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疫」】武漢戰「疫」中的醫生群像

2020-04-10     人民出版社

黃朝林

醫生、副院長、重症病人、

試藥者……他用6種身份與病毒搏鬥


對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業務副院長黃朝林來說,戰「疫」從2019年12月29日就開始了。他用6個身份與新型冠狀病毒搏鬥:醫生、傳染病醫院業務副院長、專家組成員、研究者、重症病人、藥物受試者。


從醫生變成患者的黃朝林(右)


2019年12月29日,黃朝林接到武漢市衛健委通知,要求他趕到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去「排查可疑病例」。他火速和ICU主任吳文娟一起趕了過去。


與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繼先主任一起,一一查看病人並充分討論後,黃朝林總結道:「這些病人可能具有傳染性,在綜合醫院對其他病人不安全,需要轉到專門收治傳染病人的金銀潭醫院去。」


轉運病人、院內專家會診,這一天,黃朝林一直忙到凌晨4點。這些病人先後被兩家醫院診斷為病毒性肺炎。為了尋找病原,2019年12月30日,黃朝林安排實施了肺泡灌洗取標本,並將標本送到中科院武漢病毒所。


第二天,湖北省成立「不明原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黃朝林成為26名成員之一。


2020年1月2日,送到武漢病毒所的6份樣本檢測結果出來了,這是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的冠狀病毒,與SARS和MERS同屬於一大類。科技部緊急啟動了關於新冠肺炎的四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金銀潭醫院承擔的臨床項目1月10日啟動,黃朝林是負責人之一。


萬萬沒有想到,十多天後,黃朝林從這個項目的研究者變成了受試者。1月22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結果出來了,陽性,他感染了,CT結果顯示雙肺已有磨玻璃樣病灶。


第二天,他住院了,這次進病房不用穿防護服,他是病人。在參加克力芝臨床觀察知情同意書上籤了字, 他成為380個「試藥人」中的一個。


曹麗蓉

第一批感染後,她一康復

就盼著回到戰場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武漢市第一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曹麗蓉淺吟低唱,唱哭了多少醫護人員。


唱這首歌時,是她高度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出現症狀並居家隔離的第14天。作為戰鬥在一線的醫務人員, 她也是該院第一批感染的一線醫生。


曹麗蓉醫生自拍照


她說道, 「科里的同事平時都叫我『鐵漢子』,從來不叫苦叫累的,沒想到我成了醫院第一批倒下的醫務人員。」


托丈夫把70歲的老母親和11歲的兒子送到親戚家後,曹麗蓉從1月18日開始居家隔離。


憑藉自己的中醫經驗,曹麗蓉為自己開了6天的中藥顆粒沖劑。在家每餐換著花樣做好吃的,以努力提高免疫力。漸漸地,頭痛完全好了,也不咳了,胃口和睡眠都恢復了正常,「我知道我正在痊癒」。27日,她複查了血液分析和CT片,白細胞正常了,肺部的病灶也有好轉。


1月29日中午,記者連線曹麗蓉,她沙啞著嗓子說道:「目前所有症狀已經全都消失,希望核酸檢測轉陰後,我能夠儘快回到戰場,跟同事一起並肩作戰。」


朱 彬

「逆行」千里回漢,

「我是一名醫生,我要回去上班」


2019年12月,朱彬前往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進修學習,原計劃2020年2月回漢。12月底,通過協和醫院感染科工作群,他感受到同事們的壓力與日俱增,有的同事堅持帶病工作,有的同事即便家人過世,也匆忙回來。


「我要和大家在一起 !」朱彬當即向兩邊科室提出申請。但感染科鄭昕主任考慮到學習機會難得,並沒有同意他的申請。


隨著疫情發展,協和擴充發熱門診和隔離病區,並派遣人員支援定點醫院,醫務人員的工作強度空前加大。1月23日,朱彬再次申請回漢,這次,鄭主任同意了。


1月24日,朱彬預訂了機票,幾小時後航班取消。火車同樣顯示停運,他趕緊預訂了25日的機票。誰知到了24日晚上,航班再次取消。


靈機一動,他決定飛赴長沙,「如果自己租車從長沙回漢,說不定可行。」1月27日中午,飛機落地長沙黃花機場。片刻都沒有休息,朱彬直接提車上高速。


回到工作崗位的朱彬


他回憶說,租車公司的客服發現他的目的地是武漢,還特意打電話詢問。他回答說,因為我是一名醫生,我要回去上班。租車公司主動免掉了3000多塊錢的費用,這讓他感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自打上班後,朱彬就沒有回家。休息的時候就近住在醫院統一安排的賓館裡,防止交叉感染,也方便有緊急情況時可以及時趕到醫院。


