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種境界》之審美境界——失去美的追求生活終將剩下粗糙

2019-12-12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題記:

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張世英先生在《人生的四種境界》中提到:「按照人的自我發展歷程、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我把人的生活境界分為四個層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其中,審美為最高境界。」

眾所周知,美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滋潤一個人的心靈。五千年來,華夏文明沉澱下來的美,在韻,也在雅!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人們產生了審美疲勞,開始對丑趨之若鶩。似乎「丑」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再也不需要遮遮掩掩,甚至可以自信而誇張的招搖過市。有些人更是披上了行為藝術的外衣,堂而皇之地鼓弄起了「審丑文化」,讓人唏噓不已。

一如畫家吳冠中所言: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卻越來越多了。」

那麼,「丑」究竟是如何從幕後堂而皇之的走到了台前,把幾千年來人們孜孜追求的「美」驅逐到視野之外的呢?

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審美與審丑

審美很好理解,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孜孜追求和嚮往的。它,賞心悅目又滋養心田。而,美的另一面——丑,不僅令人心生厭惡,更是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盛世美顏。更是有「女孩們的每一張照片背後都藏著八個強大的美顏APP」之說,就連整容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

客觀地說,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我們塑造美和發現美的細胞。

那些細膩柔滑的四大絲繡、那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壁畫、那些精美絕倫的景德鎮陶瓷......,無不鐫刻著人們追求美的印記,也向世人述說著「華夏民族是有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的。」

千百年來,我們積澱下來的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前不久上映的電影《千與千尋》,黃海老師設計的電影海報直接「美」上了國外的熱搜。

這張寓意著「人生漫長,前路無論多麼艱辛,不要回頭,勿忘初心」的海報,既精美又給人以啟迪。似乎在告誡我們,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尋找的旅程,弄丟了自己便失去了一切

還有那張《我不是藥神》的海報,以暗黃色為主調,帶有復古風格,充滿了敦煌壁畫的質感。這張揭露「人間百態,向死而生」的海報同樣給人以美的享受,且寓意深長。

不止黃海,中國還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還有很多雙可以創造美的手,發現美的眼睛,以及欣賞美的心靈。但是,伴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似乎美好的事物已經不足以讓人們「壓力山大」的身心得到緩解和釋放,所以只好「以毒攻毒」,轉而求其次。用丑來尋求刺激,似乎越醜陋的東西越能給自己帶來「爽感」。

說白了,審丑就是為了達到一種精神刺激和心理滿足,不惜譁眾取寵、「自我作踐」。這種以博人眼球,賺取流量帶來的快感或許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爽感,可之後便會在內心滋生無盡的落寞與空虛。

這種落寞和空虛猶如黑洞,會吞噬一個人正常的審美細胞,讓我們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久而久之,我們便會對美無感且漠然,對丑卻異常敏感和興奮。

所以,吳冠中先生才會說出那句讓人警醒的話:「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卻越來越多了。」

按理說,隨著人們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對事物的認知應該更加客觀和理性。然而,為什麼當下很多人「不走尋常路」,開始變得「美醜不分」,甚至「以丑為美」了呢?

看看那些充斥網絡的「雷人雷語」,再看看那些短視頻APP上,「各路妖魔」競相綻放,真是「作」出了新高度,「丑」出了新境界。我們不禁要問,「群魔亂舞」的當下,如何是好?難道這個社會真的進入了如網友們所說的「審美不如審丑,偶像不如嘔像」的審丑時代?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吉林大學的一個經濟學教授李曉,向書記建議:凡是參加2018年畢業典禮的同學,穿著一定要規整。並要求學生們穿皮鞋,穿有領子的正裝。

很多學生包括老師都想不通,穿著隨性自由就好了,為何必須著正裝?李教授在演講的時候給出了解釋:

「看看這個學校裡面,那麼多的男同學穿著大短褲,露出帶著毛的雙腿,穿一雙人字拖鞋,身上卻披著莊嚴的畢業禮服在校園裡亂逛。你們覺得好看嗎?」

李曉教授的這段話雖不是來自靈魂的發問,也絕沒有當頭棒喝,但足以讓我們警醒和深思。然而,他的這段話卻遭到了一些「槓精」的反駁:「我寧願丑的千奇百怪,也不願美的千篇一律」、「丑不是低級趣味,而是另一種美的表達」,更有甚者拿出「顏值即正義」的論斷予以反駁。

