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沒有後代,那孔家是如何繁衍生息到現在有數百萬子孫的?

2019-12-24     國史拾遺


看到這題目估計您會哂然一笑,這和我的爺爺五歲就被日本鬼子殺害了有啥區別?孔夫子的後代歷朝都受統治者禮敬,綿延至今繁榮昌盛,怎麼可能會絕後?

不過歷史上孔融確實是被曹操誅了三族,那麼問題就來了,孔融被殺了那怎麼還有後代傳承呢,難道孔融還有子孫逃過一劫?

(您的祖先和我的祖先有師生之誼,所以咱們有親戚關係啊!小孔融,真有你的!)

說到這個咱們先來介紹一下主角孔融。首先孔融同學是孔子子孫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世說新語》中就介紹了這麼一則小故事:十歲的小孔融跟著老爹孔宙去洛陽拜訪文壇、政壇的大佬李膺,結果小孔融大搖大擺對李府的門吏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一句話就鎮住了門吏,乖乖的把他放了進去,李膺家中高朋滿座,看著這個小孩子闖了進來也摸不著頭腦,只能試探性的問:「我看您很面生,您和我有什麼親緣關係啊?」小孔融理直氣壯說:「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師徒之親,所以我和您也算是隔世的親戚呀!」其機智可見一斑。

(一提起孔融咱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孔融讓梨)

當然啦,我們現在一提到「孔融」肯定想到的就是「孔融讓梨」的典故,這也成了家長們教導小朋友懂得謙讓,好的東西要先讓給別人,這事兒還上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

(張儉是名副其實的災星,很多人家都因為他連累而而家破人亡,孔融家就是受害者之一)

然而真正讓孔融天下聞名的則是他十六歲時一門爭死的經歷。張儉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士人,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作為名士的張儉無法容忍便上疏彈劾,自此與宦官集團結下仇怨,很快黨錮之禍爆發,漢桓帝大肆搜捕所謂的「黨人」(主要以士人為主),張儉也上了搜捕名單,於是他開始逃亡,東家躲一躲,西家避一避,總之是過著到處流浪借宿的日子。要說張儉這人正直歸正直,但卻很不地道,你自己是重犯,那些收留你的人家豈不成了同犯?因此許多借宿人家因此家破人亡—「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孔融家就是受害人之一,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張儉慌不擇路跑到了孔家時偏巧孔褒不在家,十六歲的孔融替哥哥做主接納了張儉,張儉住了幾天又逃跑了,但孔融家可就倒霉了,由於藏匿要犯,孔家兩兄弟被逮捕入獄,在確定主謀定罪時孔融說接主謀是自己,應當由自己接受處罰,而哥哥孔褒則說張儉主要是來找自己,和弟弟無關。看著兩兄弟爭著赴死,衙門犯了難於是去問他們的母親,結果孔母說我是一家之主,全部的罪責應當由我來承擔。母子三人爭著赴死,這讓當地衙門拿不定主意只得將孔褒處死,不過可笑的是罪魁禍首張儉反而宛然無恙,最後竟然還安度晚年。

(孔融雖有文采但不諳軍政,在那個亂世根本就無法守土安民)

哥哥死了,十六歲的孔融名揚天下,他熟讀詩書,憑藉著自己良好的家世(孔子子孫),優異的名聲(讓梨、孝順)成為士林領袖,如果在太平時代孔融還能做出一番事業,但在那個天下動盪的亂世,孔融文人習性的毛病顯露了出來,他只通文教不諳軍政,在北海時被黃巾軍包圍,在青州時被袁譚趕跑,終究一事無成,最後接受獻帝徵辟來到許都擔任了少府一職。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很多人已經看出了劉姓江山已成昨日黃花,但仍有人沉浸在大漢江山的餘暉中不願醒來,孔融就是其中一個,儘管此時的曹操已經「挾天子而令諸侯」,但孔融仍以漢獻帝臣子自居,正所謂食漢家之祿就要盡漢臣本分,孔融經常就曹操的一些逾矩行為進行嘲諷勸諫,這一次兩次還好,說的多了搞得曹操頭疼不已。

