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宿而浩氣生,諸葛亮為何選擇長眠於此

2023-12-04     漢中在路上

原標題:忠魂宿而浩氣生,諸葛亮為何選擇長眠於此

忠魂宿而浩氣生,諸葛亮為何選擇長眠於此

來源:12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

公元234年秋,「郁屈如長蛇」的陝西寶雞岐山五丈原一帶,「云何西風至,忽已落大星」——畢生致力於收復漢室的蜀國丞相諸葛亮,於嘔心瀝血間油盡燈枯,卒於北伐曹魏的軍帳之中,時年五十四歲。

彼時,蜀魏大軍正如鐵馬雲雕般對峙於渭水兩岸,壯志未酬的諸葛亮留下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

定軍山。受訪單位提供

「天漢遙遙指劍關,逢人先問定軍山。」定軍山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屬巴山支脈,是馳名中外的三國古戰場所在地——公元219年,蜀國老將黃忠於此刀劈夏侯淵;諸葛亮數次北伐曹魏,在此「教兵演武,推演八陣圖」;丞相葬此地後,後主劉禪又下詔「近墓立廟」,于山下建起了「天下第一武侯祠」……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里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功蓋三分國」「丹心壯蜀疆」,以文經武緯的名士風範備受後世敬仰。得益於他的卓著聲名,千秋以降,定軍山也因丹青落而草木長,忠魂宿而浩氣生,成為無數後人謁英雄、仰大賢之地。近日,記者尋訪定軍山,於縷縷馨香中感孔明遺風,在森森翠柏中聽三國錚鳴。

墓高漢水邊 芳草滿軍山

一尖朝上,三尖撐地,推倒立尖,下尖又起,狀若荊刺,實為暗器——這種名為銅蒺藜的三國時代「仿生武器」,收藏於勉縣博物館。在刀光劍影的冷兵器時代,這種源於野生植物白蒺藜的防禦暗器,多拋於戰地、險徑,用以刺傷馬匹和士卒,以阻止敵軍衝鋒陷陣,民間又將此稱為「扎馬釘」。

銅蒺藜

除署名外組圖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孫正好 攝

「史料記載諸葛亮曾在定軍山下令蒲元等工匠鑄造刀劍、弩機和銅蒺藜等兵器,所以今天的定軍山區域時常還會發現『扎馬釘』等三國文物。」勉縣博物館副館長肖勇勤說,「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卒五丈原,蜀軍退回漢中時,司馬懿驅兵追趕,長史楊儀於退軍道上『多布蒺藜阻道』。」

「一頁風雲散,變換了時空。」小小的銅蒺藜,猶如歷史殘留的一個個足印,折射出漢江兩岸「亂石穿空,驚濤拍岸」般的三國故事。

定軍山大戰發生於公元219年,是兵法上「以正合,以奇勝」的生動實踐。彼時,為爭奪漢中,劉備率萬餘兵馬猛攻張郃不克,遂火燒曹軍大營,張郃告急。劉備調虎離山,聲東擊西,趁夏侯淵領兵增援之際,設伏兵於定軍山下之走馬嶺。短兵相接之際,占據高地的老將黃忠「乘高鼓譟攻之」,以俯衝之勢將夏侯淵刀劈於馬下,劉軍取得決定性勝利。

定軍山下黃忠刀劈夏侯淵雕像

「金鼓震天動,一刀酬漢鼎。」作為曹劉之間的巔峰對決,定軍山大戰為劉備全據漢中奠定了基礎。此後,通過陽平關之戰等數次拉鋸,曹操被迫放棄漢中。公元219年七月,劉備「社壇場,陳兵列陣,群臣配位」,在勉縣自立為「漢中王」。自此,漢中與蜀地連為一體,魏、蜀、吳漸成鼎峙格局。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公元227年,在平定南中以後,肩負輔佐少主、安國興漢重任的諸葛亮上奏了流傳千古的《出師表》,北上蜀道咽喉漢中,並以此地為戰略橋頭堡,開起了「八陣風高蛇鳥列,千山粟雲馬牛間」的伐魏徵程。

定軍山

「公元227至234年,諸葛亮在定軍山『築督軍壇』,為訓練蜀軍,還在定軍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陣圖』。」勉縣三國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郭鵬飛說,現在定軍山下武侯坪一帶還留有八陣圖遺址。據清朝李復心圖考,陣法有方陣法、下營法、騎兵滾陣法等,可使軍隊「行則為陣、止則為營」。

