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做父母的,都關心怎樣才能讓孩子學習更好。
但是,我們常常疑惑為什麼同樣的教材,同樣學了那麼長時間,為什麼有人學得好,有人就學不好。
我們只是習慣性地讓孩子多學,卻往往忽視了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效率。
01 智商不差,學習效果卻差異很大
在校門口接孩子時,兩位孩子被留在班裡改錯的媽媽,站在旁邊聊學習。
一位媽媽說:「現在這孩子都不知道怎麼教了。按說孩子也不笨,平時也做練習,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盯著寫作業,就容易錯,成績也提不起來。」
另一外媽媽說:「我家的也是,問他懂了嗎,說都懂,但做起來總是粗心大意的錯很多。」
說到學習,我們首先會想到智力,認為智力高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智力低的孩子學習成績差。
但是,既然能進入同一個班級學習這麼長時間,智力相差應該也不會特別大。實際上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曾經對我國青少年人群的智商統計數據顯示:智商高於130的超常智力和低於90的弱智孩子,僅占所有學生的2%。按照這個比例,只要在非特殊教育的學校,一個班的孩子智商是大致相當的。
在這個前提下,家長們能想到的提高孩子成績的方法,通常是——讓孩子多學多練。
但是多學的效果也未必理想,就比如這兩位媽媽口中的孩子。
那麼,智商差不多,在一個班上學習,難度一樣,也練習,怎樣才能讓學習效果更好呢?
02 只注重數量的練習不一定有效
研究表明,練習,確實是精進技能,達到更好成績的途徑。
練習的過程是怎樣幫助大腦在學習上做得更好?
神經元被一種叫做「髓磷脂」的物質包裹,它類似於電線的絕緣外皮,能防止大腦所使用的能量損失。練習能幫助這層絕緣外皮變厚,讓信息更加通暢,更少耗損,從而幫助人們學習更有效率。
練習很重要,但我們往往只注重時長,而不注重質量。
諾貝爾獎得主西蒙曾經提出「一萬小時定律」的概念,它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於很多人因此會有一個誤解,認為只要練習時間足夠長,就能成為專家。但實際上未必。
比如說,有一個吉他業餘愛好者自娛自樂地彈了15年,沒有專業地指導和學習,他的水平可能離專業選手相差很遠。
《刻意練習》的作者,心理學家艾利克森研究發現,成為專家的時間,往往會隨著不同的專業技能領域,而有所不同。真正能幫助人成才的,是足夠時間的「刻意練習」。
我們上學的時候可能都遇到過比常人都刻苦,挑燈夜讀,刺骨懸樑的同學,但是成績比較一般。而幾個學習拔尖的同學,他們睡得不晚,還有娛樂時間,學習成績穩居前列。後來我們才知道,人家的優秀之處在於有一套獨特的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
艾利克森認為,通過訓練,原本人人都可以成才,如果失敗了,那可能是訓練方法不對。精進最好的途徑是「刻意練習」。
03 怎樣進行「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不等於長時間訓練,也不是重複練習,它具備以下特點:
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受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學習者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很多時候,我們能做到「足夠次數重複練習」,但常常不知不覺地忽視其他一些方面,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
「練習任務難度適中」是關於標準或目標的確定,是給孩子能力範圍內可接受的訓練。
作為父母,常常眼睛會盯著「別人家更厲害」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達到那樣的水平。但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去年的一次團體輔導中,有一個初中生的媽媽,因為女兒的學習成績而焦慮。
孩子入學考試曾考了班級第一名,從此媽媽便以這個標準要求她。第二次考試她考了第三名,媽媽就開始緊張,讓她抓緊,不允許成績再降低,孩子也因此覺得對不起媽媽的苦心培養,發誓一定要再考第一。
但是此後的每次考試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都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最終一個學期下來已經到了班級25名。
快要期末考試了,孩子想衝進前10名,但隨著離考試越來越近,孩子想起來手心就冒汗,吃不好睡不好,生怕自己考差。
在團體中學習後,父母經過分析孩子的情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爭取前進兩個名次,但是有一定的波動也是正常的。
考試後,媽媽激動地分享,孩子不僅放下了心理負擔,不再患得患失,而是能集中注意力學習,結果考了19名。超過了預期,孩子和家長都很開心。此後每次只定一個合適的小目標,孩子穩步前進,現在孩子不僅沒有害怕學習,反而學習積極性很高。
「練習任務難度適中」,重在目標適度,一小步一小步地前進,而不是一開始就制定一個可望不可及的標準,還沒行動就被嚇住了,或者因為達不到目標而挫敗。
第二,是要有目的的反饋。
如果做完了練習,不知道錯在哪裡,進步也會很慢。
有一次上英語課之前,一個孩子在趕著完成作業。
媽媽在旁邊看著,不時不耐煩地說一句:「怎麼回事?」
孩子回頭問:「是不對嗎?」
媽媽說:「自己想。」
孩子又看了看題,顯然沒看出來,又問媽媽:「是錯了嗎?」
媽媽翻著白眼說:「你不會自己看嗎?」
孩子又看了一眼,也急了:「到底是不是錯了?」
媽媽也火了:「你白學這麼長時間是嗎,這麼簡單還要問我嗎?」
媽媽的做法除了互相激怒對方,讓孩子越來越不明白,越來越討厭學習,沒任何好處。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他就不會看幾遍都不知道。既然孩子總是詢問,說明孩子不知道正確的方法。
家長不及時反饋給孩子錯誤的地方在哪裡,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孩子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他仍然會用錯誤的思路。
有一段時間我們很忙,沒有及時檢查孩子練琴的情況。孩子依舊是練習同樣的時間,但是老師上課檢查就會發現孩子在一些細節問題上有錯誤。
而如果我們每次在孩子練習完之後及時檢查,通過錄音讓孩子對照譜子發現錯誤;或者把錄像發給老師點評需要改進的地方,孩子完成的效果就會更好。
不只是讓孩子練習,有目的的及時檢查和反饋是孩子通向進步的重要一步。
第三,練習者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去年江西高考狀元劉夢的媽媽爆紅一時,因為這位媽媽為孩子整理的錯題堆積起來有一人高。孩子認為,及時改正錯誤,是考出高分的重要原因。
做錯,就像是解決某類問題時,大腦出現的錯誤連線。
糾正錯誤,就像大腦重新布線,產生正確的思路。
通過改正錯誤並不斷練習,大腦受到訓練的區域就會發生改變,通過反覆強化新的布線來應對挑戰性的問題。
曾經聽有經驗的老師講過改正和整理錯題的好處,正好可以用來說明這個原理:
改正錯題是為了找到的出錯原因,從中挖掘和分析出自身在知識點掌握的盲點,答題習慣甚至是學習和考試心態等方面的問題,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思路,下次看見錯題就會使用正確的方法。
《刻意練習》中說道,每個人在某些方面都有一些固定的潛力,但是只有正確的訓練方法,才能夠幫助人們發揮他的這些潛力。
如果孩子學習中,能有意識地制定適度的目標,有目的的反饋和糾正錯誤,並堅持不懈地練習,學習的潛力將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效果也會得到提升。
-End-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價值的養育知識和服務
本文為有料家庭教育(ID:youliaojiating)原創,歡迎轉發和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 往期精選
學齡前,怎樣的教育才更合適
父母應對壓力的方式,對父母的影響,遠大於壓力本身
這條心理學規律,決定了孩子會越變越好,還是越變越差
父母無意間給孩子貼的「標籤」,可能會困擾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