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陳年:如何把一件成功了99%的事情做失敗

2019-09-19     商界雜誌

有些人的局限是因為取得的成績帶來的膨脹,有些人又因為失敗而迷亂,陷入自我局限。

樊 力 張春蔚 / 撰稿

鹿 鳴 / 音頻

行業的寒冬

凡客開始於2007年的夏天。那年7月,陳年、雷軍等3人用700萬元啟動凡客誠品,之後的三年,銷售額稅後分別為1.18億元、2.98億元和12億元,後兩年分別同比增長了153%和303%,這樣的成長速度換在傳統行業是天方夜譚。

若按陳年的原定計劃,2011年5月底,凡客將提前一年前往美國首次公開招股,融資10億美元。一旦成功,這將是彼時亞洲企業在美國股市進行的規模最大IPO。

然而,時運不濟。2011年的電商行業大勢實在是太衰了,資本市場萎靡,廣告費拖欠,年初的銷售預期紛紛泡影。

2011年11月21日,凡客並未如期提交其IPO申請文件——電商圈備受期待的凡客IPO就此宣告中斷,對凡客模式乃至經營狀況的質疑與猜測撲面而來。

42歲的陳年一改往日沉默,頻頻在社交媒體上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氣憤。

最初的陳年

陳年是山西聞喜縣人,笑起來小眼睛會眯成一條線,有點功夫熊貓的感覺。這個人的童年如果弗洛伊德還在世,或許也會產生關注的興趣。因為他的夢不管是什麼,最後總會結束於老家的那個土窯院子。

2012年時,陳年最常做的夢,是他看到自己三哥哥從房頂下來,自己幫著他去打架。

2007年創辦凡客之前,陳年賣過藥材、倒過鋼材、賣過書、賣過衣服,體驗過不同的人生。但是有一點很篤定,他想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歷史變動中,尋找一個關於個體自身的答案。

他最喜歡看《鄧小平年譜》。作為一名1988年上大學的學生,他認為他們這一代人的價值觀總是在「唰唰唰」地剝落與重建。陳年也曾經為身份焦慮,居住在北京圓明園附近的民房,每天擔心遇上查暫住證的人。他想從過去的政策變遷中尋找蛛絲馬跡,並由此找到當初的自己。

陳年做過記者,當過《書評周刊》的主編,也一度把讀書寫作當成頭等大事。至今,他的骨子裡還是一個讀書人。1996年,他寫了一篇《解構余華》,然後去找余華尋求指點。余華比陳年大9歲。他對陳年說,「你的語感很好,在這個前提下最好能夠做到最簡潔的表達。」

陳年一直記得,余華當時跟自己講《許三觀賣血記》的故事。他讓陳年意識到如何準確地、精準地把情感包含在極簡的敘述背後。

2006年,陳年開始寫作《歸去來》,講述一個出生命苦的孩子掙錢後開始對名牌、奢侈品產生迷戀。熟悉陳年的人說,這個主人公就是陳年本人嘛。

《歸去來》寫了大半年。陳年說,「寫書的時候,感覺過去的親人全都回來了,記憶全被喚醒了。你會想,某一個親人是不是在客廳里坐著啊。我寫著寫著就看一眼,一個人越想越怕。」

2010年,陳年花了一萬多元,找堂兄的舅舅給老家的窯洞砌了三面磚牆,把窯洞圍了起來,院子裡也鋪上地磚。陳年對堂兄的舅舅說:「這是我童年、少年成長生活過的地方,我要一直保存下去。」

陳年也曾經帶有濃濃的理想主義情懷,那種情懷一度濃稠得像芝麻糊一樣。

比如陳年把自己辦的賣書網站取名卓越;但是後來他又不理想主義了,覺得自我拔高沒有意義,「什麼叫卓越?卓越個頭啊。」於是,凡客出現了,陳年說,凡客的意思就是平凡的過客,就像我們這樣平凡,來世界走一遭。

冒進的危機

2011年年初,凡客提出了銷售額過百億的目標。百億計劃怎麼實現?

