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轉型成就閃耀COP28

2023-12-11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

原標題:中國能源轉型成就閃耀COP28

中國能源轉型成就閃耀COP28

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進展過半,中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為COP28注入了強大正能量,但同時也有不少西方媒體對近年中國煤電的增產表達擔憂和質疑。本文梳理中國新能源及煤電發展情況,盤點中國能源轉型進展,更加全面地反映客觀情況。

綠色轉型:中國為全球樹立榜樣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成績斐然,為全球能源清潔轉型作出巨大貢獻。2022年,中國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1.5億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76.2%,已經成為新增電力裝機的絕對主力。中國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新增容量比重超過一半,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得益於規模巨大,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達到2.7萬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截至2023年10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已經歷史性超過煤電,達到14億千瓦,約占全國發電總裝機50%。中國光伏、風電的發展尤為突出,裝機規模快速增長,分別連續10年和8年位居全球第一。預計今年中國風光新增裝機將超過2億千瓦,累計裝機將超過10億千瓦。

與此同時,煤電行業也正加快向清潔、高效、靈活轉型。首先,中國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正在逐年下降。2022年,中國煤電發電量占比58.4%,相較於十年前已經累計下降超過15個百分點。煤電發電量正逐漸讓位於可再生能源;其次,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推進。截至2022年底,超過10.5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占總煤電裝機比重接近95%,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824克/千瓦時,比2005年降低21%。2022年,火電平均供電煤耗為300.7克標準煤/千瓦時,較十年前降低超過25克/標準煤千瓦時。為促進全球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中國還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為了給風光等波動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更好的調峰、調頻、爬坡、備用等輔助服務,支撐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消納,煤電行業正在加快向靈活調節性電源轉型。截至2022年底,煤電靈活性改造規模超過2.5億千瓦。僅「十四五」時期(2021年—2025年)前兩年,靈活性改造完成約1.9億千瓦,約占「十四五」時期總規劃目標95%。

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高速發展和煤電的清潔低碳化轉型不僅加快了自身能源轉型進程,也為全球樹立了榜樣。這一努力值得國際社會認可和肯定,同時也應激勵更多國家加入到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的行動行列,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

綠色製造:中國正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近年來,中國在科技經費投入、科技研發創新、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均有顯著成效。

其中,在國家層面,2020年,中國的能源技術研發公共支出(R&D)占全球四分之一,低碳能源研發支出占全球15%。圍繞先進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的低碳能源資金投入持續擴大;在地方層面,各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積極致力於碳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智能低碳城市試點、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建設、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綠色低碳工業園區打造等領域取得實質進展。據國際能源署(IEA)研究報告,2022年,中國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達184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約是第二名美國的2倍,是歐盟所有國家總和的1.2倍。

中國已經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 。中國工業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製造業的規模和技術水平上,還表現在對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支撐上。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具備全產業鏈供應能力,從原材料到成品製造,行業領域覆蓋廣泛。

中國強大、完整、綠色的製造業體系為全球降低碳排放所需要的綠色產品提供了強力支撐。比如,中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約占全球市場份額70%,多晶矽、組件等產量同比增長保持在28%和55%。2022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已開發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億噸,合計減排約28.3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2023年上半年,中國出口新能源車約80萬輛。按照歐盟的全面減少碳排放法案,到2030年歐洲二氧化碳排放量較1990年將減少55%,乘用車平均碳排放上限也將從2021年的每公里95克減少至2030年的每公里47.5克。而要實現這一目標,2030年歐盟國家電動汽車占新車銷售的比例將達到60%以上。中國科技含量高、全產業鏈低碳、強性價比的電動車出口將為歐盟實現其碳排放目標起到關鍵性作用。

國情不同:能源轉型路徑的差異化理應得到尊重

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不同,經濟仍處於中高速發展階段,全社會用電需求大且持續增長,電力行業清潔低碳轉型面臨巨大挑戰。

2022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達8.6萬億千瓦時,約為美國的2倍,歐盟的3倍。僅廣東一個省用電量就約為德國的1.5倍。此外,中國的用電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長,過去五年(2018年—2022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約4.8%,而同期美國的用電需求年均增速僅為0.4%,歐盟為-0.9%。中國過去五年新增用電量就達到1.8萬億千瓦時,比德國目前的總發電量還超出3倍有餘。全球最大的電力需求、持續攀升的用電量,使得中國電力系統的脫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困難,這也是為何中國可再生能源增長如此迅速的情況下,仍然難以滿足全部新增用電量的主要原因。龐大的電力系統和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近中期煤電仍然在中國電力供給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作用。

中國部分地區因在2021年—2022年出現了嚴重的電力供需失衡,所以煤電作為公認可靠的保供電源,在一些沿海負荷大省又出現了新建跡象。事實上,在全球能源危機的當下,這並非中國獨有。2022年,在極端天氣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為了保障能源安全,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西班牙等歐洲多國均被迫重啟煤電。2022年,歐盟燃煤發電量較2021年同比增長6.7%,燃煤發電占比也較2021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德國是這一輪歐洲重啟煤電行動中的主要國家,其重啟或推遲退役的煤電裝機容量就達到了1000萬千瓦,2022年德國煤電發電量同比增長了10%。

與之不同的是,全球能源轉型的「優等生」——德國、美國加州等國家和地區為應對可再生能源給電力系統造成的不穩定性,高度依賴燃氣發電作為靈活調節資源。2022年,燃氣發電占德國和美國加州電力總裝機的比重分別達到32%和47%,而在中國,燃氣發電裝機占比僅不足5%。加之天然氣資源不足,讓中國不得不在近中期更多依賴煤電作為主要的靈活調節性電源。

隨著「十五五」時期(2026年—2030年)及之後中國抽水蓄能大量投產、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海上風電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電網優化互濟,以及需求響應規模持續擴大,可以預見的是,煤電無論是在電力電量支撐還是在靈活調節方面的作用都將逐步弱化,進而實現煤電裝機在碳排放達峰後加速退出。

本屆COP大會將通過對全球進行盤點,收集信息,了解各方氣候行動的進展並找出差距,從而評估《巴黎協定》的整體實施情況,以共同制定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在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關鍵時刻,各個國家更應該加強國際合作,解決好能源轉型中面臨的挑戰,聚焦建設性合作,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促進各國在能源轉型領域的經驗分享和最佳實踐交流,包括如何解決煤電退出之後的能源保供問題、如何解決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帶來的系統不穩定問題、如何建設更加高效健全的電力市場等,進而達成更具包容性、透明性和務實性的共識性成果。

可以看到,在本屆COP氣候大會上,有更多的新能源企業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大批企業,如中創碳投、萬科、金風科技、隆基、通威、騰訊、中集安瑞科、綠普惠等,還分別設立或參加了多個主場活動。此外,能源基金會、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組織、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等眾多中國的智庫和研究機構,也組織了多個場次的國際對話交流活動,對相關議題展開了建設性的討論。大家越來越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責任,更是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COP28這樣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正是促進各方增強互信、營造全球合作氛圍的大好時機。從雄心變為行動,正在成為廣泛共識。

作者吳迪供職於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e9dafd0e85621dec87daa13b08032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