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添:尋找東方美

2022-08-17     葉氏宗親

原標題:葉錦添:尋找東方美

點擊 上面 「葉氏宗親」加入葉氏大家庭

《我在中國做電影》是近期上線的一檔電影人物紀錄片,

共5集,每集15分鐘。聚焦電影幕後工種,

講述電影人的瑰麗世界。

從1986年為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做執行美術算起,葉錦添和電影結緣的時間已經超過30年。

他擔任美術指導的作品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胭脂扣》《誘僧》《臥虎藏龍》《風聲》《一九四二》等,還有電視劇《大明宮詞》和《橘子紅了》等等。

作為一位藝術家,葉錦添永遠是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說話輕柔,不緊不慢。但說話的內容卻又暗藏機鋒,異常犀利。

在電影圈裡,葉錦添以有想法、做事認真著稱。

他是那種常常會喊停導演的,讓整個劇組等他修改一件服裝、一件道具的人;也是那種走遍香港、台灣、大陸、歐洲,尋找創作靈感的人。

文章內容參考時光網原文,作者郭洋洋

談到葉錦添,很多人會自動聯想到「東方美學」這四個字。

《誘僧》獲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他憑藉《誘僧》獲得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2000年擔任李安電影作品《臥虎藏龍》之美術指導與服裝造型設計以雙項入圍奧斯卡,並最終拿到了「最佳美術指導」的小金人。

《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

這背後都有葉錦添和他獨特的「東方美學」的身影。

他所展露出的藝術才華,雖然出自電影,但也不僅僅是電影。除了電影與舞台美術指導,他還是世界知名視覺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創作遊走於當代藝術、服裝、舞台、電影等多元領域。

慢慢建立起來的「東方美學」

這些年,葉錦添經常在內地、中國台灣,以及歐洲工作。

在最新作品《封神三部曲》中,葉錦添繼續自己在中國做電影的初心,打造中國的神話體系。

《封神三部曲》不是還原歷史真實的一個戲,它是一個非常超現實的電影。至此,葉錦添已經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他研究了很多漢代以後不同朝代的特色,比如商朝,它有很強的原始感,最主要是巫神文化的特色。他還發現,商朝可以和其他世界聯繫在一起,比如瑪雅文化和其他的中亞文化。

《封神三部曲》道具

「我們搜集了很多關於商朝飲食文化、宮廷文化的資料,再把這些碎片組織成畫面,做出遊牧民族和漢族道統文化的味道。《封神三部曲》將大規模地嘗試東方色彩。」葉錦添說,做這些責無旁貸。

「中國電影的成熟期正處在起步階段,這個時候做《封神》,有中國電影戰略的意味……」 面對鏡頭,葉錦添這樣說道。

青年時代的葉錦添

1967年,葉錦添出生於香港,他和梁朝偉、鞏俐等巨星是同時代的,而這些明星的銀幕形象很多也正是出自他手。

年輕時,他有很多朋友都去了歐洲留學,回國之後跟他說了很多西方文化中「很厲害的東西」,讓當時的葉錦添很嚮往。那時候的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西方文化。雖然香港也受到過西方文化的影響,但 也只是碎片化的模仿,好像永遠沒法真正接觸到西方文化的核心。

「我當時覺得在香港看不到什麼屬於我們厲害的東西,那個時候我也很自傲,我想知道之後的路怎麼走,就拿了背包去歐洲。那時候非常瘋狂,為了生存還在火車上睡覺,也看了好多東西。回來之後,覺得自己很強大。」葉錦添說。

後來,他又去了台灣, 那個時候的台灣有一批搞原創的人物,比如侯孝賢、白先勇等,他們原創出來的作品,有獨一無二的東方氣息。葉錦添說:「在台灣的那個階段,我覺得我嗅到一點中國的味道,但是真正深入的時候,又覺得它的力氣不夠。」

受此啟發,他突然覺得自己不能沉迷在歐洲的感覺里,中國必須要拍出自己的語言,不要一直跟著西方的語言走,就開始研究中國的美學。

「中國文化當時在香港很弱,內地那時候也是很保守的,相關的書也很少。台灣多一點點,但也是東拼西湊。所以,我在學習的時候,整個中國的美學根本是一盤散沙,太多不同的價值觀在裡面,我搞半天都不知道中國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一開始,葉錦添很難真正領會到東方美學的內核。

「我覺得東方美學,是我們慢慢重新建立起來的。」葉錦添說。

當年他來內地拍《大明宮詞》,和劇組溝通上就出現了一些困難,葉錦添敘述的東方概念可能他們沒有看過,不知道有另外一種形式。「但所有的東西都很像,大家的背景很像,懂的東西很像。」葉錦添說。

