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來到這個宇宙,但大自然並沒有給我們宇宙的「使用說明書」

2019-12-01     科學書屋

現代科學知識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個世界,一個懵懂的幼兒園小朋友都能知道,「地球是圓的!」。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概念從提出到驗證,經歷了2000年。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甚至是冒險家們努力了20多個世紀,付出了無數的智慧甚至生命,一點一滴的補完並最終驗證了這個「猜想」,最後終於變成了可以印在紙上的這短短五個字。

科學的發展一直都是艱辛的,我們從來到這個宇宙中就沒有任何的指導,所有的知識都是先輩們一點一滴的積累,從最初的一點經驗變成了現在窮盡一生都無法學完的龐大體系。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相對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

亨利·龐加萊

相對論無疑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而發表這一理論的愛因斯坦也幾乎被「神化」。但是在這一理論的發現過程中,洛倫茲、龐加萊等先輩的研究成果也不容忽視。

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天,在當時最頂級的科學家聚會上,開爾文男爵在新年祝詞上提到了著名的「兩朵烏雲」,經典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立並且牢不可破,天空中只漂浮著兩朵烏雲。然後,其中的一朵烏雲里掉下來了相對論,經典物理學的大廈瞬間分崩離析!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論文,一舉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它從根本上解決了牛頓力學中無法解釋的問題。

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要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從開始嘗試著解釋自然現象,到後來的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我們不能否認前輩們的功績,至到現在為止,雖然相對論在物理學上的地位已經不可撼動,但是對於低速運動物體的力學,我們還是採用了牛頓的體系。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喬治·伽莫夫

阿諾·彭齊亞斯(前)和羅伯特·威爾森

1948年,伽莫夫提出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從那時候起,為了驗證這一模型,科學家們就開始尋找「大爆炸」後的殘餘。

直到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兩位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進行高靈敏度衛星天線測試時,發現了無處不在的「噪音」。當時的兩人都沒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一個「驚天的大秘密」,而是認為天線存在故障,甚至清理了天線上的鳥糞來處理「噪音」故障。

從理論提出到最終驗證,歷時16年,最終得到了兩個字符的數據「3K」。在科學探索中,這樣的時間已經算得上是迅速了,有時驗證一個常數,往往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老師倒在了探索的道路上,學生們會接過他們手中的筆!我們的知識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

當我們坐在教室里開始學習第一個漢字或者字母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這些都是前輩們的遺產。先輩們的成果被整理成各種學科供我們學習,最後,最初的學生會變成最終的探索者,窮盡一生也想為這份遺產再次添加哪怕一個字符!

哥白尼的「日心說」隨著望遠鏡的出現而受到了挑戰,牛頓的力學定律也被星空撞得粉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遇到「量子」時也無能為力。

科學不具備排外性,任何理論都會被擺在名為「世界」的大舞台上接受挑戰,科學家們不懼怕這種挑戰,因為自己的倒下就意味著更加完善的學說的誕生。

科學一直在進步,我們不能否認前人的貢獻,一段時期的科學思想能解釋一段時期的自然現象。隨著研究的深入,舊的理論被推翻,後來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這所名為科學的大廈往更高的層次修建。

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沒有導師只有同伴,任何一段猜想,都是在這條未知道路上的試探。也許這一步是錯的,也許這一步是對的。我們為正確的選擇歡呼,但也不要忘了給選擇錯誤的人鼓勵。

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一個,但是可供我們選擇的路口卻有千千萬萬,我們只有保持求知的心,才能最終抵達終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i3vwW4BMH2_cNUg4z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