在郭鵬飛的帶領下,我們沿著曲徑通幽的黃塵古道,尋訪漢江之側的定軍山。當年出師地,鬱郁鎖煙雲。這裡山形水勢,古貌猶存,依稀間仿佛仍能感受到當年臥龍先生在此「顧瞻三輔間,勢若風卷沙」的名士氣象。主峰南部的仰天窪,周長達1.5公里,形似天然大鍋底,可屯萬兵。當年,諸葛亮曾在此駐軍,為解決飲水之困,開鑿了「諸葛井」與飲馬池,這裡至今水源茂盛,常年不枯。

定軍山下的飲馬池

遮箭牌、斬將橋、督軍壇……這些見證了興亡盛衰的三國舊跡,於無聲中訴說著曾經的金戈鐵馬,風雲際會,讓海拔僅800多米的定軍山似乎也有了千仞之勢,萬丈雄姿。狼煙遠去,當年定軍山下曹劉激戰之地走馬嶺一帶,如今青山如碧,芳草滿川,綠水人家繞,青瓦出良田。霜害少,風力小,耕地集中,灌溉便利,造就了漢中富庶圖景。

定軍山下走馬嶺

作為魚米之鄉,漢中盆地亦是諸葛亮北伐曹魏的糧草供應基地。首次佯出褒斜道,二次兵走散關,圍攻陳倉……北伐需要翻越秦嶺,走的多是斜谷棧道。為了克服山路崎嶇、運糧不便的難題,諸葛亮在定軍山下黃沙鎮一帶休士勸農,興修水利,發明了運糧工具木牛、流馬,其載重量約四百斤以上,每日「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提高軍隊戰鬥力,還在此改制了「十矢俱發」的「連弩」。

「漢相忠魂何處求,定軍山北鎖松楸。」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冢高6米,周長64米,呈漢代覆斗式。墳頭長有兩株漢代桂樹,樹齡有1700多年,冠幅達20餘米,枝繁葉茂,團如車蓋,史稱「護墓雙桂」。「桂樹植於武侯墓前,寓意武侯高風亮節,遺香千載。」勉縣武侯墓博物館副館長徐建文說,這正如于右任先生在《謁武侯墓》詩中所寫:老桂軍山伴武鄉,千年墳上並生香。

定軍山下走馬嶺

後世評價諸葛亮,多將其一生劃分為「早年隱居襄陽、壯年入川治蜀、晚年北伐曹魏」三個階段,其中成都是蜀漢首府所在地,諸葛亮在此「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使民「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正因如此,其死後為何選擇定軍山為歸葬之地,引發後世諸多猜想。

「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武侯墓中後人書寫的這副對聯,或許亦是孔明先生臨終所想。「定軍山之戰,促成了三國鼎立;8年北伐期間,漢中作為軍事基地,又是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希望寄託地。」郭鵬飛說,病逝五丈原對於諸葛亮而言,是出師未捷,功業未成,以致忠魂難安,遺命葬定軍山有激勵將士繼續北伐,不忘統一大業之用意。

沔上祠墓古 參天檜柏森

由於生前頗得民心,諸葛亮葬於定軍山後,舉國要求為其建祠立廟,朝廷以不合禮秩而不允,致使坊間祭於街頭、祀於巷陌,持續近30年。公元263年,文武官員聯名上書,要求為亮修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後主劉禪遂下詔「於沔陽,近墓立祠」,勉縣武侯祠由此成為全國最早、唯一由皇帝敕令修建的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

「武侯遺廟漢江南,喬木參開鎖翠嵐。」據史料記載,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漢江南岸、定軍山下的武侯坪,明正德年間遷到現址——此地原為三國時期之陽平關,是武侯駐軍之行營、相府所在地,東鄰馬超祠墓、劉備社壇處,西有諸葛讀書台,南依定軍山,北望天盪山,整體建築規制宏大,布局嚴謹。

「作為諸葛亮行轅相府故地,勉縣武侯祠整體建築沿中軸線直穿七進,大都三院並聯,現有古建30餘座150餘間。」勉縣武侯祠博物館講解員張家笑說,與全國多地武侯祠不同的是,勉縣武侯祠為體現諸葛亮北伐遺願,營建時將傳統的坐北朝南改為坐南朝北,大殿前的鐘鼓樓位置也由東鍾西鼓變成了西鍾東鼓,這在我國古代建築中非常少見。

勉縣武侯祠

「參天檜柏郁蔥蔥,臣相祠堂紺宇崇。」根深葉茂、萬古長青的古柏是全國各地武侯祠的重要標識,民眾以樹喻人,寄託哀思,勉縣武侯祠中同樣名木豐茂。《忠武侯祠墓誌》記載:「武侯祠與墓多古柏,祠凡64株,墓凡54株,相傳為蜀漢炎興元年所植。」54株象徵諸葛亮享年54歲,64株寓意「八八六十四卦」,紀念諸葛亮創立八陣圖。

