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想像嗎?
在今年電影如此稀少的情況下,有一部大片竟能優秀至此。
來看看它的數據:
爛番茄新鮮度達到99%,MTC的均分飆到了90。
豆瓣評分開播達到9.9,目前穩定在9.6。
且好於99%的紀錄片和99%的歌舞片。
影片一播出,就受到無數人的痴狂和追捧!
用好來形容它不夠,唯有稱之為神,才是對它最好的詮釋!
《漢密爾頓》
Hamilton
01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其實不算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
與改編電影《悲慘世界》《貓》不同。
它是一場音樂劇現場演出的官錄原卡,只是通過電影的形式來播放。
說起音樂劇,想必你們可能會皺眉。
因為它往往節奏慢,形式單一,叫好不叫座……
很容易令人乏味。
這是很多音樂劇的通病,但也不能以偏概全。
《漢密爾頓》就是一部能打破很多對音樂劇有成見的人的最好作品。
它創始於一個演出行業低迷的時代。
當時它的出現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讓這個行業重見希望。
《漢密爾頓》首演是2015年,在紐約的著名劇院百老匯。
起初,不怎麼被劇院看好。
但一播出,便引起了現象級的關注。
據報道,2018年《漢密爾頓》的平均票價達到375美元,位置最好的區域能賣到849美元的高價。
僅僅一年時間,它就創造了17億美元的票房神話。
這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劇院又重燃生機。
而且不光票房火爆,口碑上也成功出圈。
在2016年的第70屆托尼獎上,它獨拿11項大獎。
緊接著又拿下了格萊美,在普利茲上有所斬獲。
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歐巴馬不僅親自去劇院看過兩次,還邀請整個劇組來白宮進行演出。
目前,這場世界級的音樂劇能以電影的形式能讓大家都看到。
也得益於迪士尼公司。
在今年2月份,迪士尼不惜以7500萬美元(摺合成人名幣6.6億)的天價來獲得這部音樂劇的電影獨家發行權。
這一價格也打破了影史上「購買單部已製作完成作品」的最昂貴記錄。
原本迪士尼打算將這部作品在明年電影院和大家見面。
但受疫情影響,《漢密爾頓》也提前以流媒體的形式播出。
這一舉動,令世界各地的粉絲都為之狂歡。
02
《漢密爾頓》講述的是美國國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跌宕起伏的一生。
漢密爾頓出生在加勒比群島,是一名身份卑微的私生子。
出身不好,這讓他格外的努力。
他參加了美國的獨立戰爭,並成為了戰鬥英雄。
隨後擔任了美國首任財政部長。
執政期間他功績卓越,制定的政策富有遠見性,為現在的美國金融體系奠定了基石。
為了紀念他,在如今貨幣十美元的紙鈔上就印著他的肖像。
可以說在經濟上做出的貢獻他居功至為,而在政治上他也絲毫不弱。
他參與了制定美國的1787年憲法,撰寫了聯邦黨人文集詮釋憲法精神。
同時他又創辦了美國首個政黨,聯邦黨。
這和未來的民主共和黨形成了互相競爭的關係,為美國實行「兩黨制」做了重要的基礎。
所以,這是一個對美國的發展有著極其影響力的人。
但權力大,地位高,往往容易樹大招風。
他的一些敵對政客早已覬覦他的位置多年,都虎視眈眈的等著他犯錯。
漢密爾頓平日裡也一直都很小心。
但英雄難過美人關。
他被捲入了一場設計好了的「桃色醜聞」。
一名美艷婦女先勾引了他,然後再聯合丈夫到法院來指控他「性侵」的罪行。
事情一出,鬧得全國沸沸揚揚。
敵對政客也利用這點,給他的罪行升級,大肆宣揚他利用權色交易。
這讓他的政治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波動,也讓他原本幸福的家庭面臨著妻離子散。
一下子他從受人敬仰到眾矢之的。
但即便遭人暗算,漢密爾頓也仍沒有放棄他奮鬥了一生的事業。
晚年的他繼續參政,繼續發聲。
直到在和當時美國的副總統伯爾的決鬥中,他不幸中彈死去。
傳奇就此落幕,享年僅49歲。
03
《漢密爾頓》把英雄的一生都濃縮到這短短的兩個小時內。
所以製造的衝突,引起的情緒的起伏,都遠遠多餘其他的音樂劇。
這也是它更吸引人的原因。
當然,《漢密爾頓》能如此受人喜歡,不光有一個好故事,也有一個好的講故事方式。
看這部音樂劇你能感受到它對平常的音樂劇有一個全方位的突破。
最顯眼之處來自於音樂風格。
這裡不得不提創作者林-曼努爾·米蘭達。
他大膽的融入了說唱,R&B、爵士等流行元素,來重新講述漢密爾頓的人生故事。
這讓老故事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新鮮感。
大大增強了人們的好奇感也收穫了更多的年輕粉絲。
其實把嘻哈放在百老匯的音樂劇上,《漢密爾頓》不是先例。
像《媽媽咪呀》《澤西男孩》這些等。
但是這些音樂劇太過超前,全程只有嘻哈流行,而且少有內涵。
而《漢密爾頓》的非凡意義在於:
它採用了以嘻哈為主的時尚曲風,但跟百老匯的重戲劇表現也做了縝密的內在承接。
嘻哈可以吸引觀眾,但用嘻哈的方式講述一個偉人的故事,絕非僅僅拼湊二三十首歌那麼簡單。
它裡面還涉及到敘事的節奏和表達。
所以,從側面也可以看出米蘭達非凡的實力。
他不僅豐富了音樂劇的表達,也拓寬了嘻哈的疆域。
04
在音樂風格上,《漢密爾頓》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而在選角方面,它也是任性了一回。
演員里充滿了黑人,拉丁裔,甚至亞裔等人員。
這在以前滿是白皮膚的劇組裡根本不敢相信。
會這麼做,當然也是米蘭達的有意為之。
漢密爾頓作為一個私生子,經過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從最初的被人瞧不起到後來的受萬人景仰。
他的故事就是無數個「美國夢」的故事。
即不以出身論功績,不以成敗論英雄。
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是什麼出身,大家都生而平等。
目前,在美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議活動中。
有人高舉這部作品中的台詞作為抗議標語,比如「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歷史正在盯著你)。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
《漢密爾頓》不僅僅是一部娛樂大眾的音樂劇,它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一個指南方向。
或許,在未來的一天。
黑人和白人們能放下爭執,坐在一起來觀看這部音樂劇。
到那時,這部作品才能實現它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