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內容豐富、邏輯嚴密、實踐性強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了誰」「依靠誰」和「由誰評判」等重大問題,蘊含著深厚的人民性。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科學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因此,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標識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底色。自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就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闡明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為了誰」的問題。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主線——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地位,人民至上既是實踐原點、也是理論基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站穩人民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堅持文化為了人民,要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鼓與呼,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這是2022年7月30日拍攝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科學回答了「依靠誰」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依靠誰」的問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和文化創新主體,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依靠力量。因此,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既體現了立場,也表明了態度和情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首先從思想上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衝突和掙扎。「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先進文化,創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素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人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的要求。新時代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所以蓬勃發展,根本就在於廣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紮根人民火熱的生活實踐,貼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聲,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創造出一系列文化精品,實現了「經濟搭台,文化唱戲」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結合與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民性,明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自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服務和引導人民群眾,不斷推進社會向前發展。
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拍攝的中國—中亞峰會歡迎儀式。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堅持人民是鑑賞家和評判者,科學回答了「由誰評判」的問題
人民群眾既是價值創造主體,也是價值評價主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保障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權益,源於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價值基點。要發展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時代文化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因此,檢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滿足。必須堅持人民標準,把人民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作為最高標準。
人民既是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又是文化建設成果的享受者。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繁榮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堅持人民標準,要注重把人民參與與人民評價緊密結合。第一,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增強文化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是黨的事業,也是人民群眾的事業,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建設,構建政府主導、參與靠民、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文化建設發展格局,實現主體全覆蓋、行業全滲透,擴大社會認同、增進社會共識。第二,要讓人民群眾評判,增強引導力。文化服務的對象是群眾,任務落實靠群眾,建設成效由群眾評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第三,激發人民群眾熱情,增強創新力。習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人民群眾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釋放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積極投身文化建設,真正成為文化繁榮發展的主角,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作者單位:張雅光 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