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破3億,芒果台又開了個好頭,這節目看完,我竟然流淚了

2023-12-07     皮皮電影

原標題:播放破3億,芒果台又開了個好頭,這節目看完,我竟然流淚了

國產綜藝的「破圈之路」,細看下,藏著不少門道。

如果我們做一個總結,會發現近20年來,它總共經歷了三個版本的演變。

國綜1.0的時代,是選秀舞台上颳起的青春風暴。

《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主打草根出身,觀眾一路陪伴,見證素人到明星的蛻變。

國綜2.0時代,關鍵詞是模仿。

國外的各種爆款模式被引進,依葫蘆畫瓢,一年接一年。

到了3.0時代,一切又變了。

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同時,觀眾也越來越識貨。

這個時候再想殺出重圍,就得拼原創,拼文化立意,拼內容製作。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爆款音綜,《聲生不息·寶島季》。

只是一張海報,就讓這檔節目,火遍大半個中國。

海報中,金色的黑膠唱片,將寶島和祖國聯繫在一起。

畫面核心的寶島,被畫成了中藥「當歸」的形狀,其中的意義,不言自明。

到了節目中,一句句畫面旁白,又讓人陷入沉靜。

「寶島台灣從有歷史的那刻起,每聲心跳,山海麓林都聽得到。涌動的心事,呢喃的絮語,總能經過逾千公里的臍帶,流入心臟。」

節目首期播完,網友也立刻給節目組送上了「百萬文案」的美名。

如今,這檔封神音綜,又來了,主題也升級為「家年華」。

更為厚重,難度也更大。

萬眾期待下,果然,才開播一期,熱度就爆了。

市占率最高破17%,連拿5個播放量日冠,累計播放破3億。

到底怎樣的音綜,能在承載這樣宏大命題的同時,又兼具娛樂性與情懷,讓觀眾流連?

這一季是否還會和前一季一樣,再度帶給觀眾觸動內心的深層次共鳴?

帶著好奇,皮哥打開了《聲生不息·家年華》。

01、半個華語樂壇撐腰,請嘉賓這事上,芒果台又打開了任督二脈

無論提及歷史,還是提到音樂,都是相對比較嚴肅的話題。

但綜藝節目,畢竟不是為了說教。

一檔好的綜藝,一定能在保證娛樂性的基礎上,將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感,用最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出來。

而這,恰恰就是《聲生不息》最擅長的。

開場幾位嘉賓的互動,就讓皮哥挪不開眼。

三個意外的小驚喜,反而讓我們看到了歌唱大家們,背後的一面。

第一個,是毛阿敏的「尋仇」。

之前從沒想到過,《聲生不息》能請來毛阿敏這樣的重磅天后。

阿敏姐的出場,也是頗有大姐大氣勢。

看到牆上的照片,立馬開啟「吐槽模式」:就我照片最難看!

順便還揶揄了一把牆上的孫楠、韓紅和黃綺珊,是四個「老幫菜」。

進門第一眼,看到韓紅。

沒想到,毛阿敏見到她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尋仇」。

問候還沒完,毛阿敏突然跟孫楠抱怨:上次在飛機上的時候,韓紅不跟我說話。

對面的韓紅上一秒還在嬌羞地笑,下一秒就一臉懵。

毛阿敏接著輸出:你故意不跟我講話的!

後來韓紅才反應過來,趕忙解釋,你身邊有個我不認識的人。

解釋清楚後,毛阿敏才接上話茬:看到你們很開心!

彈幕下的觀眾,卻早已經被大姐的表現笑瘋了!

第二個,是「嬌羞」的韓紅。

韓紅當過導師,唱功又出神入化,是樂壇的「大佬」級人物。

但要不是《聲生不息》,我們還不知道,韓紅也有率性可愛的一面。

採訪中,工作人員說:《聲生不息》沒您不行。

韓紅瞬間戳破了節目組的「套路」:是不是對誰都說沒你不行!

看紅姐的眼神,還有點戳穿真相的小傲嬌。

見了毛阿敏,韓紅雙手捧臉就往懷裡鑽,看起來嬌羞可人,甚是可愛。

和郁可唯、黃綺珊坐在一起,韓紅也一直保持著臉上可愛的笑容。

跟王心凌握完手,韓紅的嘴角更是壓不住地上揚。

這個節目,帶給韓紅太多快樂。

而這些快樂,通過韓紅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又轉移到了我們臉上。

第三個,是「尷尬」的周深和汪蘇瀧。

作為小輩,周深和汪蘇瀧都是「社恐」屬性。

來了沒話,打完招呼後不知道說啥,好不容易說句話,還張嘴就「暴雷」。

見了古巨基,汪蘇瀧為了表達自己的敬重,問了一句:叫您基哥還是?