樊艷青

「我告訴自己不要流淚,

眼睛要用來看片子」


「我時刻提醒自己,告訴自己不要流淚,眼睛要用來看海量的CT和X光片子。」48歲的樊艷青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放射科主任。自金銀潭醫院被列為抗擊疫情定點醫院起,她便帶領團隊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為所有入住醫院隔離病區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拍CT片和拍X光片,填寫入院病情評估報告。

工作中的樊艷青


「這次新冠肺炎的肺部影像,最顯著的表現是肺部感染呈磨玻璃病變,重症感染的話,肺部出現一片白。」樊艷青說,極少見到感染如此嚴重的CT片,每一張「白肺」片子,意味著一名患者掙扎在死亡的邊緣。


想像著患者呼吸困難的痛苦樣子,她感到難過,更為病毒的傳播而揪心,「我們沒有時間流淚,要爭分奪秒地去看片子,去寫報告,去診斷」。


每一名患者從入院的拍片評估到查看進展,再到治癒出院,少則拍兩次片子,多的得拍四次片子。每一張片子拍了600—800幀。這段日子以來,不完全統計,這個團隊的21雙眼睛,盯著看了約150萬幀片子。


李冬冬

零距離採樣最早一批感染者


2019年12月31日,李冬冬接到通知,金銀潭醫院收治了「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當天,他和5名同事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到了這批患者,按照工作流程調查病例就醫情況、家庭情況、活動情況,有無可疑的病例接觸、環境暴露以及飲食。事無巨細,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就是為了找到傳播源、傳播方式以及潛伏期和症狀,為醫者採集到第一手準確的信息。


2020年1月3日,李冬冬接到通知,位於漢陽的武漢市第五醫院收治了兩名男性中年患者,從CT和血液檢查看,初步判斷為疑似病例。當天下午,經過5個多小時的調查之後,李冬冬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來,「感覺『不明原因肺炎』離我們近了,而且很近」。


李冬冬與同事在詢問患者病情


「最困難的20 天都過去了,現在沒什麼是不能扛的。」李冬冬說,從1月3 日到23日的20天,漢陽疾控組成10人突擊隊,由李冬冬帶隊,24小時奔走在醫院與疾控中心之間。在疾控中心穿工作服,到了醫院換防護服,持續不斷的調查,一輪下來就是一整天,為了儘可能地搶時間多採集調查病例,只能早晨多吃不喝水,中午不吃,堅持到下午。與單個患者接觸的平均時間遠遠高於醫護人員。


「學的就是公共衛生,畢業就到了漢陽疾控,做的就是流行病調查,接觸傳染病本身就是分內事。」今年35歲的李冬冬語音里透著堅毅與果敢。


童巧霞

為避免感染,所有病人的

這項操作她一個人來做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是武漢最早接診新冠肺炎的醫院之一。該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童巧霞教授帶領的團隊也是武漢第一批奮戰在戰「疫」前線的醫護人員。


隔離病房收治的都是確診或疑似的重症病人,由於人手嚴重不足,全院醫生輪換在這裡工作,而這其中,童教授是常駐。


每天7:40之前,童巧霞就要到病房了解病人前一天晚上的病情,然後帶領大家進行查房。查房前每人都要做好防護,確保萬無一失零感染,穿上防護服、隔離衣,戴上護目鏡、戴雙層手套,太空衣般的全身防護讓人似乎透不過氣來,每次查房出來都是一身大汗。

童巧霞為病人咽拭子採樣


為了避免別人有被感染的風險,這天,所有病人的咽拭子採集都是童巧霞教授一人操作。治病的同時,還要「治心」。童巧霞會抽隙積極疏導病人心理問題,幫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相信我們 !相信自己 !


童巧霞教授是所有奮鬥在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縮影,正是這樣的白衣「戰士」,面對兇殘的病魔勇敢逆行,堅強地守護著百姓的生命健康。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漢戰「疫」——最美一線英雄》,因篇幅限制,略有刪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teyZHEBiuFnsJQVcW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