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驢界愛馬仕」還是敗給了雅迪

2024-01-10     市界

原標題:「電驢界愛馬仕」還是敗給了雅迪

一個行業顛覆者,被拍在了沙灘上。

為了撕掉兩輪電動車行業「廉價、低端」的標籤,小牛電動曾憑藉出色的顏值,和一系列的產品創新,在行業里颳起一陣最炫的風,成為中高端「小電驢」廠商的代表,人稱「電驢界愛馬仕」。

從出生起,小牛電動自帶光環,股價最高峰時每股高達53.38美元,總市值為41億美元(約為293億元),與上市時的9美元相比,直接翻了近5倍,一時風光無兩。

不過,自2021年2月攀上最高點後,小牛電動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股價已連跌三年。截至2024年1月9日收盤,每股僅剩2.13美元,總市值只有1.64億美元。股價縮水96%背後,小牛電動的業績告別高速增長不斷墜落,營收連續多個季度下滑。

為了提振業績,小牛電動在去年雙十一和今年元旦,接連狠狠降價,優惠力度大幅超越同行,它究竟怎麼了?

連續4個季度凈利虧損

回想2018年赴美IPO時,小牛電動是何等意氣風發。

作為初入兩輪電動車行業的新生代,該公司成立僅4年就跑進了納斯達克,被資本市場認可的速度之快,足以羨煞很多前輩:比小牛電動早18年進入兩輪電動車市場的雅迪,等了20年才掛牌上市;另一家老牌「小電驢」廠家愛瑪,則苦苦等了22年。

上市後,小牛電動很受資本市場追捧,在2021年衝到了53.38美元的最高點,總市值為41億美元。這一年,小牛電動的業績也創了歷史新高,營收高達37.05億元,同比增長51.56%;凈利潤達2.26億元,同比增長33.9%,年銷量突破了百萬輛。

(小牛電動2018年10月上市後股價走勢,來源:同花順)

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2022年第四季度,小牛電動由盈轉虧,至今已經連續4個季度凈利潤處於虧損狀態。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小牛電動只賣出去57.23萬輛,同比下降17.45%。受此影響,營收同比減少14.99%至21.73億元;凈虧損1.42億元,同比下降1048.9%。其中,小牛電動第三季度更是創下了上市以來最大單季虧損:7942萬元。

一位來自河北經營小牛電動車已有兩年的加盟商柳方告訴「市界」,在加盟前,他在代理另一個品牌——台鈴,剛加盟小牛時,廠家要求店內只能賣小牛。他便把兩個品牌分成兩個鋪面來賣。

但到了第二年,柳方受不了了。「台鈴一年能賣上千輛,小牛一年能賣300輛就不錯了。」原本柳方還想指著這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國際牛」能幫他賺回租金,銷量不好後,他索性把台鈴和小牛店鋪之間的隔牆打通了,讓兩個品牌同店銷售。

柳方說,自己為了不被「餓死」,還將店鋪頭頂處的招牌直接改成了「台鈴電動車」,只在店鋪左側、一個不起眼位置掛上了小牛的標籤。

據「市界」了解,上市後,小牛電動為彌補線下門店的不足,曾以平均每天新開超過兩家門店的速度大幅擴張。2018年底-2021年底,小牛的線下門店從760家增長至3108家。最誇張的是2021年第四季度,小牛在3個月內拓展了422家門店。

但2023年第三季度,小牛電動線下店已縮水至2834家,和動輒幾萬個營銷網點的雅迪、愛瑪相比,相去甚遠。

本來是想給行業洗牌,沒想到卻被這個行業給洗了。看著小牛電動的落寞背影,總讓人聯想到當年信誓旦旦說出「蘋果第一,錘子第二」的羅永浩。那時候,老羅也是一個想顛覆手機行業的革新者,但後來行業媒體給他點評卻是:他的終極殺招連手機行業的癢點「都沒有撓到」。

但小牛電動很清楚兩輪電動車行業的痛點。用CEO李彥的話說,小牛電動的目標很清晰,就是改變出行市場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比如前些年,很多都市新聞曾報道過,有消費者的電動車加掛了3把鎖還是被偷;以及一到冬天,「小電驢」們總是掉電、跑不遠……圍繞安全、續航、智能化等問題,小牛電動試圖用良幣驅逐劣幣。

創業之初,小牛電動掀起鋰電革命,減輕鉛酸電池大重量給用戶的充電負擔;將車輛狀態、電池電量、車輛定位、解鎖、行駛軌跡等全面數字化;建立小牛電動粉絲交流社區——牛油社區,種種行動讓它的銷量在2021年以前沖得很猛。

但現在,用降價換銷量,連續4個季度虧損,小牛電動何至於此?

