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慧眼——梅蘭芳荀慧生「龍套」之中選傳人

2024-01-16   驪歌聲聲慢

原標題:大師慧眼——梅蘭芳荀慧生「龍套」之中選傳人

「龍套」的角色,顧名思義是芸芸眾生,沒名沒姓。京劇里的宮女、兵丁、雜役,影視劇中的路人甲、路人乙,都屬於「龍套」。一般人認為,跑龍套說明沒能耐,不僅不能擔當紅花主角,連綠葉配角也不夠格。殊不知,有些名角紅花,恰是在「龍套」中,脫穎而出。

京劇演員李玉芙

梅蘭芳解囊培養李玉芙

2023年10月23日,18位京劇名家匯聚一堂慶重陽。18位名家中,85歲高齡的李玉芙,演唱了梅(蘭芳)派《貴妃醉酒》中的「四平調」,颱風雍容典雅,舉手投足,仍是當年梅派新星的卓絕風采。梅派傳人李玉芙,正是梅蘭芳慧眼在「龍套」中發現的。

1952年,大師梅蘭芳到哈爾濱市演出。哈爾濱京劇團受邀助演。梅先生演出的《西施》劇中,有6個跑龍套的宮女。梅蘭芳在舞台上,從打扮得一般模樣的宮女中,發現一個俊俏的、兩隻大眼睛的宮女,無論是扮相、身段,還是台步,都像個「青衣胚子」。在繁忙的演出活動中,梅先生專門抽時間,聽了這個小姑娘的嗓音。他滿意地說:「有前途。寒假時,報考北京藝培吧。」隨即,梅先生給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藝培戲曲學校校長郝壽臣寫了推薦信。

北京藝培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梨園界老前輩用義演籌集資金,建立的一塊京劇藝術培訓園地,後來改為北京市戲曲學校。梅蘭芳在藝培時,任董事長。

李玉芙出身梨園世家,父親李妙蘭年輕的時候,拜在京劇名宿陳德霖、吳菱仙門下。有嗓子,有扮相。可是,在「搭班如投胎」的舊社會,受不了舊戲班內的勾心鬥角,30多歲,正當年的時候,「一跺腳出了關(山海關)」,從此不再登台,以教學謀生。李玉芙命運多舛,母親早早去世,她從小跟父親學戲,父親也在她13歲那年病逝。小小的李玉芙,進了哈爾濱京劇團跑龍套,掙錢養活自己。

得知有機會到北京學習京劇,李玉芙欣喜若狂,做夢都不敢奢望。然而最初的喜悅,很快就冷卻了。她沒有錢買北京的火車票,沒有錢交學費以及入學後的一切生活費用。小姑娘獨自憂傷地落淚。梅先生得知李玉芙的狀況後,二話沒說,解囊為李玉芙購買了火車票,並言明,李玉芙在戲校的一切費用,全部由他出資。

李玉芙時年14歲。

在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的7年中,李玉芙受到旦角的全面施教。她學了青衣、花旦、潑辣旦,她自己又練「私功」。1959年從北京市戲曲學校畢業時,她已學了80多出戲,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分配到梅蘭芳京劇團。

大師心血與梅派精華

按常規,學生在戲校畢業,分配到心儀的劇團,已經很幸運了。以後的路,就靠自己走,即所謂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梅蘭芳視戲校所學,只是基礎,對李玉芙的業務抓得很緊。他安排專人對李玉芙在戲校學過的梅派戲,逐一加工提高。他還把自己經常演出的《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宇宙鋒》《奇雙會》,及人們稱譽的「梅派四絕」,逐一向李玉芙傳授。他講解劇情,分析人物,並示範表演。他鼓勵李玉芙刻苦學習,他說:「崑曲底子打好了,演簧(京劇)就好唱了。我年輕的時候,都是白天跟老師學,晚上演。有別人演同類戲,我就去看。這個學、演、看,對提高藝術水平都很重要。」