誠然,「顏值」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涵養與品行,更不能代表正義。但是,穿的乾淨利索,特別是一些重要場合著正裝出席,則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在一些人眼裡覺得美是膚淺的,還要美其名曰地丟下一句話,「高層次的審美,就是審丑。」

記得楊瀾女士說過:

「沒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

都說這是一個「以貌取人」的時代。於我看來,這個「貌」不僅僅指的是一個人的相貌,更是指一個人的氣質、涵養、素質和品行。而我們取的也恰恰是你在歲月的沉澱下逐漸打磨出來的「外貌」。即,你內在的氣質和涵養。

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對「丑」趨之如騖,卻把「美」丟到了一邊。

或許是因為,審美是需要能力的,而審丑只需要一顆躁動的、獵奇的、愛看熱鬧的心便足以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作家木心曾說: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不禁要問,真的是我們都患上了缺乏審美力的「絕症」而不自知嗎?在如今審丑當道的時代,有人把原因歸結為社會,認為是「浮躁」導致審丑泛濫;也有人認為如今的網絡風潮中其實包括了我們每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是推手。與其說這場審丑大戲是「共謀」,不如說是「共同出演」,大家都在出醜。可悲的是那些「某某哥」、「某某姐」們捨棄了面子,換來了銀子和流量。而眾多被他們碾壓過視覺神經的看客呢?仰著脖子,在這個「互動」著的時代里,還在拚命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我看來,近些年,某種「故意低級」的審美趣味總能在一大批人中引發崇拜熱潮,激起大家的共鳴,至少有以下三點原因:

  • 一方面是,審美教育的缺失。

季羨林先生曾在他的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因為太過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經常「被代課」,孩子從小就缺乏審美教育,審美能力自然無法提高。同時,生活中,一些偏執的成見又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美」的薰陶。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愛打扮的孩子學習成績肯定差;也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唱歌、畫畫、跳舞就是不務正業。在家長「一切以成績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審美能力的培養註定是要為之讓步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說這麼一句話:「與其花這麼多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給孩子報一門外語輔導班呢。」

所以,如此看重實際的社會,不僅會造成孩子的認知偏差,更是讓孩子的審美能力「捉襟見肘」。不能不說,這是我們教育的可悲!

  • 另一方面是,尋求刺激,釋緩壓力。

不得不說,當前我們的生活壓力確實很大。動輒兩三萬一平米的房子,孩子的輔導和教育更是一筆很大的開銷,還有讓人焦頭爛額的人情世故,常常把我們搞的痛苦不堪、幾近崩潰。為了釋放壓力,情緒上就要有個突破口。而釋放壓力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就是燥起來、瘋起來。我們都有這樣一個感受,當「燥完了、爽瘋了」,壓力也便釋放完了。而,「美」是萬萬起不到這種功效的。

此時,唯有「審丑」。越是丑到爆、丑到無邊無際,越能帶來精神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竊悅感」。只要此刻帶來了「爽感」,釋放了壓力,誰還管爽感後的落寞與空虛。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是「丑文化」的共謀。因為,我們樂意為「丑文化」買單。所以,曾經不可外揚的,令人厭惡的「丑」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到台前。俗話說,「有買有賣,才叫買賣。」否則,「丑文化」也成不了氣候。

從這個角度上講,似乎現代的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抖M」體質,在被「丑」的虐待中,痛苦、享受並快樂著!

