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劉慈欣與作家劉慈欣

2023-10-19   每經影視

原標題:明星劉慈欣與作家劉慈欣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最重磅、最吸睛的嘉賓之一,非劉慈欣莫屬。10月18日,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開幕,大會安排了首場媒體採訪,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與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共同出席。

一個半小時的採訪結束後,劉慈欣被一群工作人員一路簇擁,快步離開,留下羅伯特·索耶坐在座位上,滿足一些媒體人的簽名需求。後者是迄今為止獲得過雨果獎、星雲獎和坎貝爾獎,實現「大滿貫」的八位科幻作家之一。

劉慈欣

劉慈欣的名氣已經不止於國內。2015年拿下「雨果獎」的《三體》,目前在全國出版了19種語言版本,銷量更是突破2000萬冊。

羅伯特·索耶說:「中國科幻作家中,在西方影響力最大的是我旁邊這位,他的科幻作品被最大的科幻出版商翻譯和出版了,作品影響力很大。」甚至,「除了劉慈欣的作品在北美暢銷之外,(其他作家的)很多作品其實銷量不大。」

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名字,更是出現在了科幻產業的各種產品里。由他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於2022年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時代。今年,國內改編的《三體》電視劇推出,另一部科幻小說《球狀閃電》改編作品也即將上映。再過兩年,美國一個網劇平台改編的《三體》電視劇將推出。後續圍繞《三體》這個IP開發的遊戲、戲劇,都在摩拳擦掌。

在中國科幻界,劉慈欣和《三體》是里程碑似的存在。是劉慈欣,為中國拿下了第一個「雨果獎」;是《三體》,讓文化人見識到科幻這個題材的產業魅力;是被譯制出海的作品,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知名度。

然而,媒體採訪現場,劉慈欣迎來了被「催更」的尷尬。自《三體》之後沒有推出新的作品,始終是劉慈欣和幻迷們心中的一個「坎兒」。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曾問他:「《三體》是一本傳奇,很偉大。你是否在創作下一本書了?寫好後能不能寄給我一本?」採訪過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寫作」這句話,他重複說了兩遍。

01

「開創了一個先河」

羅伯特·索耶對劉慈欣的讚美溢於言表。採訪現場諸如「中國科幻在北美反響如何」這類問題,羅伯特·索耶的回答最終都回到了劉慈欣和他的作品《三體》身上。

羅伯特·索耶稱呼劉慈欣為「我的朋友」。他說,一開始北美的讀者並不喜歡翻譯作品,「包括加拿大和美國的讀者,他們不讀俄羅斯作家的作品,不讀法國作家的作品,不讀義大利作家的作品,也不讀德國、中國作家或者日本作家的作品」,這種拒絕的態度,直到遇見了《三體》,才出現顛覆性的改觀。

以至於從銷量上都能看出明顯對比。羅伯特·索耶談到,目前在北美科幻作品的銷量越來越少,「但有個例外,就是我旁邊這個男人(指劉慈欣),他的作品在美國越賣越好。

《三體》在歐美的讀者更是「有頭有臉」。前段時間到成都參加活動的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麥可·萊維特說,潛心做科研的40多年沒有時間讀小說,去年在朋友的推薦下讀了《三體》。

《三體》 圖片來源:豆瓣

最「出名」的讀者算歐巴馬。「『我的朋友』在北美讀者中出名,正是在歐巴馬執政時期」,羅伯特·索耶提到,這本書此前也擺上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案頭。

羅伯特·索耶評價劉慈欣「開創了一個先河」,「他的作品被歐美最大的出版商介紹給讀者,此後有更多的中國科幻作品被歐美讀者熟知。」在羅伯特·索耶看來,也是因為劉慈欣的《三體》以及隨後「出海」的中國科幻作品,中國科幻被全球科幻屆看見、聽見,讓歐美讀者了解到更多的科幻題材,以及新的視角、新的世界觀和新的技術觀。

02

「我一直在努力寫作」

無論是被羅伯特·索耶盛讚的中國科幻國際影響力發端,還是國內科幻產業競相追逐的IP源頭,眼下出現了一種始於《三體》,也暫時止步於《三體》的局勢。

市場渴望中國科幻屆出現「下一個劉慈欣」久已,而劉慈欣也被催更「下一部《三體》」久已。現實一直擺在幻迷面前,自2010年11月《三體3:死神永生》出版後,劉慈欣鮮有新作問世。

採訪現場,劉慈欣回應:「作為一個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寫作。」「(新作)至少是有一定可讀性的,也有一點兒意思的作品。如果出一個平庸之作的話,那還不如不要出算了。」劉慈欣解釋了為何遲遲沒有推新的原因,「我還是儘量想讓作品能達到自己覺得及格的水平。所以我總是努力地去寫,等有一天我覺得我的作品真的能讓我自己興奮起來,才有可能把它拿出去發表。」然而,他隨即又補充了一句:「當然這一天能不能到來,還不知道。」

這時,他將寫作威脅指向了人工智慧。「大家也看到了,有一種力量正在慢慢取代我們這些作家、編劇,那就是人工智慧寫作。我不知道它留給我們,至少給我,留下了多長的時間。」

