探明真理。

當只有「實相」存在時,就能洞察所有改變的念頭或者事實。實相不是獨立於思考者之外的,思考者即實相,思考者跟實相不是分離開來的。

如果懷有任何形式的渴望,懷有對某種未來狀態的希冀,就不可能處於安寧。只要有慾望,痛苦便會隨之而來。生活通常充滿了慾望,即使只有一個慾望,也會導致無盡的痛苦。要讓心靈掙脫慾望的束縛,哪怕是認識到某個慾望,都需要去加以關注,這是另外一件事了。當發現自己心存渴望時,不要讓它變成一個問題。拖延問題無異於助其生根發芽,不要讓它紮根。任何慾望都是慾望,只會帶來痛苦。慾望讓生活變得黯淡無光,帶來挫敗與痛苦。就只是去察覺到它,以單純之心應對。

一開始就不要追求什麼結果,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放下自我》 或許是克里希那穆提作品中*正能量的一部,是克氏給一位身心受創的年輕人的回信。一位智者在思想高峰時期的人生智慧,一位長者對年輕人的關懷與教誨,都蘊含在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了。


克里希那穆提在信中暢談了許多重要的生命話題,包括愛、自由、意志、教育、心靈、慾望、專注、思想等。而談論的核心,則是「自我」。執著於自我,是人生諸多困擾與煩惱的根源。而認識自我,放下自我,則是卸除枷鎖、獲得持久喜悅的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62xHXAB3uTiws8KBd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