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模式是道義經濟,與西方的利益經濟根本不同

2019-09-30   蔡氏意學

在研判中國經濟模式時,學界還是慣用西方的理論,西方的思維,這樣將很難看到本質問題。反之,如果用中國文化的視角,就會別有洞天,把握中國經濟的關鍵特徵。

基於這一方法,我對中國經濟模式的總體判斷是:道義經濟。而西方的經濟則是利益經濟。

下面從需求側、供給側、政府側、背後的文化支撐四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需求側,中國經濟比西方經濟更尊重市場,更尊重消費者。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定價模式上,中國經濟更習慣於薄利多銷,定一個很低的價格,儘可能多地覆蓋更多的受眾。另一個是,在銷售模式上,不僅不會歧視貧窮落後的地區,甚至往往會首先從貧窮落後的地區做起,在國內搞「農村包圍程式」,在國際上搞「第三世界包圍第一世界」。

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夠,迅速滲透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而成為全球製造業老大,就是這種定價策略和銷售策略的結果。

國際上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中國參與,其結果一定是價格大幅下降。同時,在這種價值攻勢下,原本居於壟斷地位、採取高價個策略的西方企業就會節節敗退,直至退出這個行業。

由此,中國贏得已開發國家粉碎機的美譽。

京東是一家民企,但是他們的物流系統甚至直達邊遠鄉村。這是對市場的尊重,對消費者的尊重,哪怕是窮鄉僻壤。也正是這種讓人感動的理念,讓京東鎖定了相當規模的用戶群。

當前風頭正勁的華為,正是充分尊重第三世界的市場,從那裡做起,而迅速從一家小小的設備代理商,一躍成為當今通訊設備的絕對老大。而且,還是在沒有進入美國市場的前提之下。

薄利多銷,成分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這並非是中國企業刻意發明出來的謀略,而是中國文化使然,是中國固有的古老商業傳統。中國企業的成功,僅僅在很自然地按傳統做事。因此,中國企業的成功,從根本上來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功。

在供給側,往往是多家參與,而非一家獨大。在製造業和零售上,表現的很明顯。

中國製造業很典型的特徵是,產業鏈上的分工非常精細。很多企業,往往僅僅生產一些很微小、很單一的配件。一個最終產品的生產鏈上,可能聚集了非常多的微小企業。

當然,產業鏈上的分工,全世界都有,但是,象中國分的如此精細,配合的如此密切的,卻僅僅中國有,其他任何國家都達不到這個程度。

其實,這種局面的產生,是傳統的「有錢大家賺」和自力更生思想的結果。

中國人,即便是沒讀過幾天書的農民,都是更願意獨立自主地做老闆,而不願意打工,即「寧為雞頭不為牛後」。我之前指出,「農民工」的叫法是不準確的,更準確應該叫「農民老闆」。外出打工的農民,更喜歡獨立經營,而不喜歡真的進廠做一個工人,哪怕是走街串巷收廢品。

目前務工人員更願意做外賣員、快遞員,而不願進廠的原因也是如此。外賣員更獨立自由一些,計件工資,更像一個老闆。

在零售模式上更為明顯。

中國主流的傳統零售業態是小商品城,而網購的老大則是淘寶。

小商品城並非一家企業在經營,而無數的密密麻麻的小店和小攤位在經營。每一個小攤主就是一個老闆。淘寶不過是搬到網上的小商品城。

但是,美國的主流業態則是大超市,譬如沃爾瑪,而網購的老大則是亞馬遜,是搬到網上的沃爾瑪。

目前西方經濟的最嚴重問題是,資本太強,政府太弱,資本一家獨大,沒有任何有效制約。目前出現的收入分配兩極化的問題,正是其結果。

而中國的情況卻很好地規避了這一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政府對經濟是經濟參與的。西方經濟思維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政府參與經濟,一定會破壞和干預市場,而且會導致腐敗。但是中國的事實證明,政府的參與經濟,既可以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而且還可以避免腐敗。

當然,這並非說沒有腐敗,當然也有很多腐敗案例。但是,從根本上說,總體上說,是沒有腐敗的。

那麼中國的政府為什麼可以違背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則,而做到這些。根源在中國基本政治理念,政治模式與西方不同。

中國的政治模式也是道義模式,政府的職能在執行道義。事實上,從基本的社會分工模式來說,中國存在一個獨立的道義行業,這個行業就是政府。

這種行業分工的格局是在政府剛開始形成的堯舜時期就有的。中國社會之所以能夠分離出一個獨立的道義行業,根源在於中國存在獨立的道義理念。這種道義理念是在中國的文明伊始就有的,是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基本共識。

同時,基於這種道義共識,當時的政府還制定了一條嚴厲的政治原則:「不與民爭業」,後來也被說成「不與民爭利」。進入道義行業的人,即進入政府做官的人,就禁止在從事任何產業經營,這樣就切斷了政府與經濟的直接聯繫,當政府可以超越經濟而獨立。

政府不直接經營產業,與經濟劃清界限,政府的職責是執行道義,這就成為一個中國的一個悠久傳統。

這然中國政府與經濟之間達到一個非常精妙的和諧、平衡。一方面政府在經濟參與經濟的運行,但是,政府又與經濟的直接運行保持了嚴格的界限和距離。政府是很超越地、從道義層上參與。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參與實際上是專業化的、道義化的。並沒有與經濟本身混雜在一起。

這有點象蓮葉上的水珠。政府就是水珠,經濟象蓮葉。儘管政府與經濟接觸了,但是兩者又是截然分離的。

因此,不僅中國的經濟是道義經濟,政府也是道義政府,而對兩者構成支撐的則是中國固有的道義文化和每個中國人都自然具備的道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