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琳 通訊員 吳雲琴
「浙江省數字教材服務平台順利上線,無須註冊,正版數字教科書免費下載。」2月9日18點30分,一條消息在浙江的微信朋友圈和中小學師生、家長群中悄然熱傳。
平台上線短短3個小時,瀏覽量就超3000萬,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36500,網站運行平穩順暢。看到這一切,從2月6日晚開始,浙版傳媒教材中心、博庫數字出版傳媒集團、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那些奮戰在平台建設一線的出版人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場圍繞中小學數字教科書「課前到書」的攻堅戰旗開得勝。
迅速行動取得原創社電子教材授權
2月6日,浙江省教育廳決定全省中小學及幼兒園2月底前不開學,從2月10日開始開展線上教育教學。接到通知的第一時間,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黨委決定緊急建設浙江省數字教材服務平台,全力保障疫情期間全省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3個小時後,浙江省數字教材出版供應管理組成立,由省教育廳教材管理處和浙版傳媒教材中心主要負責人負責,浙版傳媒教材中心、博庫集團和其旗下的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博庫網絡有限公司的數字教材出版內容策劃人、網際網路技術團隊相關人員迅速到位,分工布置落實相關任務。
浙江省的教材版本多,建立統一的服務平台,可以極大方便師生下載使用,同時保障教材的正規性。「要在3天時間內取得近20家教材原創社電子教材的授權是一大挑戰。」浙版傳媒教材中心負責人說。教材中心緊急協調博庫集團、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各教材原創社等協同作戰。
教材中心一個個電話「飛」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請求儘快提供電子教材。各家出版社積極響應,根據浙版傳媒教材中心的要求給每一本教材製作封面並進行格式轉換。
在接到浙版傳媒教材中心的緊急求助電話後,中國出版集團中版教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楊伯勛數次來電詢問電子版教材具體要求、提供時間,並以最快速度作技術處理,於2月9日上午將電子教材發送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浙江區域主任曹鵬積極協調出版社相關部門,加班加點作技術處理,及時向教材中心提供電子教材。
經過不懈努力,截至2月9日18點,156冊教科書電子版權授權和數字化處理工作全部完成並上線加載。
完善功能平台設計從用戶需求出發
在浙版傳媒教材中心爭分奪秒取得電子教材授權的同時,2月7日早上8點,線上教材數字平台搭建工作也如火如荼地開始了。博庫集團主要領導牽頭,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迅速組織旗下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和博庫網絡有限公司,調集教材出版發行和網際網路技術團隊組成項目攻關組。
「項目攻關組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分成技術保障小組、內容整理小組、頁面上線小組,大家分頭進入一級工作狀態。」博庫集團數字出版部主任楊禮懷說。他負責項目組統籌協調工作,2月9日一天的電話數超過了40個。
技術保障小組在平台搭建的第一步域名選擇上,就做了3個方案,經過反覆溝通與測試,最終啟用的方案兼顧體現教材和出版的屬性,保證具有網際網路出版和網際網路發行資質。
「我們所有的設計都從用戶需求出發,如進入網站首先看到書本封面,按照年級、學科細分,一目了然,下載方便。」楊禮懷介紹說,完善平台的功能設計,是數字教材出版項目攻關組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到學段、學科、年級的架構,小到字體字號的選擇、PC端頁面效果,事事仔細研究,宏觀把握、細部審核。每本教材製作獨立連結,同時滿足在線瀏覽、下載和列印3個功能,這意味著同一套工作流程要做成百上千遍。
為了方便用戶,浙江省數字教材服務平台無須註冊,無須激活碼,無須關注公眾號,在疫情防控期間供廣大師生免費使用。所有電子教材統一採用PDF格式,內容與紙質教科書完全一致,整本用書可以一鍵下載。無論是PC端用戶還是移動端用戶,都可以清晰無誤地瀏覽頁面。
不眠不休全體組員24小時待命
2月9日上線當晚,平台的瀏覽量超3000萬,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36500,網關流量最高達到了5000M/秒。技術保障小組為了保證平台訪問順暢,連夜做了一些性能冗餘方案,時刻盯緊,扛住了流量高峰,上線第二天,伺服器總請求響應量達1億次。平台的訪問始終流暢安全。
項目攻關組的10位「碼農」布滿血絲的眼睛中流露出疲憊而傲嬌的眼神,他們已經連續編程、設計48個小時。平台上線時,有人已經重重地靠在椅背上沉沉睡去。巨大的流量超出了團隊的預計,儘管已經做了技術保障方案的預案,博庫技術總監賀國兵又通宵達旦做了預案的升級方案,確保用戶能安全訪問和正常使用。
平台在頂住前兩天的大流量後,隨著內容的更新也在不斷地增加類目和優化架構。
由於平台升級期間需要關閉伺服器,為了保證用戶的正常訪問,平台的更新都放在凌晨進行。負責前端程序開發的組員曾志雁因動過大手術,需要每日服藥,每個月定期複查。疫情突然,曾志雁主動請纓,為確保平台能按時上線,連續兩天沒有休息。談到高強度工作,她只是淡然地說:「這沒有什麼,能為疫情防控下的教育做點事情,我也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