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為何曼施坦因的運動戰受人推崇?符合人們冒險心理

2023-12-09     康康歷史

原標題:二戰蘇德戰爭,為何曼施坦因的運動戰受人推崇?符合人們冒險心理

在二戰德軍四駕馬車裡,到底是隆美爾古德里安的指揮藝術高超,還是曼施坦因莫德爾的打法聰明,一直是關注二戰人們的閒談話題。實際上,如果非要分出個一二出來,古德里安和莫德爾屬於保守派,以保存實力為要領;而隆美爾和曼施坦因卻偏向於激進,尤其是擅長打運動戰,他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而人們之所以對曼施坦因情有獨鍾,還是因為他所制定的各項作戰方案符合人們的冒險心理,獲得的戰場效果也與人們所期望的結局差不多;但對德軍統帥部來講,曼施坦因的運動戰卻不是他們想要的,在曼施坦因接任南線指揮權後,輸贏是次要的,保住陣地資源反而才是戰場上的關鍵。

01技術戰勝重量是曼施坦因核心思想,但運動戰打多了德軍保障困難。

曼施坦因的戰略戰術從根本上講是沒有錯的,德軍統帥部也認可,不然也不可能派他在關鍵時刻去南線增援並接替南線指揮權。但曼施坦因與德軍統帥部的幾次意見不和,都是因為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出現分歧,不是要人要坦克,就是以辭職為要挾。他的做法讓上司很不愉快,試想在前線重點方向有這麼一個刺兒頭帶兵,哪個當家的會安心放得下呢?

由於曼施坦因的作戰理念與德軍統帥部的想法並不合拍,所以在一些局部戰場上,曼施坦因可以放手一搏,比方說克里米亞半島作戰,他指揮第11集團軍遊刃有餘,就是在德軍劃定的框框里任他發揮;但在德軍需要的更大作戰方向上,曼施坦因想發揮戰術優勢並不合適。頓河集團軍群的救援行動失敗,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被圍殲,從一定程度上講,曼施坦因使用的戰術是有責任的。

而從德軍後勤保障和供給補充來講,曼施坦因在前線打運動戰越多,需要的作戰物資和兵力補充也就越多,這點對捉襟見肘的脆弱保障系統是個大難題。德軍之所以要曼施坦因堅守烏克蘭和第涅伯河流域,也是因為那裡有德軍需要的作戰補給,丟了羅斯托夫或者丟了哈爾科夫,運動戰打得再好也是無益的。

從這個層面講,儘管曼施坦因在奇襲西歐的鐮刀計劃獲得成功,儘管他在克里米亞獲得勝利戰場封帥,但他的技術戰勝重量思想在東線更大的戰場並不合適。從1942年就開始的保障困難難題一直在困擾德軍高層,他們需要的是能守住防線還能就地取材的指揮人才,卻對曼施坦因的打運動戰興趣不大,原因就是不要人不要補給,你可以隨便打,否則一切免談,恰恰曼施坦因不像隆美爾,他的計劃總是做得很大,需要的兵力和作戰物資也是德軍滿足不了的。

02運動戰有長處,保守打法也有優點,堡壘行動莫德爾比曼施坦因聰明。

從戰後總結的角度分析,曼施坦因力舉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就是一鍋夾生飯,如果沒有他和蔡茨勒的推波助瀾,德軍在東線不會輸得那麼快,起碼裝甲實力會得到比較穩定的保證。

實際上,曼施坦因在東線指揮作戰獲得成功的打法就兩場作戰,一場是1941年9月到1942年7月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戰,這是他贏得上下認可的成名之作;一場是1943年3月份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這場作戰讓他揚名立萬,獲得偉大統帥的稱號。

但哈爾科夫反擊戰,從曼施坦因本人的總結和戰場的形勢來分析,並沒有文字誇大的那麼出彩,因為當時的戰場形勢擺在那裡,如果說蘇軍輸得那麼慘,也不會退守到庫爾斯克突出部等著曼施坦因來進攻,而且一等就是4個月。從戰術上來講,這場作戰就是蘇軍太心急了,沒有使用占有優勢的坦克集團軍對曼施坦因實施包抄,讓德軍有了可趁之機。而從戰役過程來看,就是哈爾科夫城的一得一失,僅此而已,蘇軍退守突出部,曼施坦因也沒有繼續追擊,說明他自身也損失較大。

