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韋神」抗洪捐款1600萬元?「捧殺造謠」何時能休?

2024-07-12     新民周刊

天才就是天才,沒有流量也是天才;謠言就是謠言,不存在「正能量謠言」或「負能量謠言」的區別。

文 | 王仲昀

「這是假新聞。」

被網友視作「韋神」的北大青年教師韋東奕,不得不再次對媒體闢謠。

謠言的起因是,近日有人在網上傳出「韋東奕為洞庭湖水災捐款1600萬元」的消息,引髮網民關注。

據紅星新聞報道,7月8日,針對上述說法,韋東奕告訴堂哥韋晶洲:「這是假新聞。」同一天,也有媒體致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工作人員表示未曾聽說此事。

華容縣慈善總會也闢謠稱,「韋神捐款1600萬元」消息不實,截至7月8日收到的捐款總額都沒有1600萬元。

顯然,自媒體又一次將造謠的目標對準了自帶流量的數學天才「韋神」。闢謠後又有一種聲音,認為捐款總歸是好事,哪怕是謠言,也是「正能量謠言」。對此有央媒評論:「謠言就是謠言,何來『正能量』?不排除有些網民是真心喜愛他、支持他,但這種『捧殺式造謠』只會給他添堵。」

「韋神」韋東奕與堂哥韋晶洲的聊天截圖 圖源:紅星新聞

2021年,韋東奕因為一段採訪視頻意外走紅。

視頻中,這位小伙頭發蓬亂,略帶靦腆,懷抱大瓶礦泉水,手拎一袋饅頭,形象非常質樸。然而後續網友查證發現,小伙早在15歲就拿下IMO國際數學競賽金獎,18歲保送北大,8年讀完北大數院本博,之後任職北大數院助理教授。

於是,有網友將這位青年稱為「韋神」。

早在走紅之初,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就關注到外界輿論,為此發表聲明,希望社會各界給韋東奕一個安靜的治學環境。

當時聲明中介紹「韋神」,「韋東奕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青年數學家,他於2010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2014年本科畢業後保研繼續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8年博士畢業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作博士後研究,並於2020年入職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在那份北大聲明中,校方提到:「韋東奕專注於數學世界,為人純真,生活簡樸。······數學研究需要安靜的治學環境。我們也衷心希望社會各界與我們一起營造有利於年輕人專心開展學術研究的氛圍。」

韋東奕在北大數學科學學院的履歷介紹 圖源: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官網

如今,三年後再看當時聲明中的呼籲,依然適用。韋東奕在輿論場上不是被「過度關注」那麼簡單,他已經多次被自媒體視為自帶流量的造謠對象。

2022年,網絡上流傳一張截圖。大意是,一個科技公司建立仿真模型來模擬某產品的物理性能,其間有六個博士組成的團隊搞了四個多月,但也沒有辦法解決。

後來,團隊通過北大同學找到韋東奕。只用了一晚上,韋東奕把問題解決了:仿真數據和過往真實實驗室的數據匹配率為99.8%。

沒過多久,韋東奕接受南風窗採訪時就明確表示:「確實沒有這回事,這是假新聞。」

網傳截圖

差不多同一時期,還有消息稱,哈佛大學免考英語、破格邀「韋神」入學。對此,韋東奕也告訴南風窗:「網上有些消息是假的。關於哈佛那個,可能有些人這麼認為,但沒有明確這麼說過,哈佛沒找過我。」

最近,除了「韋東奕為洞庭湖水災捐款1600萬元」,還有說法稱「月球採樣軌跡是由韋東奕計算的」。

然而,月球採樣軌跡的計算是一個複雜精細的過程,需要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團隊合作,網上也並無韋東奕參與其中的相關權威報道。

為什麼造謠者近來喜歡把目標對準韋東奕?

不可否認,走紅雖然不是韋東奕本意,但「韋神」這個稱呼,加上不修邊幅的形象與實際在學術上的貢獻之間的天然反差,這些因素都自帶流量。

在自媒體眼中,自帶流量的人意味著變現收益。新華每日電訊指出,當前有的MCN一天能生成7000多條假新聞,並賺取上萬元收益,造謠儼然成了一門生意。

從韋東奕堂哥接受採訪時我們能看到,韋東奕的愛好是聽廣播,主要關心一些國家大事,「他很少去關注網際網路上雞零狗碎的事情,也不可能花時間和精力去回應一些謠言」。

專注於研究,以及簡單的生活方式,倒是給了造謠者可乘之機。

然而,天才就是天才,沒有流量也是天才;謠言就是謠言,不存在「正能量謠言」或「負能量謠言」的區別。

韋東奕作為一名學者,他的價值在於他在學術領域的貢獻,而不是被各種不實的傳聞所圍繞。這樣的天才如果一直被謠言裹挾,耗費額外的精力去闢謠,這是公眾不希望看到的。

圍繞韋東奕的謠言,近年來頻繁出現,這也是否說明造謠傳謠者沒能及時得到懲罰?依賴流量的平台,應當意識到自己有守土之責。加強監管,儘可能堵住「造謠碰瓷」式內容的傳播渠道,讓天才能夠真正得到保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f30a2f097d868c22b49ed9f528636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