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人寫字畫畫為何這麼牛?

2019-07-19   無錫直通車

無錫綿延1700年的繪畫史 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無錫人寫字畫畫為何這麼牛?

著名畫家尹石曾說,談中國美術史,就離不開江蘇美術史,談江蘇美術史,就離不開無錫美術史。離開了無錫這塊風水寶地,就不要談什麼江蘇美術、中國美術了。尹石的話並不誇張。因為在古代,江蘇占據中國美術的霸主地位,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占據了半壁江山,而無錫又占據了江蘇美術的半壁江山。

毫無疑問,在悠遠、厚重而多元的江南文化中,傳承至今的書畫文化是燦爛而有活力的一章。12月4日,首屆江南文脈論壇九大平行分論壇之「江南文脈——中國畫·書法藝術之古韻蘇風」將在無錫迎來一場關於書畫文脈的智慧碰撞。那麼作為公認的「書畫之鄉」,無錫人不管是寫字,還是畫畫為什麼會這麼厲害?業內人士如此解讀。

一方水土養一方書畫家

自古以來,以無錫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誕生了數不清的文化名流、畫壇巨擘,東晉顧愷之、元代倪雲林、明代王紱以及20世紀諸多大家。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家、中央美院教授、博導邵大箴認為,這些大家的藝術成長經歷與江南地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富饒的物產、繁榮的市場交易以及地域的文化基因關係密切。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錫書畫文化也是由地域生態、人文環境所孕育的。無錫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地處南北交匯處,與外界有著廣泛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邵大箴是鎮江人,同樣出生於江南的他,對這一地區藝術家在理論和創作上表現出的一個鮮明特徵感同身受,這就是「藝術個性鮮明,不隨波逐流」。

藝術創作中個性非常重要,成為大家更要有異於常人的稟賦和更加鮮明的性格。然而在邵大箴看來,支撐其個性的是豐厚的文化修養。江南文化圈裡產生的大書畫家,無一不是有全面文化修養,且執著於藝術理想。顧愷之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三篇畫論。倪瓚從小飽讀詩書,書法、繪畫、詩詞成果豐碩,著有《清閟閣集》。王紱的《書畫傳習錄》以讀經書來助畫學。徐悲鴻不僅畫藝精湛,還留下了《中國畫改良論》《美術之起源及其真諦》《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等重要藝論。吳冠中特立獨行的個性是現代中國美術的閃光點,他不僅是自立門戶的藝術大家、美術教育家,也是有個性的散文家。

邵大箴總結無錫地區的藝術家有著明確的藝術主張、創作兼收並蓄、留洋而不崇洋。無錫人兼有北方人的剛毅和南方人的靈巧,文化觀念比較開放,藝術上不保守。從古至今,從無錫走出去的藝術家很多。他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敏感於外來文化,融匯中西,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推進中國書畫語言的革新。「儒雅品格是在這個地區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們創作的又一特點。」邵大箴分析,程及在美國生活數十年,仍然保持著中國藝術家溫文爾雅的氣質。即使像吳冠中這樣帶有前衛觀念的藝術家,即便他不斷突破傳統和固有視覺經驗,他的作品中仍然充盈著一種修養,一種儒雅、一種美感。

無錫書畫傳承脈絡清晰

儘管長期以來無錫書畫大家輩出,高峰林立,無錫作為「書畫之鄉」為世人所公認,但由於缺乏系統的研究與歸納推介,造成了無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與其輝煌的藝術傳統和實踐不相吻合的局面,有其「實」而無其「名」。而作為文化發展脈絡的文脈是最深刻的城市肌理,需要梳理、滋潤、壯大和凸顯。鑒於此,2011年,無錫全面啟動創立「太湖畫派」,以「畫派」的概念梳理一千多年來的無錫書畫文脈。曾參與「太湖畫派」北京學術研討會的現中央美院副教授于洋提出,以往的地域流派往往是斷代性的,比如吳門畫派、婁東畫派,而「太湖畫派」所展現的是縱向貫穿、一脈相承、源源不斷的結構。

