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023-10-02     天山植保

原標題:​巴州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巴州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產量結構指標

基本苗每畝38~45萬,每畝成穗數45~55萬,穗粒數35粒以上,千粒重42克以上。

2 品種選擇

選用通過新疆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生育期在260天左右、豐產性好、增產潛力大、抗逆性強、穎殼鬆緊適宜的優質中強筋冬小麥品種。推薦品種:新冬22號、新冬50號、新冬52號、新冬60號等。

3 地塊選擇

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塊,要求灌水方便,地勢平坦,耕層土壤厚度30cm以上,結構良好,重茬不宜超過3年。

4 栽培技術措施

4.1 播前準備

4.1.1地塊選擇

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塊,要求灌水方便,地勢平坦,耕層土壤厚度30cm以上,結構良好,重茬不宜超過3年。

4.1.2 整地

前茬作物收穫後選用大馬力輪式拖拉機及時伏耕或秋耕,耕深30厘米以上。灌足底墒水,灌水量150~200方。適墒整地,深度10厘米以上,整地成待播狀態,做到土地平整,松碎,上松下實,墒度適宜。也可採用干播濕出的方式。

4.1.3施用基肥

在播前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磷酸二銨10~15kg,尿素5kg,硫酸鉀5~6kg,均勻撒於地面深翻入土。

5.1.4種子選用

選用包衣種子,未進行包衣的種子要進行種子處理:殺菌劑選用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劑145~200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200g拌100kg種子;殺蟲劑選用48%苯甲•吡蟲啉懸浮劑300~400g拌100kg種子,拌後悶種4~6小時,現拌現用。可以防治鏽病、白粉病、根腐病,防治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

4.2 播種

4.2.1 適期播種

平均氣溫穩定在14~18℃為適播期。北四縣適播期為9月20日~10月1日,南五縣適播期為9月25日~10月10日。北四縣播種期最遲不能超過10月5日,南五縣最遲不能超過10月15日。

4.2.2 播種量

畝播量25~28公斤。帶肥下種,結合播種每畝帶磷酸二銨5~8公斤,硫酸鉀3公斤,採用種、肥分箱播種。

4.2.3 機械播種

採用15cm等行距條播播種機,配套動力採用75馬力以上的大馬力拖拉機,內配置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播行直,接行精準,在一個播幅內行距偏差不超過1cm,播幅間的交接行偏差不超過3cm。

4.2.4 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3~4cm。

5.3滴灌帶鋪設及安裝

採用滴灌種植的小麥,播種與鋪設滴灌帶一條龍作業,1條滴灌帶控制灌溉3行或4行小麥,滴灌帶間距為 45厘米或60厘米。風多的區域在播種的同時開淺溝將滴灌帶淺埋1厘米,覆土固定,增強防風能力。

施肥前後,滴清水20~30分鐘,施肥期間及時檢查,確保滴水正常。

4.4田間管理

4.4.1出苗水

採用整地前灌水,足墒播種方式,也可採用滴出苗水(干播濕出)方式。播種後連續滴水2次,間隔3~5天,出苗水要滴勻滴透,2次灌水量在50m³/畝左右;採用適墒種植的小麥,對墒情不足或苗情較差地塊可補滴1次出苗水。

4.4.2查苗補種

播種後應及時查看出苗情況,對缺苗斷壟或漏播地塊應及時補種,補種時須用浸水一晝夜的種子,以縮小與田間苗齡差距。

4.4.3滴水及施肥

4.4.3.1適時澆好越冬水

平均氣溫下降至6~7℃時開始,3~5℃日消夜凍時結束(11月3日~15日),水量以當天滲入隔天麥田不見水為宜,畝澆水量50~80m3左右,結合滴水畝施尿素7~10kg。

4.4.3.2返青期至拔節期田間管理

分別在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各滴一次水,每次間隔10~15天,每次每畝滴水30~50方。返青水肥管理根據不同苗情長勢,分類管理,促弱轉壯、控旺保壯。旺長苗田不要馬上滴水施肥,以防生長過旺,到小麥拔節期前後,再滴水施肥。對於冬前種植過晚或墒情不好的苗田,要及時滴返青水,施返青肥。起身肥、拔節肥要重施氮肥,每次每畝施尿素10公斤。

4.4.3.3孕穗期後水肥管理

孕穗期至揚花期:滴水2次,間隔10~15天,每次每畝滴水50方,結合滴水每次每畝滴施尿素3公斤,水溶磷酸一銨2公斤,水溶鉀肥1公斤。

揚花期至灌漿期:滴水2~3次,間隔10~15天,每次每畝滴水40~50方,結合滴水每次每畝滴施尿素1公斤,水溶磷酸一銨1~2公斤,水溶鉀肥2公斤。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2次,每次每畝100~200克。

灌漿期:滴水1~2次,間隔7~10天,每次每畝滴水15~20方。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2-3次,每次每畝100~200克。麥後復播的地塊要滴好麥黃水,做到一水兩用。

做好一噴三防,將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葉面肥等,科學配比、混合噴施,防病蟲、防早衰、防乾熱風,保護小麥旗葉等功能葉,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粒重,提高產量。

4.4.4適時化除和化控

在拔節前進行化控和化除,推薦使用植保無人機或植保噴杆式噴霧機進行作業,在3月下旬至4月初每畝用15%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0~15g+50%矮壯素180mL或13%二甲四氯200g+50%矮壯素180 mL兌水30kg噴霧,防除雙子葉雜草及防止小麥倒伏。噴藥應在晴天無風情況下進行,以提高藥效和防止藥液飄散造成周邊作物產生藥害。對雜草多的和過旺的麥田可根據情況進行二次化除和化控,對於密度過大、長勢過旺的麥田在孕穗期可進行第三次化控,控穗下莖節的長度。

4.4.5病蟲害防治

冬小麥病蟲害主要有小麥鏽病、白粉病、蚜蟲,零星發生根腐病。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選用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保護利用天敵。

鏽病、白粉病: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60~100g/ 畝+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畝,間隔 7~10 天,連噴 2 次。

根腐病: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60~100g/ 畝+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g/畝噴霧,均勻噴施2次。

蚜蟲:及時調查蚜蟲量和天敵數量,當百株蚜蟲超過500頭,用20%吡蟲啉15g/畝噴霧防治,既可殺滅蚜蟲,又能保護天敵。

推薦使用植保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機組勻速作業,藥量準確,各噴嘴流量一致,噴洒均勻,不重噴,不漏噴。

5 機械收穫

小麥完熟期籽粒水分小於15%時進行機械收穫。建議使用軸流式聯合收割機作業,收割質量要求,收穫過程中總損失不得超過5%,籽粒破碎率2.5%以下,籽粒脫凈度97%以上,留茬高度12cm以下。收穫後籽粒水分大於13%時應及時晾曬。

6 滴灌設備維護及回收

每次滴灌前檢查管道接頭、滴灌帶,防止漏水,如有漏水及時修補。定期檢查、清洗過濾器排沙,收穫後及時將田間滴灌帶收回。#又是一年豐收季#

來源:巴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栽培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c4bef15b7e2e8efeff3ed7a8992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