為了使李玉芙真切地看自己的戲,每逢梅先生演戲,就不排李玉芙的戲,而是安排她坐在劇場第一排觀摩。

除此之外,梅先生還請與自己配戲的著名小生薑妙香,向李玉芙傳授《奇雙會》,請賈世珍、張蝶芬兩位老師,教授她《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宇宙鋒》。在安排李玉芙演出時,梅先生又請與自己同台多年的劉連榮、王少亭等老先生,「帶」玉芙演戲。雖然李玉芙年輕,劉連榮、王少亭仍像與梅先生同台演出時,那樣認真、一絲不苟,使李玉芙早早進入角色。

李玉芙只要演梅派戲,樂隊、服裝、頭飾,都是用梅先生的。

大師的心血,使李玉芙非常感動。她常常以自己的現在和父親當年對比:兩種社會,兩重天。她謹記大師的教誨,繼續刻苦學習。她在觀摩大師的表演時,常常離開座位,趴到台口細看,目不暇接。她把大師的每個台步、手勢、身段,特別是眼神,深深地印在腦中。

在大師身邊學戲,李玉芙逐漸理解了梅派藝術的精華所在。1952年她在《西施》中扮演宮女時,只感到大師演得「美」,但不懂怎麼「美」,為什麼「美」。1959年,趴台口細看究竟,才知道「戲好學,神難描」。原來,她以為梅派戲眼睛總要眯著點。戲看多了,方知大師的眼神是隨著人物的心情、年齡、地位的不同變化的,同樣是眯著眼,眼神也不盡相同。李玉芙還注意到,大師眼神的表演,並不只在眼睛上下功夫,眼神要配合以準確的身段、技巧,給人物更形象的烘托,如貴妃的醉態、趙艷容的裝瘋、西施的含愁、黛玉的悲秋,種種表演手段,把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得栩栩如生。

經過大師的調教,李玉芙開了「戲竅」,她說:「演梅派戲要手到眼到。手到眼不到,在台上沒神、發死;眼到手不到,觀眾感到演得模糊不清。」從此,她不再無緣無故地眯著眼演戲。

梅蘭芳在京劇《黛玉葬花》中的戲妝照。視覺中國供圖

藝無止境

創新是各個藝術流派大師們的共同特色。1913年,梅蘭芳年輕時,根據《京話日報》一則新聞,編演了時裝戲《孽海波瀾》。1916年後,他又根據文學名著《紅樓夢》編演了古裝戲《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年屆花甲,又排演了新編歷史劇《穆桂英挂帥》。梅先生以此鼓勵李玉芙不要守舊,藝無止境。李玉芙銘記在心。

1961年,李玉芙在新編歷史劇《雛鳳凌空》中,扮演女主角楊排風。新劇本塑造的楊排風,一反過去老戲的程式,是一個融刀馬旦、花旦、青衣為一體,集唱、念、做、打於一身,難度頗大的角色。李玉芙為補自己武功之不足,拜著名武旦閻世善為師,發憤習武。每天晚上,在練功房扎靠跑圓場;清晨則在公園練《十三妹》《打灶王》中的大段京白。

舞台上全副武裝,橫棍躍馬,威風凜凜的英俊楊排風,穩健步法,靠旗擺動有致的身段,韻味十足的念白,已使觀眾驚訝:這是大青衣李玉芙嗎?以至聽到她的大段梅派唱腔,忍不住鼓掌稱讚:「名不虛傳,戲雖不是梅派戲,但楊排風有濃濃的梅派味道。」

跨過不惑之年的李玉芙,繼續努力著。1984年6月,她演出了京劇《東方夫人》。此劇脫胎於梅蘭芳的又一名劇《虹霓關》,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雲溪改編並導演。改編後的《東方夫人》,塑造了一個剛強、正義,勇於衝破封建禮教枷鎖的女性。劇中有大段流暢的演唱、精美的武打和風趣的情節。

「梅先生在世,常鼓勵我創新。梅先生能成為藝術大師,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走出了自己的路,走出了京劇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的路!」李玉芙在演出《東方夫人》後,寫給我的信上如是說。

她在思考:我對社會、對京劇藝術該做些什麼貢獻。

1988年5月,上海舉行海內外首屆梅派藝術匯演,來自寶島台灣、香港及美國的梅門子弟,都赴滬參加。名角雲集,盛況空前。李玉芙獨樹一幟,推出了大師早期作品《千金一笑》,取材于晴雯撕扇。李玉芙在演出中,加快了節奏,充分體現了清新明快、淡雅脫俗的意境。

