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人正在離開中國汽車產業 | 汽車產經

2019-09-04   汽車產經

車企欠薪、裁員、關廠、倒閉潮來襲,國內至少有2萬人正陸續告別整車製造業。當範圍擴大至汽車全產業鏈,或將影響15萬從業人員的就業狀態。

文 | 趙玲偉

2008年,美國俄亥俄州。當全部工人走出百年車企通用位於代頓市郊的一家工廠時,工廠宣布倒閉——「網紅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故事就是從這裡講起。

但通用的故事沒有因為福耀接手工廠而結束。這家美國老牌車企從金融危機掙扎到新技術浪潮,見證並經歷了傳統汽車工業在技術、管理、模式、運營戰略等多方面問題的同時期爆發。

十年後,車市寒冬不約而至。蕭條的業績讓關廠、裁員成為近兩年車市下行中,車企維持生存的主流手段之一。根據已公開信息,汽車產經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10家國外主機廠宣布規模性裁員計劃。預計此輪裁員後,累計將有約5萬人失去工作崗位。

快速增長近30年的國內汽車市場首次迎來負增長的局面,按照「國際慣例」,國內車企也到了洗牌時刻。數以萬計的員工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原有崗位,另謀出路。

一場15萬人的遷徙

這一輪車企裁員首先從美國開始。

2018年11月,通用宣布計劃在全球裁員15%。其中,管理層人數縮減25%,薪資制員工及合同制員工的人數降至15%。這一裁員計劃預計將造成全球14700人失業。

2018年12月,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宣布裁員計劃,其以重組工廠生產電動汽車為由,在義大利都靈的米拉菲奧里工廠解僱3245名員工。隨後,又在美國伊利諾州羅克福德裝配廠裁員1371人。

2019年1月,日產美國公司宣布計劃在密西西比汽車組裝廠裁員近700名,主要由於貨車和的皮卡銷量下降以致工廠減產。此前,日產還曾在墨西哥兩家工廠裁減約1000名工人。

2019年1月,捷豹路虎母公司印度塔塔集團宣布裁員4500人,這約占捷豹路虎員工總數的10%,主要為管理層和市場營銷部門。

2019年2月,本田汽車宣布計劃於2022年關閉英國斯文頓工廠,這將導致3500名員工面臨失業風險。斯文頓工廠關閉後,約55%的產能將轉移至北美工廠。此外,本田的土耳其工廠也將關閉。

2019年3月,德國大眾宣布將在2023年之前裁員7000名。

2019年8月,福特汽車表示將於2020年年底前在歐洲裁員12000人。

全球車企的規模化裁員也影響到其中國公司的員工去留。只不過,在國內類似消息的流傳顯出一種「東方式內斂」。

國內車企的裁員消息更多是通過媒體爆料、企業內部員工曝光等方式傳出。少有的兩條主流媒體和官方確認的裁員消息來自東風神龍和蔚來。

8月,路透社報道,PSA已經與東風汽車達成共識,將關閉神龍汽車在武漢的兩家工廠,同時裁員4000人。

國內新造車勢力蔚來自曝裁員1200人,縮減開支,準備過冬。

此外,全網範圍內消息顯示:

2018年,重慶力帆被曝裁員。

2019年3月,受到福特全球裁員影響,長安福特在中國的合資公司裁撤數千人。有媒體報道稱,長安福特目前的產能不足總產能的四分之一。當時福特的回應稱長安福特並沒有裁員,只是「未對部分服務到期的人員進行續簽。」

2019年7月,北京現代順義工廠被爆出開始大規模裁員,預計裁員規模達到2000人。

2019年7月,疑似拜騰前員工在社交平台上透露,拜騰已啟動內部裁員計劃,涉及上海銷售公司、美國分公司、南京工廠和上海的Global部門。

8月,北汽與重慶市政府簽署北汽銀翔重組協議。此前媒體曾報道,由於銷量斷崖式下跌,北汽銀翔工廠已停工,銀翔集團的2萬名員工中有相當一部分被變相裁員。

同月,「水氫燃料汽車」開發者青年汽車申請破產被駁回,想必該公司也已停止了他們「魔幻現實主義」的大生意。

9月,長沙君馬汽車內部員工向媒體爆料稱,君馬汽車已破產,所有高層均已離職,經銷商處於無人管理狀態,且公司拖欠員工薪資已達4個月。

相信還有更多車企的真實經營情況被隱藏在網絡之外……

據國外統計,整車行業的每一個崗位能帶動零部件、售後維護等附屬行業的7.5個就業崗位。根據被曝出的消息來看,汽車產經粗略且保守估算,國內至少有2萬人正陸續告別整車製造業。如果將範圍擴大至全產業鏈,按照上述比例計算,接下來將有15萬人面臨失業或被迫轉入其他行業。

裁員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光鮮多年的車企幾乎「一夜潰敗」,關廠、裁員、欠薪甚至破產倒閉的消息不斷傳來,未來大機率還會有更多車企加入裁員大潮。

汽車市場銷量驟然下挫,車企過去積攢的部分產能將在這個寒冬中處於閒置狀態。此時,這些產能背後的場地與設備維護、員工待遇都成了投入產出比極低的業務。此外,工業4.0自動化生產線的鋪設,也讓工廠對人工的需求驟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內汽車製造業產能利用率為77.2%,同比下滑3.8%。而該指標的正常值區間為79%~83%,產能過剩程度已經相當危險。

汽車產品在過去百年間的變化甚微,但在近年終於進入劇烈變革期。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讓新一代汽車產品升級為一種完全不同的移動出行設備,這就要求汽車生產廠商具備新的研發能力、創新能力、組織架構等。伴隨產品邏輯更迭,一些不適合這一階段的部門職位面臨暫時被淘汰。

當然,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市場疲軟造成的財務壓力。2019年上半年,國內17家主流主機廠中只有3家的利潤同比增長為正。

多重原因造成了今年汽車工業集中裁員,若從財務壓力上來看,未來還會有更多車企選擇裁撤暫時冗餘的崗位,提高效率。

身處劇變之中,一成不變才顯得異類。

蔚來北美公司新任負責人Ganesh V.Iyer近期來華交流時,對於裁員問題,他舉例說道,「放眼全球,很多公司都有優化的舉動,包括華為剛剛關閉了美國辦公室,不是因為華為沒有錢或者資源有限,而是因為市場環境變了,或者策略有所調整,華為認為美國辦公室現階段並不是必要的。思科前段時間剛剛裁掉500名員工,思科沒有任何的財務壓力,而是基於他們目前的產品戰略或者是市場定位,才會去做這樣的決策。」

從更多角度看待車企裁員後的走勢,我們會發現,僅以企業內部的裁員動作來判斷該公司、該行業步入遲暮,也是過於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