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貊貊家園,青山綠水助推鄉村振興

2023-03-11     發現四川

原標題:共建貊貊家園,青山綠水助推鄉村振興

本網訊(融媒體聯盟記者 陳濤 嚴哲 李飛 劉和平 四川雅安報道)「貊」出自《山海經》,是古人對大熊貓的稱呼之一。如今,「貊貊」是滎經縣重點打造的大熊貓獨特形象IP。走進滎經縣龍蒼溝鎮萬年村,大熊貓標識、大熊貓雕塑隨處可見,全長3.3公里的「貊貊走廊」,以大熊貓、鴿子花兩大滎經「國寶」800萬年的守望相惜為靈感,依次設置了相遇、相守、相望3組大型主題雕塑,通過熊貓主題收費站、貊貊蹤跡主題文化牆、竹林景觀綠化、生物多樣性道旗等打造,展示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的窗口形象,繪就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畫卷。

「貊貊空間」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的展示窗口、發展名片、科普基地,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和大熊貓文化為主題的沉浸式展館。走進展廳,時尚、科技、生態、文化等元素的融合呈現,讓人耳目一新。

整個展廳通過前沿科技手段,發掘本地文化底蘊和自然稟賦打造展館內部各互動體驗展項,新穎豐富的互動形式和內容,讓參觀者看得懂、漲知識、玩盡興,進而形成集游、玩、學、購於一體的新型文化消費體驗空間。

在打造大熊貓專屬形象的同時,當地也在思考如何講好熊貓故事、發展熊貓產業。

四川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以下簡稱大相嶺放歸基地)坐落於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馬草河和三岔河區域,海拔2400m,是大相嶺山系大熊貓種群分布的核心地帶,每年11月底到次年3月底為大雪封山期,年降雨量1200~1800mm,屬亞熱帶高山山地氣候區。植被類型有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寒溫性針葉林和高山灌叢,分布有八月竹、冷箭竹等大熊貓主食竹,山勢、山形較為複雜,水源豐富,是理想的大熊貓棲息地。

大相嶺放歸基地總建築面積5439m2,分為科研辦公區、野化適應區。科研辦公生活區設有大熊貓宣教中心、科研樓、實驗樓、管理中心、生物多樣性監控中心及臨時圈養場等。野化適應區占地3000畝(200公頃),由大熊貓獸舍、野化訓練場和野化適應圈(包括2個小圈、2個大圈)組成,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貓野化訓練基地。

近年來,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搶抓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重大機遇,通過園地共建促進三個轉變,「兩山」實踐促進低碳發展,逐步建成集自然教育、休閒、娛樂、特色美食等於一體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民宿第一村,走出了一條業興、家福、人和、村美的幸福發展路。

發展村立足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劃定「核心保護圈、一般控制圈、功能承載區」三大圈層,其中核心保護圈是人退貓進,在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主要搞生態保護,一般控制圈是人貓共生,以大熊貓國際森林探秘學校主,主要做生態研學,而功能承載圈是人貓共享,熊貓民宿村,主要發展民宿產業。

熊貓民宿村內建有108招待社,共設有17間客房及咖啡大廳、包間、室外景觀區,以獨特的自然風貌為依託,結合咖啡文化、中西式簡餐等較強的時代感設計風格,打造懷舊、復古、時尚的休閒生活新方式。描繪出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新藍圖。

編輯:陳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c28c7315ea4214876cfb5627ce9e2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