  • 同時,還緣於流量驅動,利益驅使

「某某姐」、「某某哥」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這個時代全部的怪誕,在這些刻意搞怪、肆意扮丑的「網紅們」走紅後,網絡便似乎已經開始了一個以丑為美的審丑小時代。無論是容貌上的「傲嬌」,還是道德上的審丑,在上述兩種審丑成名飄紅的過程中,都隱約可見背後操盤手的身影。這些背後的策劃者之所以可以操盤成功,恰恰是抓住了受眾急需尋找刺激、獵奇、無聊甚至有點空虛的心理

正是因為我們明明知道很醜,卻總是忍不住觀看、議論和傳播。所以,「小丑們」不惜一切代價博人眼球,賺取流量。只要能火,「作踐」一下自己又何妨。在他們心裡,利益和流量勝過一切,不怕雷人就怕雷不死人。為了成名,為了大火、為了搞錢,出盡各種奇術怪招,失盡形象和尊嚴,一再降低道德和底線。真是應了那句話:為了上線,全然不顧下限。當炒作和惡搞就能迅速為你帶來流量和財富時,誰還願意腳踏實地的摸著石頭過河。

有人說:

「當審美和設計在中國淪為了最不重要的東西時,一切以「快速賣貨」為前提,自然只剩下了土味和山寨。」

深以為然!

更令我們擔憂的是:一代人的審美缺失,是否會造成下一代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

有人說,「審丑」無非是圖個樂呵,釋放一下壓力,人畜無害,不必杞人憂天,大驚小怪。

可是,果真是這樣嗎?

當「丑」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堂而皇之的走到台前時;

當一些人為了蠅頭小利,不惜「作踐」自己,甚至鋌而走險時;

當人們對「美」變得越來越漠視,卻對「丑」予以關注和跟風模仿時;

當我們的下一代捧著手機盯著那些粗俗的視頻,書不讀飯不吃時......。

你還會覺得「審丑」只是圖個樂呵嗎?你還會覺得「審丑」只是緊張生活之餘的調味劑嗎?

看看那些充斥我們生活的短視頻APP上「群魔亂舞」的低俗內容,聽聽大街小巷裡粗製濫造的所謂「神曲」,耳濡目染之下,我們的審美能力在降低,審美情操在弱化。

音樂人鄭鈞曾經對那些毫無內涵的口水歌以及粗俗無聊的歌詞作過如下評價:

「排行榜上的歌,十首裡面有九首都聽不下去。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你這根本沒辦法選擇。放在你面前的都是讓你噁心的菜,你沒得選,只能吃這個。」

所以,在我看來:「審丑,就如同逼著一個營養專家去吃垃圾食品,一邊吃還要一邊夸不錯,不錯!

人,有時候對自己的抵抗力過於自信。

當我們的身邊被粗枝爛葉,甚至低俗不堪的「丑」充斥著的時候,或許我們真的沒有什麼抵抗力。不然不會拚命地為其搖旗吶喊,交口稱讚,更不會爭相的跟風模仿。大人尚且如此,更別提好奇心強和抵抗力差的孩子了。可見,「審丑」給社會帶來的危害絕不是危言聳聽,更不容小視。

可能有人會說,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小丑卓別林,被譽為「東方卓別林」的本山大叔,還有周星馳電影里那些摳鼻屎,吃蟲蟲的「如花們」不都深受人們喜愛嗎?

可是,他們塑造和演繹的這些丑角,一方面是為了劇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藝術。說到底,他們是在為藝術獻身,而絕不是把丑定義為美。

美學家蔣勛說過:

「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

毫不誇張地說,審美能力將會成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個能力的高低不僅關乎到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更透露出一個人的生活情趣和人格魅力。

以此類推,一個民族的、一個國家審美水平的高低,也影響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水平。

試想一下,倘若我們每個人都為「丑」搖旗吶喊,推波助瀾,那麼「丑」就會越發肆無忌憚。當我們成天被直播平台上的「俗,丑」逗得前仰後合的時候,當我們把「審丑」當成了自己精神食糧的時候,我們又有何能力與自信去豐富自己、完善自我。當我們缺失了對美的追求,生活終將只剩下最粗糙的一面。

生活中各種「美盲」的盛行,其實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審美教育欠缺的縮影。所以,審美意識的塑造,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小做起,這對於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誠然,審丑可以舒緩我們的壓力,讓我們獲得短暫的快感。但是,美卻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滋潤一個人的心靈。而且,真正的丑是通過「丑」去教育人、感化人、啟迪人,而不是把藝術當作丑的遮羞布,污了觀眾,也辱了自己!

正如木心所言,「沒有審美力是絕症。」

一味地陷入「審丑」不可自拔,終將會蒙蔽你發現美的能力。而,一個人若擁有了審美的能力,再平淡的生活也能開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