(在官渡之戰前孔融就大肆宣揚袁紹不可戰勝,這讓曹操十分不滿)

官渡之戰爆發前孔融就在許都大肆散布失敗、悲觀主義論調,什麼「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其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其實就是希望曹操主動點投降袁紹,畢竟袁紹作為四世三公的子弟比起閹宦之後的曹操要優秀的多。這明顯是和我不是一條心嘛!不過曹操礙於手下不少人同樣抱有這種想法只能忍了。

(電視劇里雖然把曹丕和甄氏拍的一見鍾情,但明眼人都知道甄氏不過是曹丕的戰利品而已)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隨後又拿下鄴城,得意忘形的曹氏父子頗乾了些屠殺百姓,劫掠袁氏女子的下作事,孔融便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看信後有點蒙,說這典故沒聽過啊,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我是按照現在的情況(曹丕搶了袁熙的老婆甄氏)來推斷之前可能發生過的事,這明顯就是拐彎抹角的嘲諷曹氏父子嘛!

這種事情還不止一次,曹操征烏桓時孔融跳出來阻止,曹操頒布禁酒令,孔融和曹操抬槓:你說喝酒容易亡國,那寵幸妲己和妹喜的商紂王和夏桀怎麼說,那怎麼不把女色也一起戒了?說的老曹啞口無言。

經過數年辛苦,曹操拿下冀州並自封冀州牧,為了增加權勢,曹操打算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東漢有十三州)來增加冀州的面積,其真正目的在於將冀州作為基地來經營(在曹魏集團,鄴城也有著相當高的政治地位,銅雀台就在鄴城),而孔融一眼就看出了曹操的小算盤堅決反對,為了限制曹操的權勢地位,孔融乾脆「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直接點明了「不以封建諸侯」,這就觸犯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曹操連荀彧都能殺,更何況是區區孔融?不過曹操打算用堂堂正正的藉口殺孔融,即使是後人也挑不出錯來)

曹操是什麼人?為了當上魏王連荀彧都能逼死,你孔融又算什麼!於是老曹起了殺心。但孔融不能隨便殺,人家是是孔子後人,儒學宗師,在士林中享有很高得口碑和聲望,這樣的人即使是無官無職為一介平民照樣賓客盈門,掌握著輿論的風向,如果說殺就殺肯定後患無窮。

當然了,曹操也是個狠人,他給孔融扣的帽子讓他非死不可。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荊州後迫不及待的誅殺孔融三族(南征荊州時孔融也極力反對),罪名有三:

第一,孔融有反心,他說過「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意思就是孔融認為他乃是孔子之後,一樣可以當皇帝,意圖謀反,大逆不道。

第二,孔融不孝,他竟然喪心病狂的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啥意思?就是說父子之情不過就是老爸沒管住下半身,一時情慾發作的產物而已,母子之情就是一件器物放在瓶子裡(指懷孕),現在這東西從瓶子裡取出來了,還和瓶子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我極度懷疑是老曹給孔融栽贓陷害,孔融老爹死後他悲傷的無法站起來,孔融在北海時還因為有人在父親墳上假哭而將其殺死,這樣的一個人會說出這種話?

(禰衡也是個嘴炮能手,他和孔融都因為一張嘴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第三,孔融與禰衡相互吹捧,你說我是「顏回再生」,我說你是「仲尼不死」,不尊重聖人。

這幾招簡直毒辣之極,第一條就足夠讓孔融永世不得翻身,但真正狠的其實是第二條,為什麼?因為漢朝就講究以孝治天下,除了漢高祖,咱們曆數漢朝的皇帝,他們的諡號前都會加一個「孝」字,什麼孝文孝武,孝惠孝景,為的就是教化萬民,從皇帝開始以身作則,講究孝順敬老,此乃立國之本!曹操殺孔融用的是「不孝」這個罪名,那殺得就是光明正大,殺得堂堂正正,其他人還找不出藉口,畢竟孝順是做人的底線,殺了孔融曹操還能說自己是遵循孝道,維護漢室呢!