《大明宮詞》劇照

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那時候他已經很驚訝內地劇組的接受能力,「可能比香港跟台灣都高」。所以他對「東方」充滿了信心,堅定了一直會做下去的信念。

到《臥虎藏龍》的時候,葉錦添對美學概念的嘗試更為突破,電影的整體基調很淡雅,去掉了濃烈的色彩。服裝方面他也做了很多創新,用山水畫來做刺繡圖案。這是葉錦添所開創的美學概念,之前從未有過。

《臥虎藏龍》中的服裝

「在不同的戲裡面,李慕白的衣服出現了四種材質,他看似從頭到尾都是一套衣服,但布料是不一樣的。竹林那場戲,他整個衣服是能夠飄起來的。在進宏村的時候,他那個衣服是棉麻的,比較寫實,比較墜。」葉錦添說。

《臥虎藏龍》「李慕白」

《臥虎藏龍》成功後,葉錦添也很興奮,他覺得自己影響了整個電影圈、整個電影的生態。「我不敢說它是文藝復興,但它是一個機會,重新去找到一條路的機會。」

再後來,他參與《夜宴》的製作,飾演皇后的章子怡那時候還很年輕,光憑藉單純的表演很難體現一位有分量的皇后。葉錦添便從她的髮型、服飾上去設計,用質感很重的造型將章子怡飾演的角色性格凸顯出來,營造母后的感覺。

《夜宴》章子怡造型

葉錦添還記得,繡得時間最長的一件戲服,是林志玲在《赤壁》裡面穿的一件衣服。

「繡得好細,都是打子繡,都是卷圈的,幾乎繡了大半年。好多人分開好多塊一起繡,一個人根本繡不完,手工太複雜。」他說。

《赤壁》劇照

一直以來,葉錦添的創作都非常精細,所有的道具都會畫氣氛圖,確保導演怎麼拍都行,細化到連船艙裡面的裝飾都不漏掉,後來一些電影也都開始畫,出現了一批不錯的畫手。「但現在也不行了,現在越畫越俗了。」葉錦添犀利地說。

《赤壁》船隻美術手稿

在葉錦添看來,我們正走進一個迷失的時代——市場越來越火熱,電影人卻不知道該去往何處。商業、流量、網絡……太多東西湧入這個行業,卻使我們失去了認真做電影的氣氛,失去了原創的能力。

但不管周圍多麼紛亂,葉錦添始終在專心經營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是一個讓導演頭疼的人」

「如果讓我自己幫美術指導下一個定義,我覺得它和視覺導演有點像。」葉錦添說。

不想把美術這一行說得很神秘,他覺得普通觀眾應該也有一點了解。「比如造型做得好看就是造型指導;電影拍得好看,場景做得好看就是美術指導。我覺得也沒錯。」葉錦添說。

葉錦添認為, 在呈現視覺的過程中,要用到對歷史的認識、對人情世故的認識、對所有的生活細節的認識。即便是電影中出現的一把茶壺,他也要對此找到邏輯——應該是把什麼樣的茶壺?茶壺代表什麼?

「每一件道具,每一件服裝都有正路跟歪路。歪路就是,當一個角色不是那麼精彩的時候,你的道具要幫他,你的服裝要幫他。」葉錦添說。

在拍攝中,因為美術指導需要和導演密切溝通,葉錦添笑言:我也經常是個讓導演頭疼的人。

《雙瞳》劇照

當年葉錦添和陳國富導演合作拍《雙瞳》,攝影師是黃岳泰。他們拍戲,葉錦添就坐在導演旁邊,怎麼看都覺得地板好像太白了。他就問有沒有辦法改燈光,工作人員改了半天,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葉錦添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地板上刷一層油,讓它吸光。導演陳國富就問他:「那你刷多久?」葉錦添說,「三個小時吧。」然後劇組真的整隊人走出去,抽了三個小時的煙,等地板刷好。

後來他參與拍攝馮小剛的《夜宴》,也有相似的經歷,當時陳國富也在場,有場戲,章子怡和周迅在評論一塊布,是周迅出嫁要用的布料。已經開拍了,葉錦添看到那個布完全是皺的,就怎麼看都不順眼。

後來他跟導演馮小剛說,「那個不行,我們還是要燙。」當時劇組正在趕進度,馮小剛就傻掉了,因為他沒有遇過這種事,就問陳國富:「你覺得怎麼樣?」陳國富說:「燙吧......」最終,等所有的衣服都燙完才開始拍。