1988年底,李玉芙隨中國藝術團京劇團出訪南美,參加在巴西舉行的第一屆中國藝術節。李玉芙演出的《霸王別姬》,載歌載舞,使巴西觀眾嘆為觀止。巴西路卡公司總經理的夫人說:「中國藝術團在聖保羅演出5場,我場場都來看,每次都被感動得落淚。」

應聖保羅大學之邀,李玉芙在文化中心有一場講座。她在講授京劇表演藝術時伴以表演,加深了聽眾對京劇藝術的理解,更引起當地藝術家探索京劇的興趣。有的藝術家說:「我對京劇著迷了。」

京劇演員孫毓敏

孫毓敏用英文唱《蘇三起解》

2023年年初,京劇荀(慧生)派傳人、有「活紅娘」美譽的孫毓敏,駕鶴西去。想像著,一路上,她定會是中、英文《蘇三起解》片段交替唱著。她要把京劇的美傳播到宇宙四方,她要讓世人知道,京劇不僅好看、好聽、好學,也好唱。

孫毓敏唱英文《蘇三起解》片段,還是她到美國進行文化交流時起的意。那是1992年2月18至3月19日,孫毓敏應邀,赴美國愛丁堡大學、丹吉洛音樂學院和滑石大學講學。

孫毓敏不僅在京劇表演藝術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她對荀派藝術也有理論著述。她寫過《荀派手勢動作、台步及表情簡析》《京劇舞台語言的魅力與研究》《荀派水袖》《京劇唱腔技巧的十五個方面》等專著。孫毓敏的講座,也與眾不同。她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京劇荀派表演藝術特點,概括為「三化」和「三感」,即生活化、性格化、趣味化;真實感、幽默感、時代感。

她邊講邊示範,既講理論,又有動作。如她講到「蘭花指」手勢時說:「一個蘭花指,能表達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四種不同的心情。」說時,她伸出「蘭花指」,將一個人喜怒哀樂時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與蘭花指結合。在座的學者,不用翻譯就看懂了她所說的內容,不自覺地也伸出「蘭花指」,並做出各種表情。會場頓時活躍起來。

孫毓敏的講座很投入,一氣兒三個小時,中間不休息,常講得滿頭大汗、滿臉通紅。

在她講荀派演唱的京白、韻白、諧白等語氣化唱腔時,她感到台下雖然聽清了聲音,但不明白字意。她想,如果能用英文唱一段,效果會更好。於是,她向邀請方提出,能否翻譯一個唱段。

這個請求,自然受到邀請方的理解和支持。於是,孫毓敏選了《蘇三起解》中的一段唱段,即「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這段唱段,採用的是京劇「西皮流水」曲牌,通俗的語言,輕快流暢的旋律,表現了蘇三絲絲的憂傷,卻不哀怨,往日的愛情,使蘇三對未來充滿憧憬。國內眾多的京劇迷,幾乎都能哼唱。

翻譯稿很快拿到。問題來了。孫毓敏笑了,她說:「它(指英文唱詞)認識我,我不認識它呀。」但這事沒難倒聰明的孫毓敏。她想起中國蒙學,最初都是「口傳心授」,即老師教一句,學生跟著背一句。一段古文,學生背熟了,還不認識字。早期京劇科班,也用這種方法培養演員。

孫毓敏請翻譯一句一句地讀,她跟著一句一句背。不長的時間,孫毓敏不僅背熟了《蘇三起解》的英文唱詞,她還恰當地將英文唱詞融於原曲牌。

當她再次講座時,她唱了英文《蘇三起解》(片段),台下一片鼓掌。

我知道這事時,已是五年後,我已退休,正在一家廣播電台「打工」。我對孫毓敏做了一個專訪,並錄下她即興清唱的這段英文《蘇三起解》(片段)。

孫毓敏唱京劇字正腔圓,吐字清晰。唱英文片段時,也不含糊。當時,我向她索要這段英文唱詞,她說:「沒有了。」我正覺遺憾,沒想到,她說:「我慢慢唱,你一句一句記吧。」她輕聲慢唱,有時,我請她反覆再唱,她欣然應允。就這樣,我把她唱的英文唱詞完整地記下來。她沒唱錯一個詞。