這一脈絡十分清晰: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和「點睛」說;倪雲林「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逸氣說」;「明代墨竹國手」王紱集前人大成而自成一格,影響深遠。此後,鄒一桂、秦炳文、秦祖永都是十分傑出的畫家。到近現代,無錫地區先後湧現了吳觀岱、胡汀鷺、徐悲鴻、錢瘦鐵、楊令茀、賀天健、周懷民、錢松喦、吳冠中、顧坤伯、陳舊村、諸健秋、秦古柳、楊建侯、黃養輝、董欣賓等眾多書畫大家。他們注重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繼承又創新,使無錫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書畫重鎮。1924年,具有現代教育意義的無錫美術專門學校在無錫誕生,培養了大量美術人才。

不管是無錫市美協主席梁元,還是無錫市書協主席王建源,他們都很清楚,推出「太湖畫派」目的是為了藝術血脈的傳承。無錫市美協現有成員約六百人,無錫市書協現有成員八百多人,本土書畫創作很是活躍。從1984年恢復舉辦第六屆全國美展開始,每屆都有無錫美術家作品入選與獲獎。近年來,在省級、國家級展覽上,無錫書法家入展人數在省內名列前茅。楚默更是兩次摘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東晉至今,1700年來,無錫書畫文脈以傳神寫照的理念、清麗蒼茫的風格、筆墨精到的技巧、意境豐贍的藝術效果以及包孕吳越的開放姿態,形成了獨特的書畫個性,在中國書畫史上烙下了鮮明的「無錫印」。

無錫人書畫鑑藏也很強

著名美術史學家、美術評論家、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注意到,收藏鑑賞與創作研究的結合,是無錫書畫文脈中的一個亮點。元代倪雲林不但是書畫大家,而且收藏法書名畫,自覺以書畫收藏傳承文脈並推動創作。明代無錫書畫鑑藏家華珵、華夏、華雲和安國,是沈周、文徵明的朋友,他們以自己的收藏促進了江南畫壇的繼承和創新。清末民初裴景福家的收藏,也為無錫畫家汲取前賢藝術提供了便利。近代董欣賓、錢紹武的老師,山水畫家秦古柳,也收藏研究書畫碑帖。久居北京的著名畫家周懷民,善畫蘆塘、葡萄,以「周蘆塘」「周葡萄」著稱,他同樣富於書畫收藏,後捐給了家鄉無錫。

中國美術學院在讀博士,無錫博物院副研究員、書畫保管王照宇致力於明代安國家族書畫收藏研究,現有了最新研究成果。安國,字民泰,號桂坡,明代中葉無錫地區最著名的書籍出版家,古物、古籍與書畫收藏家,明代嘉靖年間全國有名的富豪之一。王照宇表示,安家的書畫收藏主要集中在安國生活時期,即15世紀後期這段時間。其家族收藏主要從安國本人開始,而後又延續到其曾孫安紹芳一代,但規模已大大縮小。安國家族的藏品主要以古代繪畫為主,書法不多,偶爾有一些古籍。此外,安國家族的藏品上都沒有題識,只有鑑藏印章,而且他們的鈐印都體現出十分注意保護藏品的特點。

據王照宇研究發現,繪畫史上赫赫有名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後(台北本)拖尾沈周跋文後的隔水處,有兩方安紹芳(字懋卿)的印章:「安紹芳印」白文方印和「懋卿父」白文方印,且後者與安紹芳《仿倪瓚〈疏林遠岫圖〉》(無錫博物院藏)上的「懋卿父」白文方印相同,說明確屬安氏印信無疑。「這是多數研究者不曾提到的。」王照宇表示,在中國書畫收藏史上,就古書畫收藏的數量與質量而言,安國家族確實不能與同時期、被戲稱為「蓋章狂魔」的嘉興項元汴相比,但《富春山居圖》曾被安紹芳短暫擁有過,僅此一件就足以使無錫安家的收藏品味傲視群倫。

來源:江南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