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的今天,心心念念研究紅樓夢一輩子的俞平伯去世

2019-10-15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一聲雷)

29年前的今天,心心念念研究紅樓夢一輩子的俞平伯去世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出生在蘇州一個書香世家。曾祖父俞樾、父親俞陛雲是近代著名的學者。

俞平伯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薰陶,1915年他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文學系預科。1917年,他與杭州才女許寶馴結婚,開始愛好崑曲。

(俞平伯與曾祖父、父親在一起)

1918年(18歲),在北大讀書的俞平伯積極投身新文學運動,他創作的新詩《春水》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一起刊登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這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新詩作品之一。

1919年,俞平伯積極投身五四運動,參加北大學生會新聞組。同年,他從北大畢業。

1920年(20歲),俞平伯和同學傅斯年乘船赴英留學。在海輪上,兩人共同閱讀談論《紅樓夢》。到英國後,俞平伯無法適應國外的生活,只呆了十多天就回國,任教於杭州第一師範學校。

1921年,胡適發表了《紅樓夢考證》,引發俞平伯對《紅樓夢》研究的興趣。1922年(22歲),俞平伯寫出研究《紅樓夢》的第一本書稿《紅樓夢辨》。

他通過對《紅樓夢》版本的考證,辨明《紅樓夢》原書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是高鶚續作的,並對高鶚續書進行了評價。這是對《紅樓夢》研究劃時代的貢獻。

他和胡適被稱為「五四」以來新紅學的代表人物,與舊紅學的評點派、索隱派、題詠派有著明顯的區別。

此後,俞平伯先後任教於上海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1925年2月,俞平伯發表了《〔紅樓夢辨〕的修正》一文,指出:說《紅樓夢》是自敘傳的文學或小說則可,說是作者的自傳或小史則不可。

1937年(37歲),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俞平伯因照顧年邁雙親,未能隨同學校南遷。周作人邀請他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他斷然拒絕,搬出清華園,靠賣物度日,過著清苦的生活。

(俞平伯(右)與葉聖陶)

1945年(45歲),抗戰勝利後,俞平伯重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了「九三學社」和「中國民主革命同盟」。

1952年(50歲),俞平伯把早年的《紅樓夢辨》認真整理,改名為《紅樓夢研究》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

1953年(53歲)年,俞平伯任中科院文研所古典文學研究員。第二年,他出版了《紅樓夢簡論》。他在學術圈的知名度直線上升,出席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不久,兩名青年李希凡與藍翎發表文章,批評俞平伯的研究是反現實主義的唯心論。這一說法,得到毛澤東的認可,從而把學術爭論升格為一場嚴重的階級鬥爭。

從批判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開始,又批判胡適,再引出胡風「反黨集團」、又牽連周揚、丁玲、馮雪峰等,在全國產生巨大反響。

(左起:藍翎,李希凡,馮其庸,周汝昌,俞平伯,吳世昌,吳恩裕)

俞平伯遠離政治,集中精力對《紅樓夢》八十回本進行整理校勘,找出儘可能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1958年,《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出版,這是他對《紅樓夢》研究的又一大貢獻。

1966年,「文革」開始後,俞平伯再次受到批判,1969年(69歲),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種菜和搓麻繩。他住在一間不到十平方米堆雜物的房子裡,卻心胸曠達,安之若素。

1971年(71歲),在周恩來的關心下,俞平伯回到北京,日常生活以唱崑曲、打橋牌為主。

1980年(80歲),中國紅樓夢學會成立,俞平伯被邀請為學會顧問。

1986年1月20日(87歲),中科院文學研究所在北京隆重召開「慶祝俞平伯先生從事學術活動六十五周年大會」,標誌著俞平伯被平反昭雪。

(俞平伯手稿)

1988年3月(88歲),《俞平伯論紅樓夢》一書出版,全書77萬字,全面展示了俞平伯研究《紅樓夢》的歷程。

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去世前半個月,俞平伯神志不清,像是中了魔,常常坐在桌前翻看《紅樓夢》……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516篇作品,營員「一聲雷」的第42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