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妙黛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養育男孩。
這篇文章總結了7個關鍵點,
很多優秀的男孩,都是這樣養出來的。
少「給」,多「要」
《如何養育男孩:男孩應該具備的8個關鍵能力》一書指出:
「男孩渴望成功的動力很強,但他對失敗的容忍度卻很低。」
我們經常發現,
男孩的脾氣很大,有時也很愛哭。
這是男孩們在用暴怒或崩潰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無助和沮喪。
他們想成為超級英雄,
卻發現自己只是個「小笨熊」。
這給我們的育兒啟示是,
父母一定要多允許男孩做決定,
多給他動手實踐的機會。
尤其家庭中,要讓男孩多擔當。
小到自己吃飯、穿衣服,
大到為父母跑腿、做家務、為家人奉獻和付出。
只要男孩能幹的,父母就不要伸手替代。
我們要明白,
給男孩太多,那是害他。
多要求,反而是歷練他,
為他積累自信的資本和成功的動力。
多陪男孩參加有對抗、有團隊協作的運動
在一項實驗研究中,
測試人員訓練6個月大的嬰兒練習拉動繩子。
首次成功拉動繩子的嬰兒,
螢幕上將會出現一個笑臉作為獎勵。
但孩子們學會拉繩子之後,螢幕不再有反饋。
結果發現,女孩嘗試了幾次之後,
沒有得到回應,便大聲哭泣,
通過哭泣呼喚家人。
男孩卻持續不斷地拉動繩子,
表現得更加固執、更有攻擊性。
這說明從嬰兒時期開始,
男孩的動作就比女孩活躍,
他們生來更習慣用動作來表達自己,
通過動作來釋放壓力。
這給父母的育兒啟示是,
要想男孩情緒穩定、行為良好,
起碼不「惹事生非」,
一定要陪男孩多運動。
足球、籃球、羽毛球、武術、跆拳道等等,
都可以。
那些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的男生,
往往更優秀,也更受歡迎。
因為他們在運動中充分釋放了緊繃的情緒,
所以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記得留心觀察男孩的情緒
社會人類學家詹妮弗·詹姆斯
做過一項關於「男性情緒困難」的研究,
結果表明:
男性面對複雜情緒的反應時間,
比女性要多出7個小時。
女孩遇到挫折,可能會立刻反應,立刻傾訴。
而男孩卻更需要「逃離情緒」,
找個安靜的地方察覺,
並處理自己的情緒。
男孩的大腦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的。
至於情緒問題,往往被他延遲解決。
可能今天在學校受挫,
他一個星期之後才去尋求幫助。
而這段時間內,他可能會經常煩躁。
莫名的怒火,可能是沒有被處理的情緒。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多去理解他的情緒,
並通過提問的方式「替」他表達出來。
「你是不是有點害怕?」
「你是不是有點生氣?」
「你是不是還想玩?」
接納並且為男孩的情緒命名,
他內心的「小怪獸」將不再亂竄。
最初,孩子可能會用點頭搖頭來表達自己。
慢慢的,這些詞彙深入他內心時,
他就能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約定好「社交規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
共情能力是孩子發展得比較晚的社交能力之一,
對於男孩而言,「比較晚」可能意味著6-8歲。
很多媽媽比較困惑的是,
自己兒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時,非常不講理,
這會讓家長覺得很丟臉。
其實,這只不過是他們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現。
我們帶男孩出門前,
可以約定一些社交規則和社交信號。
比如,不能打人;
不可以搶奪/損壞別人的東西;
不可以吵鬧影響到別人。
告訴孩子,
媽媽也會用搖頭、皺眉代表著「不可以」,
用以提醒孩子。
如果男孩違反了規則,
那就要提前回家。
多多進行社交信號的練習,
而不是逼迫男孩必須與他人共情,
孩子慢慢就能把社交規則真正內化到心裡。
允許男孩犯錯誤
男孩就是在犯錯中成長的。
一個男孩如果很少犯錯,
往往成長速度也會很慢。
所以,一定要允許男孩犯錯誤。
至於孩子犯了錯後,家長如何引導?
我們的建議是,去改譯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打人了,可以說:
「你很在意你的玩具,
當時比較激動,
才打了小朋友。
你是想自己去跟小朋友道歉,
還是我陪你去呢?」
這麼說,背後的邏輯是,
儘量把孩子的行為,
往一個不那麼糟糕的動機引導。
而不必用特別憂慮的語氣批判孩子:
「你犯了了不得的錯!」
「你這樣以後可怎麼辦?」
這樣說,等於就把孩子定性為一個糟糕的小孩,
這要麼會讓孩子變得謹小慎微、不敢探索,
要麼會強化孩子故意犯錯的意願和傾向。
總之,男孩犯錯不可怕。
我們要讓他知道,
犯錯了要勇於認錯,
男子漢,敢做敢當,
這一點至關重要。
別讓男孩太「富有」
千萬別讓男孩物質上太「富有」,
否則很容易養成揮霍拜金的毛病。
一旦有一天,父母無法再滿足他,
不得不拒絕他時,孩子便會開始怨恨。
所謂「慈母多敗兒」,
往往就是一個無限度滿足孩子的父母,
加上一個索取無度、喪失鬥志的孩子。
一定告訴男孩,
要想吃好的、用好的,
必須要靠自己努力,憑自己的真本事去獲取。
爸媽給的,永遠是最基本的好。
何為基本的好?一位心理諮詢師建議如下:
一個家庭的開支,
可以有三分之一花在孩子身上,
有三分之一花在日常家庭消費上,
還有三分之一留作養老。
總之,在為孩子考慮的同時,
千萬別忘了自己。
媽媽「退」一步,爸爸「進」一步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男孩的成長,需要男人圈。
而父親,就是男孩生命里,
最重要的那個男性角色。
有心理學研究顯示,
男孩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越長,
他們就越勇敢、堅強、豁達、樂觀。
因為父親更少溺愛男孩,
傾向於教會男孩去應付和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而且,父親陪男孩遊戲的方式,
多是動態的、較有對抗性和創造性的,
這有利於男孩強身健體,
有助於培養男孩思維的敏捷性、創造性。
當然,最重要的是,父親是男孩的最好榜樣。
父親經常酗酒,
兒子也可能成長為一個酒鬼;
父親動輒對妻子大吼大叫,
兒子也可能暴脾氣;
父親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兒子也會認為自己沒必要尊重你。
所以,男孩6歲左右起,
媽媽就可以「退」一步,不用整日圍著孩子轉。
爸爸則要「進」一步,多參與到育兒中來。
父親們一定記得,
你的每個眼神,每句話、每個舉動,
都會被男孩看到眼中、收入心底。
兒童心理學認為:
在孩提時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鬱。
這與他們的天性有關,
也與我們常用的錯誤應對方式有關。
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孩子的行為,
透過孩子的不可愛,
去看到他們的真實需求,
也許養育男孩就會輕鬆許多。
一定要多給男孩選擇權,
多看到男孩的困境,
一定不要在兒子面前太強大,
不要替兒子做得太多,
不要為兒子想得太周全。
你強了,他就弱了;
你做得多了,他的本領就荒廢了。
男孩們的成長,
本身就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
只要父母能夠悉心等待,耐心引導,
他們也一定會開花,一定會給父母驚喜。
—— End ——
作者:妙黛。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