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之前,樓市會出現「搶房潮」還是「打折潮」?內行人已經擺明

2019-09-30   藍白觀樓市

今年的樓市不一般,走勢跌宕起伏,調控層出不窮,土地市場轉眼變色,開發商也從剛開始的春風得意,到現在輪番「登台叫苦」。

從年初到5月份,部分城市出現了所謂的「搶房潮」。

在蘇州,全款買房都得托關係,在南京,首付八成都攔不住排隊的購房者,在無錫和寧波,一波又一波的漲價潮讓人焦慮不安,在重慶、鄭州、瀋陽,房企們拿地就跟不要錢似的,在成都和西安,即便是嚴格的限購政策,似乎也很難抵擋市場水漲船高。

從7月份至今,短短90天的時間內,市場情緒直接反轉,又出現了樓盤「打折潮」。

新房市場,從八月中旬的廣州開始,番禺某盤從每平米最高4.6萬元降到3.6萬元,降幅超過20%。有前20強房企相關負責人透露,在一些環滬、環京區域和部分三、四線城市,其公司的大部分項目如果購房者能夠一次性付款,可以給予總價3-5個點的優惠。

與此同時,恆大率先開啟「搶收行動」,連十月份的促銷折扣都先一步推出,融創公開表示不再拿地,禹洲、世茂等實力房企也紛紛表態,對後市持觀望態度。

10月份已經走來,離年底還有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年底之前,樓市會出現「搶房潮」還是「打折潮」?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未來三個月調控的「態度」。

樓市運行這麼多年,每次波動,基本都與政策走向有關,這一點無需多言,調控的放鬆與收緊,直接關乎到房地產市場的情緒。

以今年為例,2019年1-8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高達367次,創出歷史記錄。相比2018年1-8月份的315次,這個數字上漲了17%。累計次數刷新了房地產調控記錄。僅僅8月份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就多達60次。1月到7月的調控次數分別為68次、21次、15次,60次、41次、46次和56次。

很明顯,2月份和3月份,因為長假和調控力度減弱的原因,「小陽春」應運而生,熱點城市房價上漲加速,隨後每個月調控次數都在40次以上,頻率很高。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調控的重要時間節點。

在5月底的時候,人民日報與經濟日報兩大媒體同時發聲,地產政策嚴調控再次確認。

在7月份,《經濟日報》的報道說:展望下半年樓市,大致能夠用「穩」「嚴」「緊」三個字進行概括。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將得到進一步落實。既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又避免大起大落。

7月底,《每日經濟新聞》指出:熱點城市不再公布房價,房地產融資全面收緊,樓市調控已超出預期。

8月份,《經濟參考報》報道稱:下半年政策仍將以穩為主,但房地產市場面臨進一步規模調整,同時應當警惕部分三四線出現新的庫存風險。

很明顯,年底之前的樓市,調控的「態度」不會放鬆,只會偏緊,不可能再出現所謂的「搶房潮」,相反,不少城市因為庫存、人口等原因,「打折潮」倒是容易出現。

第二,年關大限之前,房企的回款壓力。

回款,是房企的「生命線」,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尤其是在房地產資金面收緊的情況下,從銀行貸款到信託,從公司債到ABS工具,房企從其他地方借不到錢,就必須要靠回款來支撐運轉。

期房和預售制,帶來的是房產加槓桿,購房者低首付買房,取得銀行按揭款之後,房企獲得回款,拿出一部分來加快施工,再拿出一部分錢去繼續拍地。

這樣一來,購房者只用了一小部分的錢,就能撬動巨大的房產市值,開發商只需要一部分資金,就能開工銷售,甚至繼續擴張。

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稍有不慎,開發商的資金鍊就可能斷掉。

更關鍵的是,年底之前的三個月,將是房企回款壓力最大的時刻。

比如交房的壓力,長江證券研究所宏觀分析師趙偉此前發文指出,2019年4季度將是住宅竣工高峰期,可關注11、12月竣工數據變化。

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竣工與期房銷售的缺口較大;其中,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市),今年面臨較大交付壓力。此外,中部地區的湖北、安徽和江西,西部地區的重慶、廣西和貴州,也存在一定交付壓力。

什麼意思呢?房企蓋房,一般都是兩三年一個周期,2016年賣出去的那些房子,今年四季度是最後的時間點,如今已經是九月份,交房的壓力與日俱增,房企唯有加快施工進度才行。

加上財報和業績的壓力,假如利潤出現負增長,股東們也不願意,所以,10-12月份,開發商的回款壓力,將是今年最大的時間點,降價打折促銷,是增加回款的唯一途徑。

第三,一二線與三四線城市的分化程度。

今年的樓市還有一個特徵,一二線樓市的熱度又一次高漲,無論是在4月份被住建部預警的幾個城市,還是近兩個月70城房價指數中領漲的城市,依然是沿海新一線,和中西部二線省會為主。

與此同時,因為棚改總量降至不足300萬套,今年三四線樓市的表現比較弱,除了洛陽、紹興、徐州、臨沂等極個別的三四線城市以外,大部分三線以下樓市,都走的異常曲折,缺失了主要的購買力。

因此,未來幾個月,決定樓市熱度的關鍵,並不是三四線,而是一二線,如果一二線熱點城市恢復熱度,部分城市如蘇州、杭州、南京又可能會出現「搶房」潮。

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極小,從一份報告中就可以看出。

9月26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住房市場發展月度分析報告》,報告顯示,8月份,核心城市房價停止上漲,二手房成交量較快下滑,而一線城市房價以下跌為主,北京、上海跌幅略有擴大。

社科院報告認為,一二線城市房價穩中趨降,金九銀十也難有起色;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差別則較大,短期難以出現一致走勢。

也就是說,不管是熱度極高的一二線,還是水平參差不齊的三四線,年底之前,都不會太好。

我們不妨再來參考專家的觀點。

工行投行部分析師邱凡近日發布研報指出,以「周期論」為基調的周期特性逐漸褪去,房地產行業正逐步進入新常態,在「房住不炒」的整體思路下,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引導下,在「因城施策」的調控藝術下,在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持續輸出下,我們應該打破固有的認知方式,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房地產行業的變與不變。

比如,改變人們對房價「只漲不跌」的信仰,增加除了房地產之外的優質財產保值渠道,房貸利率參考LPR浮動之後,會更加向剛需族傾斜。

比如,有的開發商繼續深耕三四線城市,探索多元化發展道路;有人提出收斂聚焦,鞏固提升基本盤;有人全員出動促銷搶回款,併購頻頻「買買買」;有人依託產業新城,異地複製取成效,行業集中度提升,破產重整的也少不了,再也沒有以前一起「賺大錢」的時光了。

無論如何,內行人已經輕易擺明:「擊鼓傳花」的模式難以為繼,房子是用來居住的生活必需品,一套足夠,靠買房實現人生階層晉升的想法,可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