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AI之都」,上海元宇宙「疾馳」

2023-06-15     零壹財經

原標題:北京打造「AI之都」,上海元宇宙「疾馳」

前不久,北京連發兩項重磅人工智慧政策,從戰略、策略、操作層面打造「AI第一城」;上海則在元宇宙方面政策先行,不僅著力打造元宇宙超級場景,還印發了「元宇宙」關鍵技術攻關行動方案,明確了主攻方向。

不論是打造「AI之都」,還是衝刺「元宇宙之城」,北京和上海都頗具「數字」實力。《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在數字化產業方面,上海相對而言更具優勢,其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新興數位技術企業數量都位居全國第一;在數位技術方面,北京更勝一籌,其數位技術總量、數位技術密度都領先於上海。

一、重磅政策連發,北京「AI之都」打造進行時

當下,我們正處在全新起點,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慧新時代正在到來。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今年5月28日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目前中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至少已發布79個,北京占38個,位居第一。

在政府層面,北京市高度關注通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近段時間陸續出台政策舉措,圍繞人工智慧大模型加快創新步伐,探索通用人工智慧新路徑,打造人工智慧創新高地。

· 5月19日,啟動《北京市通用人工智慧產業創新夥伴計劃》(下稱「《夥伴計劃》」);

· 5月30日,印發《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

· 5月30日,印發《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下稱「《實施方案》」);

1、戰略層面:《實施方案》描繪藍圖和方向

《實施方案》從戰略層面為北京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了目標和方向。文件指出,到2025年,北京市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為此,北京市提出了「五新」發展思路:布局一批前沿方向,技術創新實現新引領;推動一批國產替代,技術攻堅取得新突破;構建一批產業方陣,產業能級完成新躍升;塑造一批示範標杆,場景賦能驅動新應用;營造一流創新環境,生態構建形成新成效。

圍繞這一藍圖,北京市將在人工智慧基礎理論方面取得突破,人工智慧理論框架體系基本形成,通用人工智慧雛形顯現;自然語言、通用視覺、多模態交互大模型等形成完整技術棧,關鍵算法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人工智慧算力布局初步形成,國產人工智慧晶片和深度學習框架等基礎軟硬體產品市場占比顯著提升,算力晶片等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國產硬體比例顯著提高。

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並持續保持10%以上增長,輻射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人工智慧領軍企業科研投入持續增加,初創企業數量不斷增長,企業總數保持國內領先,新培育獨角獸企業5至10家。北京市還將發揮各區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特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研究發現、重大民生需求等,形成一批示範性強、影響力大、帶動性廣的重大應用場景。

《實施方案》從突破關鍵技術、夯實底層基礎、構建產業方陣、推動場景建設、構建創新生態五大方向,提出了16項重點任務。

2、實行層面:《若干措施》圍繞算力、數據等提出21條具體措施

同步印發的《若干措施》,圍繞算力、數據、模型、場景和監管五方面,直面熱點關切、直擊發展裉節,提出了21條具體措施,為通用人工智慧理性健康發展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生態。

一是直擊發展褃節,針對算力、數據、算法、應用、監管等產業發展核心要素及關鍵環節的難點、堵點,提出具體舉措,五個維度協同發力,突破發展瓶頸,推動本市人工智慧創新發展。

二是直通未來布局。通用人工智慧是目前和未來國際人工智慧研究的焦點。《若干措施》體系化布局大模型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同時前瞻布局通用智能體、類腦智能、具身智能等其他新路徑,通過支持創新主體突破關鍵「點」、支持領軍企業帶動產業「鏈」、建設公共服務平台拓寬服務「面」,三位一體協同布局,推動本市全力構建面向未來的人工智慧全棧自主技術體系及產業生態。

三是直面產業關切。市場是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若干措施》堅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牢牢把握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的戰略機遇,充分結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特點,引導創新主體在智慧城市、科學研究、智慧醫療等一批重點場景實現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加強監管技術和政策創新,為北京人工智慧健康發展構建完善的創新生態和發展環境。

3、策略層面:啟動通用人工智慧產業創新夥伴計劃,首批39家成員單位入選

《夥伴計劃》從策略層面,推進北京人工智慧大模型研發和應用,賦能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文件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要素齊全、技術領先、生態完備、可有力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格局。