(建安十三年,曹操誅殺孔融三族)

老曹不但要把孔融的肉體消滅,還要從精神上對孔融進行侮辱,你孔融不是不怕死麼!那我就搞臭你的名聲,讓你永受後人唾罵!老曹也的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由於「不孝」這頂大帽子實在太過沉重,陳壽在寫《三國志》時甚至不敢給孔融立傳,由此我們能夠想像在那個時代孔融會受到怎樣的非議。

不過老曹可能沒想到,被他批倒批臭的孔融在魏文帝時期迅速翻身,曹丕這個「不孝子」很欣賞孔融的文學,不但懸賞徵募孔融的文章作品,還將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一.......得,孔融再次登上文學聖壇受後人敬仰讚賞,若是曹操地下有知估計會氣的跳腳吧?而可笑的是誣陷孔融的郗慮和路粹也沒討著好,郗慮不過是曹操用的一條狗而已,後續又在曹操的指示下殺死伏皇后,隨後便馬上被罷官,可見這樣的小人連曹操自己也看不起吧!路粹更慘,在漢中之戰中自賣掉了軍隊的驢子觸犯軍法被殺頭,死後詩詞作品全部丟失,這也算是老天在某種意義上為孔融報了仇吧!

問題再繞回來,就算是孔融再無辜,他的三族也被曹操誅殺,那麼後世代代相傳的衍聖公是怎麼來的呢?

很簡單,因為孔子的子孫不止孔融一家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明開國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子孫二十餘人,皆封為王,經過兩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就已經發展到了將近三十萬的數量!而從春秋到漢末也過去了將近四五百年的時間,那咱們想想看孔子的子孫有多少?肯定數量會更多吧!

實際上也是這樣,根據孔子家譜記載,在三國時期老夫子的子孫們已經繁衍了十九代,由此可想而知其數量之龐大......而且從喜好儒術的漢元帝開始,孔子的嫡系後代們便被封為褒成君、褒亭侯和奉聖亭侯等爵位,這也就保證了孔府的繁榮興旺,在漢靈帝時孔子的第十九代嫡孫、孔家家主名為孔完,他被封為褒成侯(公元169年),靈帝死後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孔完這所謂的褒成侯很快就名不副實,隨著曹操平定北方,孔府嫡系並不怎麼受重視(老曹崇尚法家,對儒家並不怎麼感冒),所以在孔完死後孔府子孫一直是平民百姓身份生活,一直到魏文帝黃初二年才由他的侄子孔完的侄兒孔羨繼承了叔叔的爵位,已經足足過去了五十年。自始至終這褒成侯的爵位並未授予孔融,可見他並不是嫡系子孫,只不過孔融老哥的名氣實在太大,身為文壇泰斗飽受讚譽,所以這才給我們一種孔融就能代表孔子後人的感覺。

所以曹操雖誅殺了孔融三族,他殺得也只是孔融這一分支。整個孔氏家族龐大,子孫眾多,曹操殺的完麼?更何況他也不敢殺,殺個孔融都費盡心機給他腦袋上扣「不孝」的屎盆子,要真把整個孔家連根拔起,這明顯是給自己樹敵,自討苦吃,所以孔融一族雖死,但其他的孔子後人們並未受其影響,退一萬步說,即使是曹操殺了孔府的嫡系子孫,孔氏族人們也會推舉分支中的賢明之士繼承孔府來保證家族永遠興旺,歷史上像孔融這樣有名的孔氏子孫還有很多,比如漢朝時期孔子的第十四世孫孔光(曾經擔任宰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孔坦、孔奐等人,就連寫了著名戲劇《桃花扇》的孔尚任其實也是孔子的子孫,所以這也就是曹操雖然殺了孔融,但後世依然有衍聖公這一支的原因。

作者:雨目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e-DOm8BMH2_cNUgap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