目標最終下沉到幾大產品事業部的主管,各個部門的壓力可想而知。開發新的產品,成了看似走得通的路。於是,從2011年4月開始,包括拖把、菜刀、電火鍋之類的百貨品類產品,不斷被前端的新品引進部門開發出來。一段時間內,由於新品開發速度太快,以至於很多新品「都來不及錄入ERP系統」。

在這一過程中,從採購到信息到庫存等各個部門,都已經意識到庫存在不斷增加,但由於各個部門有不同的指標壓力,大家都互相推諉,不願意先把這個事情挑破。

2011年的一天,陽光很好。陳年來到凡客倉庫。在倉庫里,他看見一個角落裡堆著一堆拖把。

陳年暴跳如雷。他幾乎是以怒吼的方式一字一頓地吼出那句話的:「誰—會—在—咱們這—買—拖—把?」在場的所有員工都嚇傻了。

真正傻眼的是陳年。

2011年,凡客的品類擴張到了驚人的地步,凡客上不僅賣絲襪、面膜、帆布鞋,甚至還有菜刀、菜板、拖把、電火鍋。「太快了,失去秩序了,失去意義了。」

一個倉庫里出現了一把拖把,就像頭髮里有了一根白髮。這是一根頭髮的問題嗎?這是系統的問題。

大規模的SKU擴張,成了凡客犯的最大錯誤之一。「進了一些不該進的品類,而這個也是網際網路公司過度放權,事先導致的。」

就這樣,直到9月,凡客庫存量已經達到了數億元,這一問題才最終被發現。

凡客還要面對更大的挑戰,對內要消化庫存,還要面對外界的寒潮。

2011年8月,陳年把高管們帶到大連開了幾天閉門會議,做出了有史以來最深刻的一次反思。陳年當時隨身帶了本書,書名是《從大躍進到大饑荒》。

陳年意識到藉助電子商務,凡客改變了快時尚領域的格局,自己難免產生了冒進之心。陳年曾放話說,如果將來能夠把LV收購了,就賣跟凡客一樣的價錢。他也希望把匡威收購了,帆布鞋就賣50塊。一時,眾人以為笑談。

僅僅是反省不夠, 他還拜訪了82歲的金融大鱷索羅斯。

席間,陳年向其求教資本市場何時會轉暖,索羅斯笑笑說,「等歐洲完蛋了」。彼時,正值渾水公司做空分眾傳媒前夜,與索羅斯交流的結果令陳年心生忐忑。

結論是,此時不宜上市,這算是陳年對自己冒進的修正。

於是有了那份,在2011年年底,沒有按時交出的IPO申請。

未完成階段

陳年自己把凡客劃分為3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的2008年,正值網際網路廣告、流量資源低谷,企業都不願意投放廣告。凡客點燃了這把火,並連續4年成為網際網路上的第一廣告大戶。次年,凡客以刊例價近19億元進行廣告投放。時至2011年,凡客市場推廣費用近10億元人民幣,其廣告相當於把整個網際網路「洗了一遍」。

在第二個階段。受益於金融危機中國製造的外貿訂單大量下跌,凡客逆勢而起、海量下單。

至於第三個階段的試錯,是推出凡客達人計劃。

在當年網際網路開放的大趨勢中,陳年定下凡客達人「10億分成計劃」。他對這種營銷模式的高度期望:按照此分成計劃,凡客達人為凡客帶來的年銷售額將高達數十億元。這是凡客「特別重要的一步」。

凡客達人是凡客提高重複購買率的重要策略。理論上來說,凡客能夠從中獲得可觀收入,包括凡客「達人」的自消費,凡客「達人」會在自己的人際圈子內口碑營銷凡客的產品,達成交易後,達人可以獲得商品售價4%~14%的比例分成。