文件顯示,夥伴共分為算力夥伴、數據夥伴、模型夥伴、應用夥伴和投資夥伴等五類。第一批夥伴成員共有39家,包括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北京超級雲計算中心等2家算力夥伴,北京市大數據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等9家數據夥伴,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達摩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模型夥伴,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海淀城市大腦等13家應用夥伴,以及IDG資本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智源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投資夥伴。

二、上海政策層面更加細化:明確元宇宙兩大主攻方向

5月底,HTC全球副總裁黃昭穎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大家往往從媒體報道去感受產業趨勢,近半年關於元宇宙有比較多負面報道,但我不贊同元宇宙降溫的說法。」

黃昭穎說,外界對於元宇宙的非議主要來源於行業龍頭Meta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業內人士,他認為元宇宙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遠不止外界眼中的虛擬社群或遊戲等。隨著行業技術加速發展,越來越多廠商加入到元宇宙賽道中,「我們對此非常樂觀,目前也有很多項目在進行。」

他表示,元宇宙底層是VR、AR、5G、AI、區塊鏈等所有相關技術的整合,因此AI是構築元宇宙體驗的底層技術之一。

事實上,圍繞著元宇宙技術與應用的探索,一直都在進行,尤其隨著今年蘋果發布外界期待已久的首款MR設備Apple Vision Pro,讓越來越多的公司進一步堅定了XR沉浸式空間路徑的可行性。

此次上海發布的《上海市「元宇宙」關鍵技術攻關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稱「《攻關行動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多項關鍵技術,並首次明確了兩大主攻方向,即沉浸式技術和Web3技術。

這份政策被認為是「去年上海『元宇宙』相關政策的進一步細化」。天風證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師孔蓉度對上海證券報表示,相比之下,去年的文件更多是概念性的,「這次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層面的一些思考,包括經過觀察驗證,哪些技術可以落地的,這次都具體寫進文件里。」

《攻關行動方案》顯示,圍繞沉浸影音和沉浸計算領域,重點布局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跨尺度採集重建、空間計算、智能編碼等關鍵技術攻關,降低場景構建成本、提升「元宇宙」內容製作靈活度,並在引擎技術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同時也將圍繞新型顯示和感知交互領域,重點布局近眼顯示、多模傳感等技術和終端設備研發,帶動上海市晶片、零部件與算法技術研發應用,深化內容與硬體聯動,搶占「元宇宙」關鍵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攻關行動方案》將AIGC的內容生產方式也納入發展方向。文件顯示,要研究人工智慧通用生成模型、多模態協同生成、內容可控生成等技術,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沉浸影音內容生成體系,實現敏感生成信息可控和可識別。

到2025年,實現文本、圖像、音樂、視頻和三維模型等多模態內容間的關聯對齊與互生成,實現多模態沉浸影音內容的高逼真、高效率和可控生成,實現內容智能生成過程中的敏感信息規避能力。

作為最早發布元宇宙扶持政策的地區之一,上海在元宇宙布局方面動作不斷。零壹智庫發布的《中國元宇宙產業政策匯總(2023年03月版)》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全國已有 18個省級單位及 24 個市級單位發布了約 114 項明確支持元宇宙產業的政策。其中,上海在政策上進行了全方位地密切支持,不僅政策出台時間早,而且數量最多,達到16項。

三、數字實力,誰更強?

不論是打造「AI之都」,還是衝刺「元宇宙之城」,北京和上海都頗具「數字實力。在部分細分領域,兩城你追我趕,旗鼓相當。

(一)數字產業化:上海更具優勢?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在2021年全國GDP排名TOP50的城市中,上海在數字產業化方面均頗具優勢。

1、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上海最多,北京第二

第一,2013—2021年,上海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的增速顯著快於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前者比後者高5.72個百分點。第二,上海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增長更為穩定,這也可為上海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國際數字之都」提供穩定基礎。

圖1:2013-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與上海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萬)走勢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計算機軟硬體是企業信息化、數字化和數據化的基礎,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城市發展數字經濟的後勁。我們統計了50個大城市的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並進行了排名,排名前5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與成都。從具體數字看,上海在2021年擁有計算機軟硬體企業81.3萬家,擁有國產計算機CPU生產及相關企業21家。北京排名第二,擁有計算機軟硬體企業總量達到68.3萬家。