這段專訪播出後,有的聽眾說:「京劇用英文演唱,也很好聽呀!」這真應了那句話:藝術沒有國界。

荀慧生在京劇《趙五娘》中的戲妝照。視覺中國供圖

荀慧生為孫毓敏充當「馬童」

孫毓敏從小就有著一副白皙的臉龐、會說話的眼睛和清亮的嗓音。1959年她畢業於北京市戲曲學校,與李玉芙是同班同學。她學的是花旦,但因唱功好,同學們給她一個綽號「鐵嗓鋼喉」。戲校畢業後,她被分配到荀慧生京劇團。當時,她還沒有確定繼承哪個流派,到劇團後,也時常與其他學員「跑龍套」。

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荀慧生排演一出新編歷史劇《荀灌娘》。荀灌娘是一個見義勇為的女俠,在表演上,兼有花旦、刀馬旦、反串小生的特點。文武帶打,演技非常繁重,唱腔也是柔媚婉轉、聲情並茂。劇里有10個跑龍套的女兵,孫毓敏在其中。

能夠同大師同台演出,已使孫毓敏驚喜和慶幸。沒有什麼比在台下聽大師與導演分析主人公、安排身段,在台上近距離觀看大師表演,更能感受荀派藝術的真諦。

獻禮演出結束後,荀先生又對《荀灌娘》作了整理和修改,決定排第二版《荀灌娘》。考慮到自己已是花甲之年,需要培養個接班人。京劇界內,習荀派藝術的演員也不少,有的在業界中已經站立。最終荀先生卻把視線落在同台10個女兵中的孫毓敏身上。他認為無論從嗓音、扮相還是颱風上,孫毓敏都可擔當此任。

這次選演員,確定了孫毓敏傳承荀派藝術的重任。

荀派戲注重劇情的完整性和情節豐滿,觀眾看得清楚,聽得明白,符合廣大觀眾的審美情趣。荀派戲中的主人翁,性格複雜,很少純花旦或純青衣,層次感很強。荀先生常常在一戲中,前後飾演兩個角色。這又給觀眾帶來興趣和新鮮感。荀派戲給人以色彩斑斕之感,唱念做打舞,全面發展。評論家稱讚荀派戲:「戲路很寬,總的特點卻是梧桐又兼細雨,點點滴滴、葉葉聲聲。以傳統的寫意式表演為基礎,儘量向著寫實的道路上發展。」在中國京劇發展史上,它占有較重要的地位。

老藝術家手把手地教戲。戲中有一個荀灌娘跨鐙勒馬的動作。孫毓敏以為「涮腰」這個動作很美,在表演荀灌娘「趟馬」時,她一個「涮腰」,緊接著又一個「鷂子翻身」。正在得意時,老藝術家在一旁喊:「停!」荀先生說:「這兩個動作單做,都很美。但在這段戲裡,不僅重複,又顯得亂。技巧要服從藝術,一招一式,要讓觀眾看清楚你在做什麼。」荀先生建議取消「涮腰」,只保留「翻身」。要求「翻身」動作要慢,轉過身體,一個馬上急加鞭。這樣做,演員動作快慢結合,節奏感很強,既好看又清楚。這正是荀派的藝術特徵。

老藝術家講究,自己示範。孫毓敏跟著做,她脫口說:「我只顧著動作漂亮,忘了荀灌娘要上馬。」說罷,荀先生滿意地笑了。

在表現荀灌娘上馬的動作時,荀先生突然提出讓自己充當馬童,叫孫毓敏一隻腳踩在自己的右腿上,以展現出勒馬的姿態。

老師威嚴甚高,又已過六旬,給自己充當馬童,孫毓敏誠惶誠恐,不敢抬腿。荀先生安撫說:「咱們是排戲,蹬吧!你不蹬,我不知道你的力量使得對不對。輕了,顯得飄,不真實;重了,你下個動作跟不上。」孫毓敏又遲疑片刻,鼓起勇氣,一腳蹬在老藝術家右腿上,勒馬亮相。

這個動人的場面,照片後來發表在了1959年12月18日的《北京晚報》上。

文圖來源貴陽日報

編輯:

編審:鄭文豐

簽發:肖 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