但在隨後的作戰指揮上,從勒熱夫方向撤退南下的莫德爾集團就跟曼施坦因好有一拼了,一方面第9集團軍是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他來到庫爾斯克北部,不僅承擔著進攻突出部蘇軍的任務,還要承擔中線防禦任務,所以莫德爾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中線,況且他是防禦大師,對堡壘行動的主動進攻並不感興趣。

可以說,莫德爾在堡壘行動中屢次阻礙了德軍提前展開進攻,先是說北線集團沒準備好,後來又派偵察機發現朱可夫早就做好了防禦準備。實際上,莫德爾和古德里安想的都一樣,1943年的東線作戰形勢已經對德軍不利,防守才是最好的進攻。但曼施坦因不一樣,他的長處就是尋找戰機打運動戰,他專門到統帥部遊說的目的,就是怕失去這麼好的戰機,實際上,德軍統帥部當時最困難的大問題,是拿什麼給曼施坦因發動坦克大戰。

從這個層面看,1943年初,曼施坦因打贏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前,德軍在東線僅有495輛坦克可投入作戰,後來還是調用了黨衛軍裝甲師增援,加上古德里安升任裝甲兵總監,才使曼施坦因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坦克補充,不然,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是很難成功的。但庫爾斯克坦克決戰卻不同,曼施坦因不僅將東線新補充的裝甲力量拼光了,還讓戰場形勢急轉直下,連第涅伯河防線都危機四伏,展開堡壘行動的意義何在呢?所以,儘管莫德爾在堡壘行動中作戰指揮受到質疑,但並不影響他接連晉升,這是在東線作戰中比較罕見的,一個接連打敗仗的將領還能不斷高升,就是在他手中還有一支雄厚的作戰力量,這是莫德爾明哲保身的資本。

03曼施坦因是戰術奇才,結局卻難如人意,他本人也有委屈。

人們喜歡曼施坦因,是因為他總是在關鍵時刻脫穎而出,當德軍進攻西歐計劃泄露以後,他的鐮刀計劃作為替補得到重視;巴巴羅薩行動展開後,他指揮第56裝甲軍化裝成蘇軍占領西德維納河大橋,為進攻列寧格勒開闢了通道。

但曼施坦因始終沒有自己的部隊,在他手上沒有一支部隊歸他指揮了一年以上,1941年9月到克里米亞指揮第11集團軍,但在1942年7月就被肢解了,他帶著11集團軍司令部到北線再到中線,11月20日又被任命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給他的部隊都是從各個集團軍群拆分出來的,直到擔任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他手下也沒有一支部隊是他從頭帶到尾的。

所以人們會發現,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中,好多地方他都把責任推給了上級,有時甚至有懷才不遇的想法,把回憶錄名字叫《失去的勝利》也是對戰爭失利的心有不甘。不過,有人也質疑,如果不解除曼施坦因的指揮權,讓他到西線指揮會怎麼樣?他的聰明才智會對在西線登陸的盟軍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雖然這只是個假設,但如果曼施坦因在西線指揮,他的運動戰相比東線可能收穫要大一些,起碼盟軍的機動能力太強,在運動戰面前肯定也要吃些苦頭的。

從上面分析看出,曼施坦因雖然有個聰明的腦袋,但他卻沒占有一個有利的崗位,他在前線當指揮員,心裡想的卻是總參謀部的事,這樣的結局被提前解除職務也不冤。而唯命是從以保守防禦為要義的莫德爾反而打完了二戰全程,不得不說命運也給曼施坦因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莫斯科戰役後要削減裝甲力量?出現3大難題

二戰蘇德戰爭,制約巴巴羅薩行動的3個不利因素,作戰環境影響大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投降蘇軍就沒有好果子吃?積怨太重仇恨太深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莫德爾是東線失利見證人?3戰落敗均與他有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94143dfb6a3a298792026161c7bf3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