旁邊的周深,早已被嚇得變成了表情包。

古巨基更是一臉懵,出道這麼多年,「基哥」這稱呼,還是頭一回聽見。

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汪蘇瀧和周深也再不多說話。

但為了緩解尷尬,總得找點啥事干。

於是「尷尬家政」瞬間上線。

不是洗缸子,就是抹桌子,要不就是抬桌子安排座位,忙得不亦樂乎。

真「社恐人」上線。

《聲生不息》一次見面會,就拍出這麼多梗。

除了這些實力派歌星本身的綜藝感之外,鏡頭下的真實、真誠和用心,也是展現明星另一面、貼近觀眾的好辦法。

02、歌曲穿越「百年歷史」,中國人的DNA動了,這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音綜,核心當然是音樂。

其實開場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聲生不息·家年華》與其他音綜的不同。

譚維維和宋亞軒合作的一首《山河圖》,廣袤大氣,聲線悠揚,遒勁有力,句句戳進觀眾靈魂。

配上祖國大好河山的圖景,給整檔綜藝定下了基調。

《聲生不息·家年華》,是音樂,又不只是音樂。

它用音樂講現在,也講歷史。

用音樂講山河,也講民族。

用音樂,唱民間娛樂,也唱藝術進程,唱時空交疊,也唱民族志向。

節目選擇了很多歌,都是我們耳熟能詳。

旋律響起來,總能哼那麼幾句,甚至跟著唱完一整首的年代金曲。

這些金曲,被以現代的方式演繹了出來,又沒有丟掉那個年代的精氣神。

裡面好多首歌,甚至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輩的歌曲。

但《聲生不息·家年華》向我們詮釋了,經典,為什麼會被稱為經典。

比如最熱血澎湃的,是胡彥斌和張淇合唱的《游擊隊歌》。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鏗鏘有力的唱詞,配上搖滾味十足的樂曲,後面背景里列車閃動,子彈飛舞,氣氛拉滿。

原來先輩們的創作激情,才是真正屬於中華民族的「賽博朋克」。

比如最有男人味的,是古巨基演唱的《上海灘》。

一首歌,不僅讓許文強這個人物火遍大江南北,更讓粵語歌風靡全國。

看著開頭古巨基的背影,就好像看著那個男人,穿著風衣從時代中走來。

無數觀劇的回憶又湧上心頭,曾經那些一起看劇的小夥伴,不知道現在身邊,還有幾個?

比如最復古的,是毛阿敏的《籬笆牆的影子》,98年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的主題曲。

現如今在家裡,媽媽們打掃衛生的時候,還會從嘴裡蹦出幾句這首歌的歌詞。

毛阿敏也說,自己唱過的所有歌曲里,這是最被「低估」的一首。

而這部電視劇,不僅是大連的一張名片,更是很多70後、80後,最珍貴的時代記憶。

尤其在像極了卡拉OK歌廳的燈光氛圍下,我們似乎真的好像,回到了爸媽年輕的時候,聽到了只屬於他們的,流行音樂。

當然,伴隨著中國100年的音樂史,《聲生不息·家年華》的經典,也都是按照時間線歌唱的。

從30年代的《義勇軍進行曲》到《夜上海》,從《歌唱祖國》到《志願軍戰歌》。

最讓皮哥百感交集的,還是譚維維動情演唱的這首《英雄讚歌》。

譚維維聲線優美,情感充沛。

這首來自1964年,歌頌英雄的歌曲,在她的表演中,猶如講述了一個讓人感動的英雄故事。

娓娓道來,悄悄呢喃。

你聽不到歌曲中的驚濤駭浪,卻能感受到,歌詞里洶湧澎湃的愛國熱情和無比熾熱的家國情懷。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一句歌詞還沒唱完,現場的觀眾,場外的嘉賓,一個個都淚流滿面。

如果沉浸在歌曲中,仔細聆聽,皮哥相信只要是中國人,一定會有所感觸。

我們或許不曾經歷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但我們知道,有那麼一群人,為了捍衛和平的幸福,為了奪回被踐踏的中國人的尊嚴,也為了下一代人不再打仗。

他們毅然奔赴戰場,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著自己青春,燃燒著自己的生命。

我們不說劉胡蘭、王二小,不講夏明翰、董存瑞,除了這些人盡皆知的先驅外,還有那些沒有留下名字,至今沒有被記錄的無名者。

他們雖然被滾滾歷史淘盡,但那生命中翻騰的民族血脈,白骨下屹立的民族志向,時至今日,依舊是支撐我們努力前行的脊樑。

所以我們要唱《英雄讚歌》,所以我們要用音樂的形式,讓大家記住,讓中華民族記住,這種旋律,這些歌詞背後的人,是我們的力量之源,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

