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應在翻耕土地 (攝影:劉亞春)
「這些都是鄰居們不種的撂荒地,荒廢了可惜,我把它利用起來,可以種點蔬菜。」4月12日,艷陽高照。合川區錢塘鎮灰壩村7組的田野上,村民周光應一邊操作旋耕機翻耕土地,一邊對前去採訪的記者說道。
今年52歲的周光應和妻子以務農為生,雖然夫妻倆一直勤勞肯干,但由於生產技能單一,他本人患有糖尿病,父親周澤明患有肺氣腫,妻子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再加上夫妻倆生了二胎,由於家裡人口多,開支大,全家人長期生病吃藥,一度因病致貧。
灰壩村原黨支部書記熊茂坤清楚地記得,2014年,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去到周光應家走訪,看到一家5口人擠在60平方米的老式破舊瓦房裡,周澤明正躺在床上。當時正是雨天,由於房屋年久失修,為接縫隙處漏下的雨水,家裡的臉盆都用上了。這一幕,讓熊茂坤印象深刻。
就在這一年,鑒於他家的困難情況,周光應一家5口被納入建卡貧困戶。周光應得知這一消息後心裡卻頗為沉重。「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雖然有國家的政策照顧,但我們普通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心安!」周光應不止一次對幫扶幹部說道,他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擺脫貧困。
周光應在整修田坎 (攝影:劉亞春)
通過走訪談心,幫扶幹部根據市場需求,為周光應制訂了適合其家庭實際情況的幫扶措施,引導他發展蔬菜種植。除了自家的土地外,夫妻倆還將鄰居們閒置的撂荒地開墾出來,起早貪黑髮展生薑和蓮藕種植。由於缺少種植經驗,一開始生薑的產量並不高。幫扶幹部到鎮農業服務中心找來專業技術人員,手把手為他傳授種植技術,周光應自己也勤奮好學,通過不斷努力,生薑的產量逐漸提高,每年光是出售生薑和蓮藕的收入就有好幾萬。為進一步提高收入,每年冬季,夫妻倆還趁著農閒時間四處採挖野生葛根做成葛粉出售,家中的境況逐漸好轉起來。
2016年,在妹妹的幫助下,周光應在原住所附近重新蓋起了一棟兩層樓共220平方米的新房,全家人搬入了新家,住宿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17年,幫扶幹部為他爭取到扶貧小額貸款資金,開始發展生豬養殖,同時又挖了兩口魚塘養魚。
周光應查看秧苗長勢 (攝影:劉亞春)
通過多年的不斷努力,現在周光應一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女兒大學畢業後進入合川區一家大型企業工作,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全家人徹底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感謝政府的好政策,感謝幫扶幹部對我的幫助!」談及現在的生活,周光應表示,現在政策這麼好,只要勤勞就能致富,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作者: 劉亞春)
(作者單位: 合川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