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全民沸騰,熱淚盈眶中看完,這一刻等了70年

2019-09-29     史塔克Sir

獵獵的戰旗,朗朗的號角,在隆隆的閱兵闊步聲中,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正在穩步前行,祖國,我來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都市節奏加快的當下,人們迫切需要從優秀電影作品中汲取一種自強不息的氣魄,來展現華夏兒女勇往直前的精氣神,《我和我的祖國》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中應運而生。

《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等7個歷史高光時刻,追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普通人和國家之間,同呼吸,共命運,鼎力創新的時代長卷,讓人在歷史跨度中感同身受,熱血沸騰!

思想性+故事性+藝術性

01,真實改編,原型可考

在社會化媒體發展的當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往往會被廣泛了解和普遍關注。

《我和我的祖國》中的好幾個故事都是取自歷史上發生的真實事件,有原型可考。

第一個原型

管虎導演的《前夜》中,黃渤飾演的林治遠原型就是1949年負責旗杆結構設計的技術負責人。

他們在開國大典前夜臨危受命,在收到「保障第二天開國大典升旗順利進行」的命令後,連夜測試。不料,旗杆上還出了故障,安裝的腳手架已經全部被拆除了。

林治遠和前來支援的兄弟們穿上鐵鞋,冒著生命危險將從22.5米旗杆上爬了上去,千鈞一髮之際,將故障處理妥當,這才保證了第二天五星紅旗的冉冉升空。

鏡頭中,黃渤對著底下的戰友敬了一個禮,面對舉國大事,必當鞠躬盡瘁!

第二個原型

薛曉路導演的故事《回歸》中,影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一部分,在歷史中更為震撼。

1997年7月1日,被占領150年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是所有人的共同回憶。

在關於回歸的談判中,中英雙方遇到了分歧,我國代表為了保證五星紅旗能夠準時準點的升起,和英方進行了長達16次的談判。

「零分零秒必須升上中國國旗,這是我們的底線。」

為了一秒不差的完成任務,護旗手朱濤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練習了5000多遍升旗,平均每天練習160多次升旗。

到了升旗的那一刻,還是發生了預料之外的事情,英國的國歌早奏完了12秒,而朱濤卻憑藉著自己多年的護旗經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圓滿的完成了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在《回歸》的呈現中,杜江飾演的升旗手,和歷史上的朱濤如出一轍。

電影在此處做了全方位的還原,包括演員的身高,服裝,動作,神態,甚至是頭部和身材的比例都一模一樣,幾乎是原版的呈現!

對比圖

出色的電影作品比新聞報告,文學記錄更具有感染力,不僅在於其還原歷史性的光輝一刻,還能夠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展現。

02,音與畫,聲與影

海德拉爾曾經說過:

「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是伴隨著真理和真理之外的發生。當真理自身投入作品,美便出現!」

對於電影聲音美學來說,只有當聲音進入到了情感世界的時候,電影聲音的美學才能夠呈現出來,讓觀眾有所感悟,引人入勝。

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出現的好幾處配樂都將音與畫,聲與影,再次做出了最完美的演繹。

主題曲《我和我的祖國》,王菲的天籟之音,點燃了電影的主旋律,很多朋友表示,聽到這樣一首歌,自豪感油然而生;

《相遇》中,張譯飾演的科研人員高遠三年沒有和家人聯繫,在無數個隱忍奮鬥的背後,當得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發送成功的時候,看著狂奔的人群,他的眼圈紅潤了;

此時,配樂是《歌唱祖國》的旋律,對人物內心的情緒化獨白,觀眾的內心畫面以及電影視覺畫面三者有機結合,互相嵌入,構建聲音中的美學,調動起了觀眾的淚點;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香港回歸時,這首有時代氣息的旋律和人物情感融合的時候,獨樹一幟的和聲交融,訴說的情感直叩觀眾心扉。

「一秒不差」,看著冉冉升空的五星紅旗和奏響的國歌,負責這次談判的中國代表鬆了一口氣,眼淚流了下來,同樣的時間,任達華飾演的香港鐘錶商人對朋友也說著同樣的話;

二,用心、用情、用功講好中國故事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中國幾代電影人通力合作打造的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作品。

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璐、徐崢、寧浩、文牧野七位資深的導演為觀眾再現了7個重大的歷史瞬間背後的故事。

主導演陳凱歌曾經說過:

「影片描繪的不僅僅是祖國的發展和進步,更是推動發展和進步背後的每一個中國人」。

電影不僅體現了年代的真,還警示著觀眾在回首歷史的同時,更要立足於當下,把握當下,抒寫明天,這也是電影和當下時代的重要對話。

影片的總製片人黃建新曾經也談到過創作的初衷:

「希望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間點上,用『光影』致敬『光陰』,用心、用情、用功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

對於文藝作品來說,講好故事的同時,還能夠傳達出時代意義和國人的自強不息,這是難能可貴的。

除了電影中七位資深的導演之外,還集齊了黃渤、葛優、吳京、徐崢、張譯等50多位著名影視演員。

我們看到了從50後到00後,跨越了半個世紀的豪華陣容,為觀眾奉獻出一場視覺盛宴的同時,也看到了從爺爺輩到孫子輩幾代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傳遞。

導演徐崢表示,「能為祖國拍一部獻禮片,是我們真正發自內心感到光榮的事」

而觀眾通過這樣一部獻禮作品能夠切身的感受到和祖國的向心力,凝聚力,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盡著自己的一份力。


三,願青年,不負時代榮光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電影中呈現出來的只是普通人群中的個體和縮影。

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代代的有志青年,或投身建設,或戍守邊關,或回歸故土,或兼職守則,他們都在以朝氣與志氣,使命和責任,理想和信念,為國家發展、民族的復興注入了磅礴的青春力量。

青年的奮鬥,並不在於個人價值觀和願望的實現,而是在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在「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的時代呼籲下,《我和我的祖國》深度闡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光時刻,投射出一些與當下休戚相關的社會反思和時代意義,這是它的時代意義。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AZsfm0BMH2_cNUgqH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