自山門進入勉縣武侯祠後,樂樓廣場東西轅門之間的石板路,便是擁有2300餘年歷史的金牛古道,戰國時期,秦軍征蜀時萬千鐵騎就是沿此道一路向南。此後過牌樓、戟門、拜殿等進入武侯祠的主體建築大殿,此為歇山式五間建築,飛檐翹脊,斗拱重疊,正中神龕內便是正襟高坐的諸葛亮,凝目沉思,神情自若,有超凡入聖之感,龕下關興、張苞分列東西,雄壯威武。

勉縣武侯祠內東西轅門之間的金牛古道

武侯祠最南端是觀江樓,原址是漢江古渡口,登臨可觀漢江東去,望定軍遙立。但見煙色蒼茫之中,遠方山色如黛,近處碧波似錦,沿岸諸葛古鎮橋秀水清,榆柳成蔭,樓閣林立如青巒疊嶂,遊人徜徉自成畫中風景,此處定期上演的民俗表演《出師表》,通過高科技光影技術,令觀者馳騁於「天陰月黑聞戰鼓,甲兵百萬煙雲中」的三國歲月。

自觀江樓看定軍山與諸葛古鎮

「羽扇綸巾天下士,文經武緯後人師」「沔土一抔存帝業,漢江千里照臣心」……在武侯祠與武侯墓中,頗具特色、內涵深遠的楹聯及匾額題字燦若繁星,蔚為大觀,令遊人在古色古香的筆墨丹青中共瞻「一片丹心扶漢業,名垂後世萬年秋」的諸葛遺風,頓生肅然起敬之感。

因修建年代最早且是劉禪下詔修建的官祠,勉縣武侯祠又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墨跡頗多,現存楹聯20餘副,匾額30方,以嘉慶年間皇帝御書的「忠貫雲霄」金匾最為珍貴;楹聯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于右任所書「大名垂宇宙,遺像肅清高」及馮玉祥所題「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

武侯墓博物館中的匾額題字

魏晉以降,以諸葛亮、劉備、關羽、趙云為代表的蜀漢英雄人物,作為「忠、義、仁、孝」的化身,逐步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位於勉縣的武侯墓、武侯祠也成為歷代官方祭祀諸葛亮的起源地和承載地,承擔起「崇德報功」、倫理教化等重要宣教功用,1700多年來受到歷代官方的修繕、保護。2007年,勉縣諸葛武侯清明祭祀大典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勉縣武侯墓

勉縣武侯祠中的90餘通碑刻,記錄了千百年來的修葺之事,其中唐貞元十一年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一碑,是目前全國各地武侯祠中最早的一通廟碑,記錄了當時「眾工群至、增以俊宇……翼翼新廟,日至而畢」的修繕過程;此外,以清雍正十三年果親王允禮奉命入蜀過沔時重修武侯祠和嘉慶七年撥款維修的規模最大。

「果親王以朱熹《紫陽綱目》中『儒中之醇儒』一語讚揚諸葛亮,為武侯祠題寫了『醇儒氣象』匾額。」張家笑說,在主持修繕工作時,果親王還題詩一首:遭逢魚水自南陽,將相才兼管樂長。羽扇風流看節制,草廬雲臥裕籌量。丹心一片安炎鼎,浩氣千秋壯蜀疆。廟貌嵯峨沔水側,入門瞻拜肅冠裳。

勉縣武侯墓。受訪單位提供

抗日戰爭爆發後,西北聯大內遷漢中。聯大師生們對漢中經濟水利、方誌民俗、歷史文物等開展田野調查,不僅留下了珍貴的研究資料,也意在激發同胞愛國熱情和共御外敵之誓死決心。在勉縣,師生們對三國遺蹟進行了考察、清理、保護。

1938年起,聯大歷史學會師生從定軍山下武侯墓、陽平關一路行至沔縣故城、馬超祠墓等。陸懋德教授在實地考察後寫就了《謁定軍山武侯祠墓記》《沔縣探訪記》等著作,他還辨章源流,詳細考稽,撰成《漢中各縣諸葛武侯遺蹟考》一書,並寫下「日月高懸出師表,風雲猶護定軍山。迄今故老留遺愛,丞相祠堂萬古傳」等多首詩篇。

亮節高風猶在目

後世共仰武侯忠

公元263年秋,曹魏以舉國之兵攻伐蜀漢,其中鍾會作為主帥,統兵十餘萬分別從斜谷、駱谷進兵,「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這一禁令隨後被世代傳承,定軍山也得以草木繁盛,形成了「森森翠柏圍封廟,凜凜忠魂照古碑」之景。嘉慶年間漢中知府趙洵有感於此,寫下了「水咽波聲,一江天漢英雄淚;山無樵採,十里定軍草木香」的懷古之語。