然而,達人上線近一年後,表現卻並不如人意。

這其中既有時間較短的問題,一個完善的社區生態系統的成長和蔓延需要時間積累;也有吸引的人群年齡段偏小,購買力不強的問題。

更直接的是,以銷售為直接目的的社區不能形成長期激勵機制,不能彌補自消費的成本,用戶的熱情很難持久。

已定的敗局

凡客的天使投資人雷軍曾說,他真的認為凡客的成功率至少是99%,除非出現重大的不可饒恕的錯誤!不幸的是,凡客踩中了那1%。

「凡客是什麼,凡客也是高性價比。我就是一個品牌,我就是網際網路快時尚品牌。「陳年說,「我們賣的所有產品都貼著凡客誠品,這就是我們的品牌。我們比PPG還多做了客戶體驗。以前傳統品牌都是設計師的天下,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全年的市場銷售就確定了,本質是不重視客戶。比如ZARA搞不清楚客戶要什麼,就海量上款,不斷試探市場;ZARA的定位是什麼,沒有定位,ZARA的品牌設計師是誰?你不知道,品牌理念是什麼,沒有,但是消費者就記住了高性價比。」

而凡客模式能夠運行,得益於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反特權。它擁有網際網路天然的優勢,包括市場反應速度快,輕資產,自有物流等。

相較傳統服裝企業,凡客的優勢體現在市場反應能力上,進而對企業現金池產生影響。

傳統服裝一年做兩季訂貨會,貨鋪到渠道6個月後才知道數據,並且存貨必須保持在1.4的比例,也就是說,要保障不缺貨,買1件衣服,要1.4件存貨。但這些問題通過網際網路,都可以規避。

同時,對於輕資產公司核心的設計環節,陳年說:「凡客有幾千個設計師在為我們服務,西班牙兩三百個,在北京、上海,也有上千個日本設計師。這些不從屬於凡客,而是有自己的小公司,天天給凡客做提案,公司接納他們的提案就付錢。」

在物流環節,凡客旗下有物流公司「如風達」。其在全國建了28個倉庫,為電商行業之最。

但是陳年身上有太多文人氣息,追求浪漫的同時忽略了很多現實的問題。或許是因為太自我,做事太理想化。

凡客當年發展太迅速,領導層喊出了5倍大躍進的口號,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要在2010年20億銷售額的基礎上,2011年的銷售額要突破100億。

公司在瘋狂的擴張下,產品質量自然無法保障。網絡上有凡客的用戶這樣評價:我最後一次買的白色POLO衫,質量就跟醫院用的紗布差不多。

自此,凡客倒退了一大步,這一步不是海闊天空,而是丟掉了自己的江山。

2011年,凡客鼎盛時期員工1.3萬,2014年員工不到300人,2015年陳年寫下萬字懺悔書,其中談到他跟雷軍在2013年6月有過一次談話,聊得很不愉快。

雷軍直言不諱,說凡客這種盲目擴張是上個時代的做法,未來的企業會像小米一樣,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用產品來塑造品牌。

兩個月後,陳年為了賭氣,找雷軍來凡客參觀,才挫敗地發現,凡客沒有一件產品是拿得出手的。

之後,陳年專注於打磨白襯衫,直到2016年告訴大眾凡客十幾億的債務和近20億的庫存都已解決。

可是這個時候,電商市場的後起之秀們已經站穩了腳跟,凡客的努力仿佛強弩之末,要回到主賽道無力回天了。

陳年說,「人生最大的困難其實都是自我局限。有些人的局限是因為取得的成績帶來的膨脹,有些人又因為失敗而迷亂,陷入自我局限。」

這兩種局限,陳年好像都經歷過了

購買商業模式大敗局

幫你避開商業模式的「坑」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 滕斌聖

達晨創投主管合伙人 傅仲宏

商界傳媒集團CEO 周雲成

聯袂推薦

50個商界失敗案例,幫你避開商業模式的「坑」

在碎片的時間裡做一次系統的學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NKDSW0BJleJMoPMXc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