輸給了現實

對於業績的下滑,小牛電動CEO李彥在財報中解釋稱:「中國消費者保守的消費行為影響了對我們高端系列產品的需求。我們迅速將我們的產品重新定位為兩個不同的細分市場:高端市場和大眾市場……這一戰略轉變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實現銷量的增長。」

「市界」了解到,現在的消費者不愛買小牛電動車的最核心原因,就是顧慮性價比。

2023年第三季度,小牛單輛車在國內市場均價為3085元,而傳統電動車廠商產品均價在1500元-2000元。2023年,小牛還推出了許多售價不菲的新品,最高的電動摩托車要3萬。

柳方表示,不到3000元的價格只能買到小牛入門級的車,而且實際續航還不高,想要配置好的功能多的,得3000元以上。

2023年夏天,90後王珂打算換掉自己的二手「小電驢」,預算2000元,想買續航里程高、結實耐用的。看到小牛的最低價已經到了3000元,而且續航才50公里,他扭頭就走。隔壁雅迪店,同樣價格能買到80公里的續航。同等里程,買小牛需要5000元。

北京的劉懿沒有做太多功課。2023年11月,她趕著降價活動期間,花2700元購買了一款續航50公里的小牛G100。後來騎上後,才發現自己買虧了,不僅貴,一到冬天續航還降得快,並且每次給車充電10分鐘就斷電,「需要卸了電池,搬上樓捂熱乎再充電」。

說到底,小牛電動沒能像特斯拉一樣,持續拿出革命性的產品和技術。與此同時,雅迪、愛瑪這對「冤家」在掐架之後,開始注意到這個異軍突起的品牌,感受到了危機,開始全速追趕。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兩輪電動車行業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產品本身沒有多大的創新空間。再加上雅迪、愛瑪等紛紛降價搶市場,在性價比上壓了小牛一頭。

九德定位諮詢公司創始人徐永軍告訴「市界」,「小電驢」本質上是一個主打性價比的出行工具,盲目追求高端化不可取。

確實,中低端產品目前仍是小電驢市場的消費主流。艾瑞諮詢數據顯示,大部分兩輪電動車品牌銷量排名靠前的車型,是價位在1000元-3000元區間的「入門款」。

小牛電動售價貴,帶來的利潤也高,但經銷商們卻並不愛賣,因為量太小了。

廣西南寧一家小牛電動門店的店長告訴「市界」,店內銷售雅迪、小牛和本地品牌。雅迪體量大,利潤低,平均下來,雅迪每輛車有三四百元的利潤,小牛體量小,單價高,利潤是雅迪的兩倍,只不過銷量不及其一半。「一個月店內賣200多台車,小牛隻占20%左右。」

柳方覺得,和其他廠商相比,小牛更注重自己的利益,不太在乎底下加盟商的利潤。例如,同樣都是廠家搞優惠活動,賣一輛台鈴他能賺100多元,「因為廠家讓我們高價進低價賣,中間給補貼,虧的是廠家不是我們。」而小牛的活動,經銷商一輛車只能掙幾十塊錢。

此外,小牛電動車線下渠道不足,用戶可以線上下單,價格比線下還便宜。下完單的用戶,只要再額外掏200元-300元的運費,就能從店內提走新車。「這部分錢掙不了多少,刨去雜七雜八的費用,最後一輛小牛我們也只能掙十幾塊錢。」