很顯然,人工智慧只是沒有「推新」的挑戰之一。採訪過程中,他提到了近幾年努力寫作的一些狀態:「上一部作品出版後,我一直在努力寫作,但那些作品剛開始寫的時候感覺很震撼,寫到一半,時代就追上來了,自己都覺得很無聊了,就又重新開始去寫,時間也就這麼浪費過去了。」

所謂的「時代追上來了」,說的是科技的爆發。科學的「神奇感」是科幻小說的基石,但近些年來科技的爆發、與生活的融入,讓它逐漸失去了這種「神奇感」。「至少對傳統類型的科幻小說打擊很大」,劉慈欣提到,「科幻文學發展到現在,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變革才能恢復它的活力。但至於這種變革是什麼樣的,只能等時代來回答,我真的不知道。」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開幕 圖片來源:組委會提供

03

「我不願意成為新聞中心」

寫作不亮,產業亮,劉慈欣的作品已經改編出叫座、叫好的影視作品,更多的文化產業衍生品也希望從中找到靈感。以一己之力將科幻產業發展往前推動的劉慈欣,卻對科幻文學市場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有一條給年輕科幻作家的建議是:「儘量不要專業地去寫科幻。現在的科幻市場,也能養活作家,但可能會讓你的生活吃力,反而澆滅你的創作熱情。」

事實擺在面前。一份產業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877.5億元,其中科幻閱讀僅占30.4億元,占比只有3.5%。

在劉慈欣看來,年輕科幻作家可以採取的「比較現實」的寫作狀態是:「作為一種愛好,業餘地去寫。等發展到一定程度,能維持自己生活時,再變成專業(寫作)。」

採訪現場,劉慈欣還透露了自己的一個「煩惱」。有記者問劉慈欣,有沒有比較關注的新科技?劉慈欣回答,最感興趣的領域是探索太空技術的發展,他期待「航天技術也會走向市場發展的這條道路」。

其實,劉慈欣在過去多個場合表達過希望進入太空的願望。但這次他卻說「情況可能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他無法以一個普通科幻迷、科幻作家的身份去領略太空了,「現在我要進入太空,肯定成為一個新聞事件,大家都在報道,我不願意成為新聞中心。」劉慈欣說,「我想等進入太空變成很平常的事,再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買一張票進入太空。」

劉慈欣此前與《流浪地球》海報合影 圖片來源:劉慈欣微博

劉慈欣估計要繼續「煩惱」下去了。因為世界科幻大會今日首次來到中國,中國科幻在全球的影響力方興未艾。單說這場他與羅伯特·索耶出席的採訪活動,「以前這麼多的媒體集中採訪科幻,那是不可想像的」。

談論科幻小說,肯定是時代所需

劉慈欣:我們時代肯定需要科幻小說,因為我們的時代本身就是在被科技快速改變的,科技滲透到我們的方方面面,科技和想像力這兩個結合起來,就能夠為我們描述出一種未來的圖景,以及能夠讓我們到達我們到達不了的那些遙遠的宇宙空間。

就像一位歷史學家說過的,人類之所以能創建文明、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能用想像力創造出我們現實中所沒有的世界,科幻小說正是這樣一種文學題材,所以我認為這個時代很需要科幻小說。

談論科幻文學,引發人類共鳴

劉慈欣:總的來說,科幻這個文學題材比較特殊。在科幻小說里,人類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我們都是一個整體,都生活在這個塵埃上。所以,科幻文學是最能夠引起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們共鳴的一種題材,因為它裡邊所描寫的夢想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描寫的危機也是我們要共同面對的危機,它確實是一個連接起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一座橋樑。

在科幻這個大背景上,來自世界不同國家、文化、信仰的人們,在面向未來、面向宇宙的視角上能夠充分地交流、融合,讓我們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思考。

談論黃金時代的到來,

來自中國發展本身

劉慈欣:雖然現在中國科幻很受關注,從很邊緣化的存在走到一個聚光燈之下,以前這麼多的媒體集中採訪科幻,那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整體的科幻創作還處於有待發展的階段,我們真正的科幻讀者數量,還有科幻作家的數量,其實還是比較小的,特別是我們也缺少那種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作品,這是科幻文學的現狀,它還是有待發展的。

那麼,真正推動科幻發展最深層次的因素是什麼呢?我認為,科幻未來發展的機遇並不取決於科幻本身,也不取決於科幻作家、出版人、出版方,中國科幻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中國發展的本身,當你看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展最快的時候,也就是中國科幻黃金時代到來的時候。

談論科幻大會,碰撞文學的未來

劉慈欣:中國科幻文學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取得快速發展,由一個邊緣存在,發展到現在有著大量的受眾,成為受到關注的文學題材,而且現在中國科幻走出中國的範圍,擁有了很多讀者,這也是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召開的一個很直接的原因。

我認為,這次世界科幻大會的意義和以往世界科幻大會的意義一樣,讓來自世界的人們,包括科幻讀者和作家能夠充分交流、融合碰撞。在世界科幻文學現在面臨著深刻變化的節點上,能夠對科幻文學未來的發展作出深刻的探討和規劃,也讓科幻文化能夠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封面圖: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與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 圖片來源:吳林靜 攝

文字 | 吳林靜

責編 | 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