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愛自己的人,這樣對待食物……

2023-10-02     十點讀書

原標題:真正愛自己的人,這樣對待食物……

醫學健康雜誌《BMC Medicine》曾發布一項研究,一個人的飲食結構,不僅關係到他的身體健康與否、肥胖還是消瘦,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

這項研究持續了四年,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採取精簡的健康飲食,包括新鮮蔬菜、水果、魚等等;另一組為西方式的非健康飲食,包括烤肉、香腸、漢堡、牛排、薯條、薯片、軟性飲料等等。

結果證明,飲食健康的人和飲食不健康的人,海馬區的體積差異超過200立方毫米。

而海馬區是幫助人類處理長期學習與記憶聲光、味覺等事件的大腦區域。

「高熱量的飲食會降低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削弱神經元的可塑性,降低人的學習能力以及行為能力。

調整飲食能夠幫助改進大腦海馬區的健康,降低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萎縮,防止與大腦海馬區相關的不良的健康隱患。」文章中寫道。

同時一些精神科醫生在治療時也會採用調整飲食的方法,一位醫生說:「我有很多病人,並不相信營養和他們的精神病狀態相關,但是通過調整飲食,加強自理,攝入更多的對大腦有益的營養食物,的確對他們的精神狀態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中指出,人是由60兆個細胞組成的,細胞們平均半年就要整體更新一次。

村山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你的大腦、神經、骨骼,都是由半年前吃的東西組成的,當你感覺到身體狀況正在發生變化,那麼原因,可能就出在你的食物里。

你一定有過這種感覺:突然很想吃一種平時不怎麼吃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在飢餓的時候,和在吃飽的時候,腦海里想吃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會突然想吃某一樣並不常見的東西?

《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食慾傳感器」

當它正常運轉時,它會在身體缺少某種營養物質時,及時地發出信號,告訴我們該攝取什麼了。

比如身體缺乏維生素時,就會想吃蔬菜水果;

缺乏蛋白質,就會想吃魚或者豆腐這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身體缺乏能量時,就會想吃碳水化合物……

但是在食慾傳感器失靈時,它不會告訴我們身體缺乏的到底是什麼,只是會不斷發送出「想吃點什麼」的信號。

健康的關鍵,在於人體需要的三大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間的平衡。

食慾傳感器失靈導致的結果就是破壞了營養物質的平和,某一種物質過量,或者某一種物質遠遠不夠人體所需。

這時候,就算攝取再少的熱量,也會發胖。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暴飲暴食,愛吃油膩的食物,食慾傳感器為什麼會失靈呢?

作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壓力」。

當你感到身體疲勞和精神緊張的時候,人們就會有壓力。

消除壓力最好的方式,是用同樣程度的刺激來抵消它,比如吃辛辣的食物、飲酒、甜食等等。

就這樣,人們會吃掉很多大腦需要、但是身體並不需要的東西。

讓食慾傳感器恢復正常運轉的狀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調整飲食結構,而是運動。

書中提到,人一旦運動起來,身體各個器官就會受到相應的刺激,原本沉睡在體內的物質,也會開始活躍起來。

很多有運動習慣的人都有一種體驗,運動過後,大汗淋漓,看到油膩的食物,非但不想大快朵頤,還會食慾全無。

這時候你會更願意吃一點清新、清淡的蔬菜、水果。

蔬菜中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起到抑制體內氧化、緩解疲勞、防止肌肉痙攣以及補充運動後所失營養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能讓食慾傳感器恢復正常的運動,需要一定的強度,簡單的標準就是做到渾身冒汗。

這種強度可以讓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動起來,排出滯留在體內的有害物質,還能燃燒脂肪。

給身體的感覺就是髒東西被一掃而空,會有好的東西進來,有新的營養循環往復,身體的代謝狀態才會變得更好。

在疲憊的時候和吃飯之前運動,等身體恢復清醒後再進食,這樣身體就會自主選擇我們需要的營養,而不是被壓力沖昏頭腦,輕易地選擇垃圾食品。

節食也好,輕斷食也好,只在食物上下功夫,會很快恢復到報復性地暴飲暴食,難以堅持。

通過運動來改變身體對食物的慾望,飲食習慣才能輕鬆獲得改變。

作者把人體比喻為一輛汽車,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就像汽油,為身體提供能量,蛋白質是「車身」,它是肌肉、毛髮、血液的原材料;蔬菜里有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相當於人體的潤滑油,保證身體各個部分能流暢運轉。

依照人類的本能,飢餓的時候會選擇能最快給自己能量的食物,也就是迅速提升自己的血糖值的糖油混合物,比如點心、蛋糕、炒飯、油炸食品……

這些能量又會被身體轉化為脂肪,防止身體再度陷入「饑荒」。

身體儲存了過多脂肪,帶來的就是肥胖以及相應的健康問題。

所以說,當我們被本能控制的時候,也就被口舌之欲所控制;當我們能控制本能的時候,食物才是滋養身心的源泉。

滿足一時的「口舌之欲」還是培養從長遠來看「正確的食慾」,會讓人在半年後產生顯著的差別。

如果只想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那半年後的你,就要為此付出代價。

食物是朋友,也是敵人。

食物既可以讓你每天都輕鬆愉快地度過,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全力以赴;也同樣能讓人精神萎靡、一蹶不振。

吃的東西,都是自己選擇的;你的身體和健康,就是選擇的結果。

健康與疾病之間的拉扯,本質上是人和自己的抗爭。

哪一方勝出,取悅於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掌控自己,能否吃健康的食物、按時休息、經常鍛鍊、保持愉快的心情。

《每個人的戰爭》中說的:

愛惜身體,不需要你每天泡在健身房裡幾個小時,不過就是多站站,多走走;

不需要你一天只吃水煮青菜,不過就是不要油鹽糖超標就好;

更不需要你十點就上床睡覺,不過就是別熬到凌晨。

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是成年人最基本的責任感;愛護自己的身體,更是愛自己最簡單的方式。

點個【在看】,每一頓飯都是對未來的投資。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f857df8d9c2c89f081dba70335521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