久而久之,「柳方們」也就不願意主推小牛電動的產品了,這讓本來賣得就不如雅迪、愛瑪的小牛,業績更差了。

其實小牛挺有賺錢意識的,設置了VIP功能可以解鎖定位、剩餘電量、查看行駛軌跡等信息。「去年續費了一年(49元),最大的用處就是定位,看電量~這次又要到期了,續費3年吧。」有小牛車主表示。但也有不少車主認為這些功能作用不大,拒絕續費。

另外,小牛電動曾經試圖通過牛油社區拿下消費者的心智,可惜始終沒有破圈,難以成為銷售利器。

走到今天挺不易

小牛電動能走到今天,其實挺不容易的。

作為首家將網際網路思維帶入「小電驢」行業的品牌,小牛電動的背後離不開兩位靈魂人物——李一男和胡依林。

前者,按照投資人的說法是,沒有李一男就沒有小牛。而後者,在擔任小牛電動的研發副總裁期間,主導設計了小牛電動旗下的N、M、U等經典系列車型。

李一男,人稱科技圈鬼才。他頭頂諸多光環,15歲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27歲成為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坊間傳聞他是任正非的接班人,後又歷任中國移動旗下公司12580 CEO、金沙江創投合伙人等。

但創立小牛電動一年後,2015年6月3日,李一男就因涉嫌「華中控股」的內幕交易被警方帶走,留下剛出生不久的小牛,在風雨中長大。

據《財新》報道,李一男在羈押期間,曾多次申請取保候審。「我是小牛電動的創始人和核心靈魂人物,因為我的拘押導致公司人心不穩,投資人信心不足。」「每天內心都在滴血。」

在沒有李一男的日子裡,小牛電動沒有驚喜,也沒有大錯,只是低頭往前走。經歷過輪轂斷裂的風波,也拿到過3000萬美元的融資。終於,在2018年10月19日,小牛電動登陸納斯達克市場。

彼時,李一男出獄近一年,也趕到了敲鐘現場,但他選擇站在台下的人群里,為小牛慶賀。那次,也是李一男出獄後,第一次在小牛電動的公開場合露面。

出獄後的李一男,雖然不在小牛擔任高管職位,但2023年12月7日,小牛電動披露了一份關於持股5%以上股東的持股情況。文件顯示,李一男通過信託控制的實體公司Glory Achievement Fund Limited(光榮成就基金有限公司)具有小牛電動31.8%的股權,及24.1%的投票權,仍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

在業內人士看來,小牛今天的困局與李一男後來闖入新能源汽車賽道不無關係。

2020年底,李一男另起爐灶再創業,成立了江蘇牛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江蘇火星石科技有限公司)。他明確表示過,牛創新能源和小牛電動是兩個不同的公司。

那會兒小牛電動的生意還很好,2021年還高舉高打地出海。但2021年年末,李一男官宣進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發布了英文品牌「NIUTRON」,中文品牌名是「自游家」,並承諾首款產品自游家NV將於2022年上半年上市,同年9月啟動交付。

拋開自游家NV一直無法交付不談,當時小牛電動的很多中高層還是很信任李一男的,都跟隨他加入了造車行業。有媒體曾報道,更多的小牛員工被帶入到了李一男的造車大軍,而且李一男還特意交代,不允許在兩家公司同時任職。

業內人士告訴「市界」,在2020年-2022年兩輪電動車行業發展的關鍵期,李一男轉舵造新能源汽車,小牛電動管理層出現動盪,讓其他品牌有機可乘。小牛電動的業績也從那時起開始出現下滑。

再看小牛電動的另一位靈魂人物——胡依林,2022年10月,他不再擔任小牛的研發副總裁,留任董事。有接近胡依林的人士表示,他不再擔任執行董事、副總裁等行政職位了,保留了董事會獨立董事的職位。

2023年12月末,胡依林宣布成立新公司「TIMEZ時研家」,瞄準腕錶領域,開始二次創業。據悉,小牛電動也參與了背後的投資,未來胡依林將全職投入新的創業項目中。

兩位初創團隊的靈魂人物接連「走神兒」,受苦的還是小牛電動。現在,只有後來加入小牛電動的現任CEO李彥還在艱難守業,只是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文中柳方、王珂、劉懿為化名)

作者 | 楊 俏

編輯 | 田晏林

運營 | 劉 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b777773b6a79690a28d27dff80ddf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