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近代史上,譚嗣同可以說是大家公認的愛國者,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1898年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慈禧- 諭旨,捉拿維新派。
其他的維新派人士紛紛躲避追捕,意圖將來積蓄力量,再進行改革,但當時的譚嗣同置自己的安危所不顧,多方想辦法營救光緒帝,但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
9月28日,譚嗣同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五人一起被斬殺於北京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雖然說這次變法失敗了,但是這是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來的第一次嘗試,也是中國人的一次思想的覺醒,對中國的中國歷史有很大的意義。譚嗣同行刑前,妻子哭喊:想為你生個孩子!他的回答盡顯悲涼。
但是卻遭到對方的拒絕,譚嗣同表示自己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改變舊制,計劃失敗後就意味著舊制還會持續,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還要成為舊制的奴隸。
這樣一個有氣節的中國人,卻有我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在1894年的時候竟然提出了"將新疆賣與俄國,將西藏賣與英國"的要求。
中國的歷史上,永遠都以失去領土為恥,幾千年來的中國人,一直為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不離開中國而努力著,但為什麼當時主張變法圖強的譚嗣同選擇提出這條建議?這一切還得從譚嗣同那個少年說起。
譚嗣同雖然屬於維新派的人士,但是他卻是一個真正的官二代,父親譚繼洵,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譚繼洵赴京參加會試,得中貢士;次年四月補殿試,考中三甲八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
1863年夫人從家鄉進京,一家人在北京團聚,1865年譚嗣同在北京出生,當時父親在北京戶部任職,可以說他算是一個官二代。
1870年,譚嗣同5歲,二姐與母親、大哥先後染上「白喉病」去世,譚嗣同也感染了此病,昏迷三天三夜,父親本人為譚嗣同也將性命不保,沒想到譚嗣同卻奇蹟般的生還,父親譚繼洵因此給他改名「復生」,以此紀念這次死而復生。
1875年(光緒元年),譚嗣同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歐陽先生對當時之中國頗有見解,可以說對年輕時期的譚嗣同影響很大,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
他勤奮好學,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
譚嗣同頗有英雄氣概,曾和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譚嗣同讀書比較廣博,所以他深受很多思想的影響,他不但閱讀中國的各種書籍,還吸取了當時西方的思想,這為他後來參與變法埋下了伏筆。
康有為和譚嗣同
當時的洋務運動在中國興起,一部分中國人想以此發展中國,所以很多西方的思想進入中國,1888年(光緒十四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戰敗,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本想借洋務運動改變中國,沒想到一場海戰,把李鴻章的海軍打回原形,中國也為此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魚》。
30歲的譚嗣同在家鄉滿懷憂憤,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台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
同年,康有為等人在北京聯合1000多名,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2月,譚嗣同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和等人。當時因為譚嗣同一直沒有考中功名,父親不忍看到兒子如此境況,就決定花錢為譚嗣同捐了一個候補知府的官銜,分發江蘇,等待委任。
在他赴任的過程中,他遊歷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譚嗣同說:「非有大本錢,官場萬難駐足」,「固知官場黑暗,而不意金陵為尤甚。」官場的虛偽逢迎,深深刺激了他。
後來他到了上海,在上海他見到了很多西方的技術,不禁覺得今日之中國,和西方列強之間的差距,覺得中國也到了非變法不可的地步。
後由湖南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幫辦新政。辦《湘報》,宣傳變法,抨擊舊政,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
後來在他主張變法期間,他卻提出了要把新疆賣於俄國,把西藏賣於英國的想法,甚至還不止這兩個地方,他說表述的原話為:「以二境方數萬里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統計所賣之地之值,當近十萬萬。」
譚嗣同當時給出來的理由則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這個兩個地方太偏遠,清政府沒有能力堅守兩地,對於這些完全不受控制的地方,清政府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就是譚嗣同口中的累贅。
而且不限於這兩個地方,甚至滿洲和蒙古邊緣地區都可以賣。
第二、尋求列強的庇護,如果把兩地賣給英國俄國,清政府可以尋求兩國的保護。
第三、當然是為了錢,賣得的銀子可以作為變法的經費。
當時的新疆是左宗棠經時一年的奮戰戰爭從沙俄手中奪回來的;英國當時對西藏的控制權更大。可以說名義上這兩個地區屬於中國,但清政府的勢力卻非常弱,譚嗣同就乾脆賣掉這些清朝統治薄弱的地區。
其實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前,朝堂之上還進行過一場"海防"與"塞防"之爭。
洋務派的李鴻建議以"海防"為主,並且著重全力發展海防 ,以此來對抗來自日本的威脅;
湖南巡撫王文韶則主張塞防,英俄等國陸軍力量不得不防。覺得日本再有強大的海軍,也沒有辦法和英國和俄國的陸軍相提並論。
左宗棠的建議"海陸並重"來進行防範,但是也能從中看到維新派(李鴻章)與守舊派(王文韶)鬥爭的縮影。
譚嗣同(左二)與時務學堂教習合影
譚嗣同的想法太過天真,作為中華之土地,並不是一件商品或者待宰的羔羊,想法太過天真幼稚。
首先,中華之領土,是我中國國之根本,出賣土地就等於出賣整個中國的主權,無疑是賣血度日,這樣的話,根本不像譚嗣同想像的那樣,可以得到英國和俄國超過10年的保護,反而會助長列強瓜分中國的速度。
把自己的安慰寄托在外國的保護之上,聽起來可見之天真可笑,不像是一代維新領袖之所為。
如果按照他的想法,把西藏、新疆、滿洲、蒙古等地賣掉,可以說列強會從西、南、北等方向直接進入中國,直接把中國陷入亡國之境地。
1898年9月14日,光緒皇帝同慈禧太后發生爭執,帝、後終於攤牌。譚嗣同夜訪法華寺,要求袁世凱起兵,包圍頤和園。
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結果被袁世凱告密,戊戌變法徹底失敗。
然而戊戌變法註定會失敗的,從譚嗣同等人的主張中,很多時候,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力量保護,寄託於其他人按照維新派的思想行事,根本不是一個把中國帶上光明之路。
反觀後來的孫中山,唯有革命才能真正的舊中國,譚嗣同是不是賣國者,這些事情後人會有評判,但他也代表了一部分當時的中國人,想改變中國,改變現狀的迫切需求,但手段和思想卻頗為稚嫩,也註定會走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