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被曝入局增程,一下子「火出了圈」。
從2021年立項,到2024年才正式量產交付,米粉們苦苦等待的小米汽車吊足了市場的胃口。
雷軍稱造車將成為人生最後一次創業,並「壓上人生所有聲譽」,更為其定下了恢弘的商業目標:實現每年超1000萬輛的銷量,劍指全球前五。
但如今,在量產前夕,突然被曝布局增程式技術,質疑之聲蓋過了讚揚之音。增程,這一被視為「過渡技術」的新能源車賽道,是否是小米純電受挫的一種妥協?
行至終局,終歸還是餅畫的太大,咽不下去了嗎?
有媒體爆料,小米汽車確定開發增程式電動產品。
該媒體表示,小米汽車目前有多代平台在研發推進,一代平台將於明年上市,二代平台計劃於2025年推出。
雖然上述消息並未得到小米汽車官方證實,但小米招聘官網顯示,小米正在招聘增程系統設計開發工程師、燃油系統工程師、排氣系統工程師等人才。
入局增程,對於只差「臨門一腳」的小米造車來說,雖說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從企業發展至今,不論是造手機,還是投身智能家居領域,小米都非常擅長「順勢而為」。
在雷軍看來,小米無需成為最早的那一批創業先鋒,但務必需要在最恰當的時候,以最合適的姿態入局。
反映到造車上,也是如此。網際網路造車大潮轟轟烈烈至今,多少先烈前仆後繼,小米雖然一路磕碰,但蹣跚至今,儼然成為了「全村最後的希望」。
至於技術路線的選擇,增程對於善於「順勢」的小米來說,或許不失為一條相對保險的路徑。
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銷量為294.36萬輛,其中,純電動車銷量200.6萬輛,同比增長22.25%,而增程式汽車銷量達到了20.8萬輛,同比增長141.86%。
從銷量來看,雖然純電車仍是新能源銷量最高的細分市場,但增速明顯放緩了許多,而增程車與去年相比卻增長了一倍多。
蓬勃的市場需求為小米的入局提供了相對豐厚的生長空間,而相比於激烈的純電賽道,增程領域的競爭對手仍相對較少,且表現異常突出。
前有理想家族月銷破3萬,後有問界M7大定超5萬,增程車仿佛集體進入高光時刻。
「可油可電」打消用戶續航焦慮是一方面,這其間可以為小米省去巨大的營銷教育成本,消費者可接受的門檻低,更願意進行嘗試;另一方面,增程技術難度和增程器的成本都更低,有利於小米這樣的「新兵」控制研發和生產成本,迅速站穩腳跟。
與此同時,以增程車開端,早期無需建設龐大的充電網絡,小米相對可以輕資產入局。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消息人士透露,小米汽車計劃在2024年推出量產車後,三年累計銷量達到90萬輛。這意味著小米汽車的平均年銷量要達到30萬輛。
3年90萬輛,如果純靠純電車型,就算是成立更早的蔚來和小鵬都沒能做到,而依靠增程+純電的「雙管齊下」,或為小米野心十足的目標增加一絲可能性。
不過,一切決策都有兩面性。增程車型在短期內可能是一個亮眼的市場,但長遠來看,如果純電動車的續航和補能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增程車的市場空間勢必受到嚴重壓縮。
對於此時入局,小米還能否踩中節拍,吃到增程車的紅利,恐怕有待觀察。
但有一個信號是明顯的,小米著急了。
從選擇純電技術和增程技術並行的路線可以看到,小米開始為新能源布局留出後路,不排除小米在純電賽道上走得不順暢,重重阻礙使其不得不增加一塊底牌。
自2018年宣布造車開始,至今已有5年的時間,小米粉絲們挨過了漫長的等待期。
等待越久,無疑期待越高,這也意味著,小米造車必須「出道即巔峰」。
除了研發增程式電動產品之外,消息稱,小米首款車座艙晶片將採用高通最新旗艦晶片驍龍8295,還將支持藍牙5.2和蘋果CarPlay。
作為目前高通旗下最頂級的車規級晶片,驍龍8295採用5nm製程工藝,其性能相比上一代8155晶片直接提升了8倍,AI算力達到30TOPS,而該晶片目前已經實現了量產,不久前在極越01首發上車。
作為移動網際網路企業,智艙顯然是小米造車的重點發力領域,而在驍龍8295晶片的加持下,小米自然也要打「高端局」。
據了解,一顆驍龍8295晶片最多可以支持11塊螢幕的顯示,與此同時,GPU的整體性能提升2倍,3D渲染性能提升3倍,給用戶帶來更流暢的視覺體驗。
與此同時,驍龍8295晶片還支持集成電子外後視鏡、環視攝像頭、乘客監測等先進功能,這些都將為小米汽車在人機互聯上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靈活度。
另外,小米汽車還將會支持藍牙5.2技術。藍牙5.2相比之前的版本,具有更快的傳輸速度和更廣的信號覆蓋範圍,同時還可以支持更多的設備連接。
這意味著小米汽車的車載藍牙系統可以更加穩定、快速地連接手機和其他設備,為駕乘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智能化體驗。
順便說一嘴,小米汽車被曝也將支持蘋果CarPlay。
值得一提的是,在軟體系統領域,手機企業造車其實有著先天優勢,比如華為就在阿維塔上直接搭載了HarmonyOS 4.0,系統流暢不說,還可以打通與華為生態與汽車之間的互聯互通。
而作為以系統起家的小米,能夠兼容CarPlay,確實讓人意外。
要知道,即使是此前一直和蘋果CarPlay關係不錯的寶馬、通用,也在逐步通過自家車機系統取代蘋果CarPlay,因為,車企搭載CarPlay,除了複雜的認證流程外,還需要向蘋果支付高額的訂閱費用。
但小米在擁有自身原生軟體生態的同時,還支持投屏類功能,這兩種功能並行,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選擇,態度似乎更加開放。
在目前對於小米汽車的期待中,「物美價廉」顯然是用戶最強烈的心聲。
手機領域,小米的優勢在於其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這使得小米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較高質量的產品,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因此,大部分用戶希望小米能夠將這種優勢應用到新能源汽車市場,再創「性價比」奇蹟。
在降本上,小米的機遇在於優化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流程上,通過其全球供應鏈體系,尋找價格更有競爭的零部件供應商夥伴,在實現產能擴張的基礎上,降低生產成本。
其次,優化生產流程,通過高度自動化產線和精細化管理,提升生產效率,這些對於現階段踏入造車行列的小米來說,幾乎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此外,小米還可以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提高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效率。
例如,截至2022年底,小米全國門店數量已經超過一萬家,且多數門店設立在核心商圈,店面面積普遍在100到460平米之間,非常方便從現有的小米之家門店劃出一塊區域專門賣車,類似華為問界模式,這樣的線下門店體量是新勢力造車們望塵莫及的。
如果小米能夠整合上述資源以及發揮自身優勢,無疑將為市場帶來一次巨大的變革。
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曝光,小米汽車距離現身終點又近了一步。
躬身布局增程,或意味著小米汽車可能正在經歷著成長的陣痛。
然而,從踏上造車征程的那一刻開始,小米應該明白道阻且長。千鈞重擔,亦無回頭之路。
跨界造車,挑戰與機遇並存,小米是衝破重圍,還是陷入困境?
2024年,一切都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