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到了中年,跟誰都別較勁

2023-10-07     洞見

原標題:女人到了中年,跟誰都別較勁

女人到了中年,跟誰都別較勁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華老去,而是自我迷失。

作者:洞見MK

作家馮唐說:「女人之所以過得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在跟全世界較勁,整天與內耗和緊繃相伴。」

這句話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無數中年女性的困境。

穿衣打扮要在乎他人眼光,生活條件要跟朋友閨蜜比較,同時還要緊盯著孩子的學業和丈夫的事業……

於是整天跟自我糾纏,在生活的夾縫中,一步步把自己逼到深淵。

或許,女人到中年,更應該洒脫一點。

當你放過自己,跟誰都不較勁,日子就能過得輕鬆很多。

1

不跟伴侶較勁

心理學家劉禾粟在對100個家庭進行深入研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不幸的家庭往往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在小事上較勁。

一個家在較勁的過程中,小毛病也會變成大問題,最終攪得日子不得安寧。

劉震雲在《一地雞毛》,就寫過這樣一對夫妻。

小林夫婦工作穩定,生活體面,但他們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陷入爭執。

某天早上,小林去買回了一塊豆腐,卻不小心放餿了。

妻子發現之後,又心疼又生氣,想到小林過去因為粗心大意犯下的種種毛病,她頓時火冒三丈,責怪丈夫「不存好心」。

小林聽了也很是憋屈,為了搶到便宜豆腐,自己早上排了一個多小時隊。

上班遲到了不說,剛到家又挨了老婆的罵。

小林越想越氣,忍不住提起了老婆之前打破暖水壺的事情。

兩人就這樣翻起了陳年舊帳,你一言我一語,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最後,鬧得場面極度狼狽。

小林吼得歇斯底里,沒了力氣;妻子則坐在床邊,淚流滿面。

美國作家安德烈·莫魯瓦說:「沒有衝突的婚姻,幾乎同沒有危機的國家一樣難以想像。」

行至中年,每個人都像陀螺一樣在柴米油鹽里打轉。

夫妻間有了摩擦和衝突,在所難免。

但你若處處較勁,抓著小事上綱上線,就會把曾經最親密的戀人,變成面目可憎的敵人。

有句話說得好:「婚姻是一門藝術課,它必須剛柔並濟,明暗協調。」

聰明的女人,不會緊盯著伴侶的缺點不放。

無關痛癢的小事「裝聾」,不傷大雅的細節「扮瞎」。

自己能辦到的事情,不苛求對方;解決不了的麻煩,商量著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伴侶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婚姻的小舟才能行得穩,走得遠。

2

不跟孩子較勁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養孩子最大的難處是什麼?」

網友@米粒的回答,獲得了高贊認同:

「忍住情緒,不跟孩子較勁。

因為在你眼裡,每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你的孩子做起來都困難至極。

起床、穿衣、吃飯、寫一道數學題……他都能拖拖拉拉,動不動就耗上你個把小時。」

相信每一個母親,都對此深有同感。

有了孩子之後,母子之間仿佛陷入了一場長期的拉鋸戰。

你拚命想拖著他往前走,他躺在地上偷懶耍賴;

你用盡千方百計怕他落後於人,他哭天抹淚覺得你是鐵石心腸。

結果往往是,你累得精疲力竭,孩子心裡也有了隔閡,甚至不願意再與你親近。

對此,教育專家李玫瑾曾勸誡年輕媽媽:

「養育孩子不要奢求太多,培養出一個正常的兒童就算成功了。」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大人,也不會有完美的小孩。

對待孩子,把心態放鬆一點,要求放低一些,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作家池莉在《和女兒一起長大》一書中,記錄了和女兒相處的點滴。

與身邊人瘋狂「雞娃」的模式不同,池莉為孩子私人定製了一套教育方式。

女兒內向敏感,就放她到戶外去玩耍,鍛鍊她的體力和膽量;

女兒不愛學習,就教她洗衣做飯、修理簡單的家具。

在書里,池莉寫道: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只是普通人。

我們是60分萬歲主義者:少一分流淚,多一分太累,我們只要平常快樂與輕鬆的日子。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只是普通人。

我們是60分萬歲主義者:少一分流淚,多一分太累,我們只要平常快樂與輕鬆的日子。

正是這樣寬鬆的心態,池莉培養了女兒獨立堅強的性格。

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掌握了很多生活技能,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手足無措,離開父母也能好好生活。

如今池莉的女兒已從倫敦大學畢業,成了一名優秀的青年譯者。

《人民日報》曾說過:「幸福的人生不是千篇一律,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軌跡。

與其總是抓著孩子的短板死磕,不如允許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而活。

支持他的愛好,發掘他的閃光點,讓他在愛和包容中獲得無盡的勇氣。

該呵護的時候精心呵護,該放手的時候就勇敢放手。

當孩子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自會長出一雙翅膀,飛向壯麗遠闊的未來。

3

不和自己較勁

《人性的弱點》中寫道:「生活的累,一小半源於生存,一大半源於攀比。」

女人到了中年,很容易被焦慮裹挾。

一面要盯著別人的生活,暗自較量;

一面還要跟從前的自己比較。

但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殘忍的現實終究會告訴我們,什麼叫「心有餘而力不足」。

前幾年,日本「家政之王」近藤麻理惠曾憑藉《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書火遍全球。

無數家庭主婦都追隨著她的腳步,開啟了家務內卷的狂潮。

然而,38歲時,近藤麻理惠卻在自己事業的巔峰按下了暫停鍵。

她在採訪中說,自從生下第三個孩子後,她忙得焦頭爛額,完全無法像從前一樣應對家務。

於是,她決定放棄苛刻的生活方式,把日子過得隨性一些。

工作強度太大,她就辭去了一些邀約,只參加幾個重要的活動;

孩子們把家裡搞得天翻地覆,她也學會了偷懶,有餘力時才去收拾。

衣服太多,就將其堆在一個大箱子裡;杯子有了裂縫,也照常使用。

當生活習慣越來越「粗糙」,她的心情反而比以前好多了。

回顧自己的改變,近藤麻理惠說:

「沒有一塵不染的房間,也沒有無所不能的女人。其實,比房間更需要整理的,是我們的內心。」

是啊,中年女人的生活就是「按下葫蘆起來瓢」,這個麻煩還沒解決,新的麻煩就來了。

一個人的能力卻是有限的。

你又沒有三頭六臂,怎能面面俱到,處理好生活的千頭萬緒?

作為女人,最應該改變的不是周遭環境,而是自己那一顆緊繃的心。

畫家何多苓曾在《十三邀》中提出一個觀點,他說:

任何事情,都要鬆弛一點比較好。就像是鋼琴家的手,平時保持鬆弛的狀態,彈鋼琴的時候,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任何事情,都要鬆弛一點比較好。就像是鋼琴家的手,平時保持鬆弛的狀態,彈鋼琴的時候,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人這一生,就是和自己不斷和解的過程。

家庭也好,事業也罷,無論成敗高低,只要我們盡力就好。

當你把心放寬一些,就能沖淡生活的苦澀,於平常之中獲得一些屬於自己的美好與愜意。

法國女星蘇菲瑪索說: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華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

中年,是女人一生的分水嶺。

有人飽經風霜,在一地雞毛的日常中變得市儈庸俗;

有人春風滿面,在年歲的打磨中變得愈發淡定和從容。

說到底,生活過得怎麼樣,最終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鬆弛下來,安放自己的身心,過上簡單洒脫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a082f5428847c6b9b8df56086c36e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