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貨精神的文化根源:中國先發明做飯的鍋,然後才學會種地

2019-09-27   蔡氏意學

中國是在吃上最講究的國家,飲食文化全球最發達。按現在的網絡用語,是吃貨精神最發達。

但是,諸位有所不知地是,中國的飲食文化領先全球的格局,在20000年前就出現了。

中國最主要的烹調做飯工具是鍋,在20000年前就被發明了。

現代歐美人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古兩河文明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即所謂的文明起於蘇美爾。但是,這裡的鍋的出現,比中國要晚10000多年。我沒有寫錯,是10000多年。

20000年前是個什麼概念,那時尚沒有農業,人類生不知耕種為何物。那麼農業耕種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考古學證實,在大約10000年前。也就是說,鍋在中國的出現,比農業的出現還要早10000年。

當然,20000年前的鍋,是用陶器做的,是陶器。20000年前的陶片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

江西萬年遺址出土20000年前陶片

現代的鍋一般都是金屬做的,有鐵鍋、鋁鍋等。這是人類學會冶鍊金屬之後的事,已經很晚了。鐵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但是大規模普及可能宋元之後的事。

當然,陶瓷鍋依然存在,只是數量極少。目前有一種平底煎鍋就是陶瓷的。另外,在熬制中藥時,更習慣用陶瓷鍋。出了熬制效果外,想必還有一個文化習慣問題。中藥、中醫對傳統文化的堅持程度更高,更願意使用遠古時代的熬制方法。

陶器比農業早出現10000年,意味著中國學會用鍋做飯,要比學會種地早10000年。

現代有一個非常流行的錯誤觀點,認為是農業孕育了文明。其實無論中國的傳統文獻記載,還是現代的考古證據,都證明,文明起源於農業之前。農業不是文明出現的原因,而是文明出現後的新的發展結果。農業的最早階段,是漁獵採集階段。

但是,不是所有處於漁獵採集階段的地方都可以發展出文明的,而是只有分布大規模野生穀物的地方。10000年前,世界上僅有兩個地方分布著規模化的野生穀物,一個是東亞中國,另一個則是西亞的新月地帶。

就野生穀物來說,中國又比西亞優越的多。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有兩種野生穀物,分別是北方的野生小米和南方的野生大米,而西亞則只有一種,是野生小麥。另一個原因是,中國華北和華南的幅員面積要比西亞的新月地帶大很多,而且氣候條件更好。西亞受乾旱的威脅,而中國則無。

中國華北地區的野生小米:狗尾草

憑藉採集野生穀物,可以使得食物供給的穩定性得到極大的提升。穀物易於長期保存,就避免了非穀物食物的季節性波動。因此,憑藉採集野生穀物,就可以過相當程度的定居生活,這樣社會秩序的概念就會出現。

農業的出現,也是基於野生穀物的。因此,農業的出現在全球也是隨機的、偶然的,也只能在那些分布著大規模野生穀物的地方產生,即只能在中國和西亞產生,而且是在已經擁有幾千年野生穀物採集經驗的基礎之上。

中國南方的野生水稻

就中國而言,較之西亞,還有一個很大後天優勢,就是陶器的發明。

用陶器做飯,不僅僅是可以增加食物的美味性問題,而且還可以讓很多原本不可以食用的東西,通過蒸煮,變得可以食用。這就是所謂的神農嘗百草。神農時期是有陶器的,有鍋的,嘗百草,嘗百草,並不是都生者嘗,還有煮熟了再嘗。

同時,神農不僅可以嘗百草,而且可以嘗百種動物。當然,嘗動物只能是煮熟了嘗。因此,現在人依然知道,對中國人而言,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吃的。但是往往為大家忽略的是,中國人之所以什麼都敢吃,就在於我們有鍋。

當然,鍋對目前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是不稀奇的,但是對於10000年之前的世界,卻僅有中國有,而為古兩河、古埃及所無。那時還有一個地方有,就是東北亞地區,現在的日本和俄羅斯地區。那裡的陶器也是從中國傳播過去。東北亞、日本有陶器,但是那裡卻沒有也是穀物,因此沒有發展出文明,也沒有發展出農業。

古兩河出現陶器是9000年前的事,那時已經出現了農業。這意味著,在漫長的野生穀物採集時代,已經農業出現的初期,西亞都是沒有做飯用的鍋。這使得在鍋出現之前,他們已經形成了不用鍋的食品加工習慣,即便有了陶器,他們並沒有改變這個習慣。

沒有鍋也可以做飯,但是只能用燒烤的方式,而不能用蒸煮的方式。這就形成了中西文明之間在飲食加工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到現在依然存在。中國的食物加工以用鍋的蒸煮、煎炒為主,而西方則是不用鍋的燒烤為主。

這一點在主食上表現的最明顯。中國的主食是饅頭、麵條、米飯、水餃、包子等,這些都是通過用鍋蒸煮做出來的,而西方的主食則主要是麵包,是用火烤出來的,無需用鍋,當然現在都是用烤箱了。

中國人喜歡用鍋炒菜,並因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菜系,西方則不。

通過使用鍋的蒸煮,就可以擴大野生穀物採集時代中國人的食物範圍,進一步提升了食物保障程度,提高了生活穩定性。

同時,鍋不僅可以加工食物,還可以熬製藥材,以及燒開水。沒有陶器,沒有鍋,就無法做到這些。

因此,藥品製造,醫藥行業一定是起源於中國的。神農嘗百草,不僅可以從野生的百草中篩選出食材來,也可以篩選出藥材。因此,中醫有個說法叫「藥食同源」。「藥食」之所以同源,因為他們的加工工具都是陶器。

有個關於喝開水的視頻段子,這兩年在網絡上比較火。一位到中國留學的歐洲學生,在畢業典型作為學生代表進行發言。他說,到中國來,首先學會的一件事是喝開水,不舒服了喝開水,冷了喝開水,生病了喝開水。他總結說,開水在中國是一個神奇的東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喝開水僅僅是中國的習慣,西方人並不習慣喝開水,他們習慣喝冷水。

西方喝水習慣上的差異,與食品加工方式的差異,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因為在文明的早期,中國是有陶器的,而西方則無。在20000年以前,這種差異就已經註定。

有陶器,就可以煮開水。煮開水不僅可以給水本身消毒,而且也可以給其他東西消毒,這樣就大大提升了那時生活的衛生程度。

兩種野生穀物,遼闊的幅員,濕潤的氣候,再加上陶器,這一切使得在野生穀物時代,中國的條件也比西亞優越的多。因此,文明更可能首先在中國誕生,而不是西亞。

那麼文明更可能在中國哪個地區誕生呢?是將這些有利條件緊密結合一起的地方。這個地區就是中國的中原地區,更準確地說,是中國黃河與淮河之間的地區,即現代的黃淮平原。

淮河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這裡不僅有野生小米,也有野生大米,是南北兩大文化區的交匯地,而且氣候和資源條件優越。陶器是首先在南方出現,然後傳播至這裡。跟據結合考古和文獻證據,伏羲時代就是開始於陶器傳播至這裡之時。伏羲一詞的含義,很可能就是指一種陶器製作方式,即用泥片貼在葫蘆上進行成形。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做了估算,陶器從南方傳播至黃淮地區的時間大約在18000年前左右。這是伏羲時代開始的時間,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