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名8歲左右的男孩,連續兩天在超市內閒逛,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超市員工擔心孩子出事,於是選擇了報警。
可當民警詢問小男孩父親的名字時,小男孩竟說:「我爸叫司馬光。」民警半信半疑,他卻振振有詞:「我們老家的都姓司馬。」民警立即去查證,結果查無此人。
不僅如此,小男孩還謊報家庭住址,當民警送他到「家」後,對方家長卻稱根本不認識小男孩,民警又一次被耍了。
無奈之下,民警只得把孩子帶回派出所,通過耐心溝通,小男孩終於說出了實情:爸爸根本不叫司馬光,自己就是因為不想上學,又怕爸爸媽媽責備,所以才躲在超市裡瞎逛。
不少網友感慨:
「孩子這麼小就學會撒謊,還臉不紅心不跳,長大了還得了?」
「連警察都敢騙,真該暴打一頓!」
的確,撒謊是大多數家長心中的一根刺,因為「撒謊」一詞,早已被我們賦予了太多糟糕、不好的味道,甚至有著很濃的道德羞恥感。
可孩子撒謊,真的就是道德品質敗壞嗎?
兒童教育專家曾說,孩子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有對應的心理原理。
孩子任何一種不良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未被看見的需求在吶喊:每一個喜歡撒謊的孩子,都有一個不被人發現的渴求。
孩子說謊背後,是你所看不到的無助
《少年說》中,一個初一的男生,在台上對老師和同學們喊話,說自己要改掉「撒謊」的毛病。
曾經,他聽別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為了讓別人覺得他很獨立,就到處哭窮;當聽到老師說勤儉節約是好習慣時,他就天天吃同學的剩飯……
可是,當謊言被戳穿了之後,他換來的卻是同學的討厭與疏離。這次,他終於喊出了心聲:他根本不想撒謊,只是想讓大家注意他、喜歡他。
教育心理學認為:孩子撒謊,很大程度是源自於內心的無助和困惑。
很多時候,我們急於去批評教育孩子。那些教育的話孩子聽到了,孩子想表達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一個做心理諮詢的朋友,曾接待過這麼一對母子。
母親聲淚俱下地控訴兒子的「罪行」:逃課、打架、成績差,最關鍵的是撒謊成性,從孩子嘴裡永遠聽不到一句真話。
可當朋友單獨與孩子溝通時,卻發現另有隱情。
男孩說,媽媽工作忙很少關心他,爸爸脾氣暴躁,只要發現他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痛打一頓,還因為他與媽媽吵架,摔門而去,幾天不見人影……
聽到孩子這麼說,朋友感到莫名的心酸,緊緊地擁抱了一下這個男孩。
沒有愛撒謊的小孩,只有沒有準備好去理解孩子的父母。這樣冷酷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內心的壓抑無處躲藏,只能尋找別的發泄口。
而撒謊叛逆,就是孩子情緒發泄的出口,也是潛意識與家庭對抗,他不過是想獲得父母的溫情與關注而已。
李松蔚老師曾說:「每一句謊言的背後都有它的訴求,謊言是假話,但訴求是真的。」
孩子永遠是這個世上最需要被關注的物種,他們渴望被專注地寵愛,被長久地呵護。
所以,當孩子撒謊的時候,我們先不要忙著去責怪孩子變壞了,而是要放下大人的成見去聽一聽謊言背後的需求。
孩子說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不作為、不關心、不理解。
孩子撒謊,不一定是壞事
《川川家長會》中,關於孩子撒謊,有位嘉賓提到了一個心理學名詞——滑坡定律,即很多家長普遍有一種「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的意識。
換句話說,就是認為孩子今天撒謊了,以後品格就有問題了。
可事實呢?