「於鍾會而言,諸葛亮乃是疆場之敵。從敵方大將鍾會的祭拜行為上,就能窺見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死後聲名。」勉縣武侯祠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郭曼曼說,作為忠臣良吏的代表,諸葛亮修身齊家,一生高風亮節,以文治武功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理想的化身,也是士大夫精神的典範,因此被後世推崇備至,尤其受到很多讀書人的禮遇和敬重。

武侯祠中的諸葛亮塑像

寫下「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北宋大儒張載,15歲時曾到訪勉縣武侯祠。彼時,因為父親病故,張載與家人在護柩回籍途中拜謁了諸葛亮,並於武侯遺風中參悟修身之道,寫下了著名的「六有」,即「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武侯駐兵處,乃有讀書台。遺址幾千載,後人時一來。」武侯讀書台是古沔陽十景之一,遺蹟分布於勉縣城外臥龍崗,「台高6米,周約30米」,後代文人多登臨此地,作詩詠懷,瞻仰諸葛亮的「羽扇綸巾度,高山流水心」,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曾在漢中實現從戎之志的南宋愛國詩人陸遊。

勉縣武侯祠

在飽受邊患的南宋時期,陸遊一生「心在天山」,志在「鐵馬秋風」。公元1175年,年近五旬的陸遊被四川宣撫使王炎聘為幹辦公事,得以到漢中南鄭前線軍營工作。深懷報國理想的他在諸葛讀書台前追尋「隆中魚水三分業,江山風雲八陣騰」的臥龍遺風。在《游諸葛武侯書台》一詩中,他以「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之句稱讚諸葛亮。

「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最憶定軍山下路,亂飄紅葉滿戎衣」……在後來寫就的《劍南詩稿》中,陸遊多次遙憶定軍山,抒發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時,陸遊筆下「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也是千載以來民間祭祀諸葛亮香火不斷的見證。

被後人稱讚「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的諸葛亮雖位極人臣,但廉潔自律,淡泊明志,死後「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近乎裸葬,這為他贏得了百姓愛戴。在勉縣,每年清明節和武侯忌日,周邊百姓都會到武侯祠墓焚香化裱、磕頭作揖。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也有民眾「各以願憬,至廟祭祀」,民間甚至「飲食必祭,水旱災疫必禱」。

武侯墓諸葛武侯清明祭祀大典。受訪單位提供

「軍山突兀接雲煙,景仰遺蹤展拜虔。」舊時來武侯墓拜謁者,除了攜帶香蠟、紙裱、貢品等,常常還會拎清油二斤,墓方收下集中歸放,用於定期灌溉園中的柏樹,使其遭久旱而不枯。此外,為紀念諸葛亮,民眾多在武侯祠墓中選植桂花、紫薇、凌霄、白果樹等良木,其中勉縣武侯祠中一株400多歲的古旱蓮,至今仍如期開花,長盛不衰,在全國亦是罕見。

「唐三千、宋八百,唱不盡的三列國。」在中國戲曲中,三國戲廣為流傳。在勉縣武侯祠和武侯墓中,至今均存有重修於清代年間、用以戲班演出的樂樓。百餘年來,每逢祭祀和舉辦廟會之際,自劉備、諸葛亮到五虎上將,魏蜀吳各路英豪便在此「你方唱罷我登場」——民眾以「唱大戲」的方式知興衰成敗,嘆三國群英。

勉縣武侯祠內樂樓

「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在唱不完的三國戲中,尤以京劇《定軍山》最具代表性,最早由京劇大師譚鑫培演出而成名,講述了在諸葛亮智激之下,黃忠斬殺夏侯淵,最終成功奪取定軍山的故事。1905年,60歲的譚鑫培在電影攝影機面前表演了該劇的請纓、舞刀、交鋒等片段,《定軍山》由此也成為我國第一部電影。

至今,京劇《定軍山》已被秦腔、川劇、粵劇、同州梆子等地方戲廣為移植,久演不衰,與《失街亭》《空城計》《桃園結義》《千里走單騎》等大批三國劇目一同,成為百姓緬懷英雄的主要載體。鑒於勉縣與電影《定軍山》之間的深厚淵源,2015年中國電影誕生11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基金會授予勉縣「中國電影之鄉」稱號,並在定軍山刻碑以作紀念。

勉縣新貌。受訪單位提供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今,以定軍山之戰和諸葛亮屯兵北伐大本營為核心景觀,當地正建設全國知名的諸葛文化旅遊目的地、三國軍事文化體驗地。未來,遊客通過數字博物館等創新方式,就可沉浸式遇見三國群英,於新技術的交相輝映中看見「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感受「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來源:勉縣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8cbbb50bb88c2ace97dc68fe153f94e.html












廠子弟

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