圖2:2021年中國城市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萬)TOP20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2、新興數位技術企業數量:上海榜首,北京第三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2021年50個大城市新興數位技術企業數量排名前5的城市分別為上海、重慶、北京、天津和東莞。2021年上海擁有新興數位技術企業3.7萬家,在50個城市中占比約為38%;北京約有1.2萬家新興數位技術企業,排名第三。

圖3:2021年中國城市新興數位技術企業數量TOP20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3、信息產業「小巨人」企業數量:北京第一,上海第二

報告統計了50個大城市的專精特新信息產業「小巨人」企業數量(第一到四批,第五批已啟動但尚未公布)並進行了排名,排名前5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寧波與重慶。從具體數據看,北京擁有信息產業「小巨人」企業596家,上海所擁有的數量僅次於北京。

圖4:中國城市信息產業「小巨人」企業數量(前四批)TOP20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二)數位技術:北京略勝一籌?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2013—2021年間,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呈持續上升趨勢,由1000點增長至5610.60點;同期,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亦呈上升趨勢,由5067件增長至74656件。

圖5 2013—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與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走勢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學界和業界通常以專利申請數量表征技術實力,我們從智慧芽採集各城市 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5項數位技術的專利申請數量,進行對比分析。

1、數位技術總量:北京第一,上海第四

我們統計了2021年全國GDP排名TOP50城市的數位技術總量,結果顯示:前10名城市分別為北京市、深圳市、杭州市、上海市、廣州市、南京市、成都市、武漢市、蘇州市、濟南市。北京市、深圳市憑藉超過一萬件的數位技術申請數量冠絕榜單前兩名,與其他城市拉開了較大差距。

圖6 2021年中國城市數位技術數量TOP20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北京市一流高校、網際網路企業眾多。全國共有147所雙一流高校,而北京市就有34所雙一流高校,數量遙遙領先江蘇上海等省市。優質的教育不僅給北京市帶來了頂尖的人才,更為北京市的數位技術創新注入了強大動能。

北京市十四五規劃指出,北京市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數量、接入資源量、國家級智能製造系統方案供應商數量均居全國第一。《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北京市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中排名第3,較上年上升1位。

根據《2022年北京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白皮書》,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擁有人工智慧核心企業1048家,占我國人工智慧核心企業總量的29%,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北京人工智慧領域核心技術人才超4萬人,占全國的60%。人工智慧論文發表量居全國第一。在專利授權數量全球排名前100的機構中,北京總部機構30家。

2、數位技術密度:北京、上海分列第二、三位

數位技術規模固然重要,按人均口徑計算的數位技術密度也是實力的重要體現。我們統計了2021年全國GDP排名TOP50城市的人均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即數位技術密度,結果顯示:前10名城市分別為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廣州市、濟南市、武漢市、合肥市、蘇州市。

圖7 2021年中國城市數位技術密度TOP20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3、數位技術占比:上海第一,北京第三

除了規模和密度,我們再看看數位技術占比,即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占各類專利申請數量的比重,可對比各城市對數位技術的重視程度。我們統計了2021年全國GDP排名TOP50城市的數位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占各類專利申請數量的占比,結果顯示:前10名城市分別為上海市、南京市、北京市、深圳市、杭州市、昆明市、南寧市、廣州市、長沙市、濟南市、武漢市、成都市、鄭州市。

圖8 2021年中國城市數位技術占比TOP20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其中上海市數字專利占比高達11.3%,上海市在數字化賽道上投入最大。正因為相比其他城市而言上海市最為重視數位技術發展,所以上海市擁有全中國綜合技術最領先、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擁有人工智慧產業集聚核心企業1000餘家,上海市還是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

參考資料:

[1]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 ,零壹智庫

[2] 《北京憑什麼「叫板」ChatGPT?哪個城市數位技術實力最強?》 ,零壹智庫

[3] 《沒有BATJ,上海市打造「國際數字之都」靠什麼?》 ,零壹智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fbe24ee63af6f8bd9922dfd659de62a.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