專注研究孩子撒謊20年,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發展心理團隊發現:
2歲孩子中,已有30%會撒謊;
到了3歲,撒謊率達到50%;
4歲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撒謊了。
也就是說,撒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所以,對於小孩子來說,撒謊和品格並不完全對等。從另一個角度想,撒謊是孩子大腦高度發展的一個表現。
一位網友曾分享過小時候撒謊的經歷:
上小學時,父親規定他不能看電視。有次,他偷看了,在父親進門前趕緊關了,當父親問他有沒有看電視時,他本能地回答「沒有」。可父親發現電視機是熱的,於是狠狠揍了他一頓。
接下來他學乖了,掐著時間看,儘量留出足夠的時間讓電視機降溫,但父親還是發現了,因為電視頻道不是昨天關閉時的那個,於是又是一通教訓。
最後他徹底學會了反偵察能力,在看電視之前先給客廳拍張照片,包括遙控器擺放的位置、電視頻道等細節他都特別留心,以便恢復原狀……
看到這,不得不承認,這個撒謊的孩子思維真的很縝密啊。
其實,撒謊的孩子都很聰明,但聰明不能用於撒謊,關鍵還在於父母的引導。
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嚴苛的懲罰不一定能幫助孩子誠實,相反,很可能把孩子逼得去說更多的謊言,讓我們和孩子的心漸行漸遠。
一個成熟的家長,要在心理上理解與接納孩子,在行為上給孩子示範和引導,才能讓孩子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誠實守信。
當孩子說謊時,我們如何做?
有位作家曾說:撒謊,就像孩子靈魂中的一次感冒,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能放任自流。
那麼,孩子撒謊,我們該如何引導呢?
學齡前孩子的謊言,不必戳穿
有次,陪閨蜜去幼兒園接孩子,她4歲的兒子正與小夥伴們聊天:「我會功夫,我一個人能打100個人你信不信?」另一個孩子也不示弱:「我的爸爸才厲害呢,他是超級英雄,能帶我上月球去玩呢。」
我與閨蜜撲哧一聲笑了出來,這些孩子也太會「吹牛」了吧!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認為:「學齡前會撒謊的孩子,是因為沒有明確的道德觀、是非觀,在孩子的世界裡認為自己舒服、高興就是對的。」
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虛幻和現實,他們常常把自己想像、渴望的事情,當做真實發生的事情來對待。
面對那個腦洞大開,滿嘴跑火車的小人兒,父母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一句「你不要說謊」來批評孩子,這樣只會打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對孩子多一些允許與傾聽
澳大利亞記者伊恩在《天生會撒謊》里說:「如果7歲以後的孩子依然愛說謊,說明他的內心深感不安與恐懼。」
孩子撒謊,很大程度上是內心的恐懼在驅使他用謊話來保護自己。
撒謊自己身體不舒服,可能只是怕去幼兒園;
推了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不承認,可能是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
考試沒考好,模仿家長的筆跡簽字,可能是因為害怕被家長責罵。
每個愛說謊的孩子背後,其實都站著一個允許度極低的父母。左一個不同意,右一個不允許,正是在與父母一次次的互動過程中,孩子逐漸得出了一個認知——坦誠地表達需求、講真話,肯定會「被責罰」的。
只有當孩子覺得被理解、被接納且是安全的,他才能表達真實的想法,不再說謊。
孩子撒謊,鼓勵比懲罰更有效
《家有兒女》里有一集,因為父母答應劉星得到第一名就獎勵一個MP3,於是劉星拿了小雪的作文冒充得到了第一名的獎狀。
後來劉星因為內心的愧疚,承認了錯誤,並跟老師說明了情況,把獎狀還了回去。
本以為會被暴打一頓,結果父母知道後,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因為他勇於承認錯誤,獎勵了他一個MP3,並告訴他,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用自己高高在上的權柄壓制和管教孩子,而是緊緊拉住父母與孩子之間那條名叫「愛與鼓勵」的線。
當孩子犯錯時,那句「我愛你」往往勝過一切。
在愛與鼓勵里長大的孩子,在面對問題時,他才不會退縮,更不會違心地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