《夜宴》

葉錦添坦言:「可惜,不是每一位導演、每一個劇組都能對美術指導這麼包容。比如,在國內拍電視劇,時間是個大問題。有人會告訴你,如果每個鏡頭都要重新打燈,根本來不及。打燈只能打一次,其他都是補光。在我知道的電視劇導演里,只有李少紅是例外。」

葉錦添對於細節的極致要求,讓他成為那種常常會喊停導演,讓整個劇組等他修改一件服裝、一件道具的人。

拍攝於電影《胭脂扣》(1987)現場,導演關錦鵬,攝影:葉錦添

「在拍《胭脂扣》《臥虎藏龍》那個年代,我們真的很用心做細節,要改就馬上改,整組人都在等我們。現在那種氣氛沒有了,戲根本就不嚴肅,你搞那個就沒有意義。大家注意的東西不一樣了。」葉錦添說。

從李少紅的古裝劇,到李安、馮小剛、吳宇森的古裝電影,葉錦添做出了中國電影的東方美學。

對電影的未來保持期待

相比導演,美術指導和演員的關係更微妙。

「有些劇組本來就已經在趕進度了,演員的權力又非常大,對燈光要求非常嚴格,永遠都要求保證他/她的臉是完美的,最後就變成了那種廣告光。」葉錦添坦言。

這讓很多有能力的人沒辦法,為演員出鏡考慮得太多,有很多電影語言都沒法用,只能完全犧牲電影的氛圍。「全都是商業上的考量,後來我也理解了,有些女明星,你不照顧她,她可能就沒那麼好,會出很多問題。」葉錦添無奈地說。

《風聲》幕後照:葉錦添與周迅

更多的情況是,一位初出茅廬的美術師在片場基本上沒有什麼發言權,有可能只能聽明星的。有些演員就是不穿美術指導定的衣服,也沒有什麼原因。「我是好運的,一些聽說很麻煩的演員,到我幫他的時候,就很聽話。到了某個水平,你才叫得動那些大演員。」葉錦添說。

這種現象讓葉錦添曾經產生過一個很有趣的想法:有些演員不是本身有魅力,而是我們做出來的。我們做出來之後,就種在觀眾和演員的記憶裡面。所以有些演員看到我們就會很尊重,他知道我們給了他好多東西。

他說:「我們幫演員做出來後,還要看他在鏡頭裡面給不給力,這就叫老天爺賞飯吃。」

他回憶起跟鞏俐合作時的感覺:我平時跟她聊天,見面吃飯,她沒有那麼強的,整個人很柔。但一到我們開始做造型,我會疑惑這是不是鞏俐啊?她的眼睛很犀利,一看你就覺得她那個東西很不一樣。

葉錦添與鞏俐

男演員中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梁朝偉和張國榮,平常的梁朝偉和他在演戲時候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你會發現他能把整個角色的情緒吊起來。」葉錦添說。

《赤壁》里的梁朝偉

拍《胭脂扣》的時候,是葉錦添一直陪著張國榮做造型,張國榮問他:額頭漂不漂亮?葉錦添看了一下,說蠻漂亮的。然後張國榮就很驕傲,覺得自己很漂亮。

《胭脂扣》劇照

拍攝於電影《霸王別姬》(1993)現場,導演陳凱歌,攝影:葉錦添

中國的市場很大,影視行業發展很快,這裡面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

對此,他也進行了思考:「好的地方,是一些世界上比較新的技術可以影響過來;不好的地方,是以前一些淳樸的拍電影的氣氛沒有了。好多人都還沒有很專業,就已經坐在這個位子上了。畫個圖,連人都不會畫,就畫服裝了。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教他們做東西。」

葉錦添覺得,中國未來的電影市場還是有著各種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引發人們的好奇——對世界有沒有好奇?對人生有沒有好奇?除了漂亮的臉蛋,對什麼還有好奇?

對於電影的未來,葉錦添既憂慮又飽含期待:「我們對電影還是有很大的期待感,電影還是可以把人引向更智慧的地方,引向更有共感的地方。」

正如葉錦添所言,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迷失的時代,未來的電影應該走向什麼?

他似乎也並未找到真正的答案,但電影對他來說——就好像早期的希臘劇場,我們在同一個地方聽一段音樂,聽一段故事,雖然我們不認識對方,但忽然間覺得好靠近。

「這是電影可以給予我們的。」葉錦添說。

讚賞

熱點資訊

1、葉肇夫—一個淡泊名利、愛國、愛鄉、愛族、熱心公益的世界葉氏聯誼總會會長

2、全國各地最美葉氏宗祠大合集,快看看有您家鄉的嗎?

3、100多年前的葉氏祖訓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葉家人一定要看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d2b96c27057921048bfc650f7c6bc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