03、芒果台展現格局,自豪感被點燃,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看《聲生不息》,永遠有一個隱藏彩蛋,那就是它總是通過音樂,講給我們關於宏大主題下的特殊意義。

《寶島季》是寶島,是「當歸」,是穿越幾十年的母子連心。

《家年華》是歷史,是情懷,是永遠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英雄讚歌》,其實是1964年的電影《英雄兒女》的主題曲。

通信班班長的那句「向我開炮」,至今言猶在耳。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那句話,在無數觀眾長大後,在了解抗美援朝這段歷史之後,才真正能體會到,也真正深刻到了骨子裡。

而這期《聲生不息》,也用致敬抗美援朝英雄們的一段小片段,讓我們某個瞬間,從歌曲中抽離出來,親歷了一遍,那在異國他鄉,戰火紛飛的三年。

志願軍第46軍司令部機要處譯電員侯立本,說自己出境作戰的時候,雖然不忍,但依舊伸手向祖國告別。

「再見了,我親愛的祖國。」

高射炮兵李維波,當年參軍的時候只有18歲,是全班最小的一個。

講述當年經歷的時候,李爺爺的神色,依舊充滿殺氣。

美軍天空中有一千一百架飛機,我們沒有一架。

美軍每個軍,有320輛坦克,我們六個軍,沒有一輛。

拿著輕武器的血肉之軀,與鋼鐵洪流硬剛。

說到戰友的時候,李爺爺情緒激動,「我們都不想生死的問題。」

他說,自己連隊的電話員劉振東,維修線路的時候被炸成重傷,依舊拖著炸傷的身體搶修。

線頭接不上,他就用身體做導體保證通話。

李爺爺說,軍人的鮮血,要灑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那時候,他僅僅也只有18歲而已。

放在今天,是高中將將畢業的年紀,是每天回家叫爸爸媽媽的年紀。

可那時候的他們,為了家國和人民,不得不扛起槍,去往異國他鄉,拼上性命,打贏這一仗。

那年,那月,那個冬天。

很多戰士都跟李爺爺一樣,正值青春年華。

凍死在戰壕里的冰雕連戰士宋阿毛,留下了「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的豪言。

17歲犧牲的戰士胡根基說:「班長,我沒白活17歲。」

有197653位志願軍英烈,永遠留在了朝鮮戰場。

時任文工團團員的賈奶奶,說到離開朝鮮的時候,泣不成聲。

他們去烈士陵園,看望犧牲的戰友,來時正值少年,去時已成英魂。

「我們要離開你們了,我們不能陪伴你們了。」

看《聲生不息》這一段落,有那麼幾個瞬間,皮哥也有點恍惚。

很難相信,一檔音樂綜藝,能帶給觀眾這樣的體驗,能有這樣的格局,能拍出這樣的胸襟和氣魄。

它把音樂,融進了我們的歷史,融進了我們的血液,融進了那個年代,佇立在和平和戰爭之間的那群年輕的守護者中。

它讓旋律,第一次有了敘事屬性。

看著節目中,那一面寫滿名字的牆,和孤獨老戰士的身影,我們從未如此百感交集。

我想從內心深處,我們和他們,這些70年前的年輕人們,是心靈相通的。

因為我們身體里流淌著同樣的血液,也擁有著同樣的名字。

如今,華夏盛世已至,手握真理的共和國,堅定守護著孩子們的笑臉。

這場景,上甘嶺的英雄們看得見,清川江的炮兵們看得見,長眠在長津湖的「冰雕連」們看得見。

歷史會記住上甘嶺的炮火,會記住長津湖的冰雪,會記住每一個為了新中國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

節目播出後,從網絡上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了這樣的「文化輸出」。

當歷史被一幅幅畫面、一聲聲旋律再次喚起,他們的家國共鳴也被徹底點燃。

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總有一群人,願意埋下頭,做沉默的砥柱。

歷史到處是狂風暴雨,總有一群人,願意挺起身,做遮雨的笠亭。

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有些英雄永遠不會倒下。

因為他們的精神,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融進了我們的骨血,刻進了我們的DNA。

所以,每每聽起這些旋律,我們總能熱血澎湃,內心的民族自豪感總能充斥全身,總感覺有說不完的感動,和使不完的力量。

這也是這一季《聲生不息》最大的意義。

有這麼多時代金曲支撐骨架,有這樣真實而濃烈的家國記憶豐盈血肉,外加一眾實力派歌手的精彩演繹,相信接下來的節目,會帶給我們更多感動。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f35caf02b09fd7be1499df7f6fa7b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