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發瘋,票房血撲

2023-09-13     影探

原標題:影帝發瘋,票房血撲

一句#我們也需要票房#,再次將胡歌推至熱搜第一。

點進去看,是胡歌在上戲路演時,對母校老師校友懇求: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新電影)。」

圖源水印

就這,也能吵起來。

有人罵:這現在電影圈都流行這麼喊話嗎?這跟「乞討」有什麼區別?

有人挺:這是路演宣傳,面對群體也是母校師生,沒必要上綱上線。

不過,罵戰也讓這部略小眾的電影進入了大家的視線。

但其實,在上映前它的各種title,早已讓人無比期待。

曹保平監製,劉伽茵導演,胡歌、吳磊、齊溪主演。

獲第25屆上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

看完的我只想說:我不是校友,但我願意支持。

「不虛此行」

All Ears

2023.9.9

寫悼詞的人

聞善(胡歌 飾)是個失意的編劇。

年近四十,窩在北京的出租房裡,喝著大桶礦泉水,穿著皺巴巴的外套。

他寫過不少劇本,但一個都沒成,因為他寫不出甲方要求的戲劇性。

他去殯儀館觀察人群,試圖收集到天下最強的衝突和戲劇。

但沒想到,這裡意外的平靜,因為死亡可以容納所有的情緒。

機緣巧合之下,他改行以寫悼詞為職業,用文字送人最後一程。

聞善是個沉默的人。

他和人對視時總是眼神躲閃,平時也習慣於躲在各個角落,絲毫不引人注意。

聞善也是個軸的人。

一旦接了委託,他就會全方位了解逝者的人生。

包括生平、愛好、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甚至精細到能畫出人生軌跡圖。

寫悼詞養活了聞善,讓他與許多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相遇。

通過傾聽委託人的故事,拼湊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生。

他們是未曾好好陪伴的父親,是「很狗」的長兄,是突然消失的網友,是創業臨門一腳猝死的CEO,是癌圈網紅阿姨。

在此過程中,聞善竟也慢慢地小有名氣。

他在編劇事業之外,但在文字創作之里,達到了一點微小的成功。

也許有人會質疑,真的會有人把寫悼詞這種私密性極強的事情委託給別人嗎?

正如影片中萬家兄妹委託聞善給大哥寫悼詞時,二哥說大哥是個很好的人,妹妹卻說大哥很「狗」。

人很複雜,千人千面。

起初,胡歌也有這個困惑。

為此,他還去某寶搜索過,但上面只有制式化的模板,不帶感情的文字。

但突然有一天,他想通了。

聞善是我們生活中需要的一個人,就像是《幸福的扎拉羅》里的扎拉羅。

親人去世不是一時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濕。

聞善就是那個拿著火把的人,雖沉默,但溫暖。

所以這不是一部單純的職業電影。

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故事,是情感。

普通的人

死亡是個很沉重且宏大的命題。

近兩年國產影視劇開始觸及此,都以特殊職業入題。

有聚焦殯葬業的電影《人生大事》,有關注遺體化妝師的電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

《三悅有了新工作》截圖

這種題材想拍的催淚很容易 ,把鏡頭對準親人的臉,放些沉痛的哀樂即可。

但要拍的克制溫和很難,《不虛此行》最打動人的就是這點。

它沒有放大死亡本身,沒有一個亡者鏡頭,甚至連全片的重點「悼詞」都未提只言。

而是回望普通人作為人的一生。

這非常大膽,因為「普通」很難被營銷,「普通」沒有話語權,自然也沒有流量。

從目前的票房也能看出,上映五天堪堪到達1900萬,AI預測最終票房也一直在降。

但普通本身不值得被書寫嗎?

當然不是。

在影片中,導演以平視生活的標準給一切設定做減法,鏡頭對準的不僅是逝者,而是生者。

聞善遇到的委託人各色各樣,形成了真實的普通人群像。

有給父親寫悼詞的兒子。

王先生(黃磊 飾)上有老下有小,他將父親接來城裡一同生活,但又忙於工作無暇顧及他。

於是父親在家裡的窗台上種花,在小區綠化帶里種上老家的竹子,排解寂寞。

而在父親去世後,被聞善問及父親有何愛好時,兒子只能發微信向親友求助。

此時妻子緩步走來,一把拉開窗簾,窗台上的綠植已乾枯瀕死,和夕陽映照在一起。

這裡不由得想起《城南舊事》中的一句話——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父親已逝,但王先生對父親的了解才剛剛開始。

而往後餘生,他也有屬於自己的「父親課題「。

也有給自己預約悼詞的方阿姨(娜仁花 飾)。

方阿姨知道自己患癌時日無多,仍然樂觀面對每一天。

開直播,當網紅,和癌圈病友一起互相鼓勵扶持。

但在將死之前,她想起的,是年輕時丈夫的背叛。

是多年前她帶著兩個孩子,在上海回北京的綠皮火車轟鳴聲中,細數過的每一個車站。

對待生死,她很豁然;但對感情,仍有遺憾。

在對待這些委託人時,聞善始終讓自己處在觀察者的角度,是偽第一人稱的第三人稱。

人的一生,活的也不過就是幾個瞬間。

那聞善呢?

作為一個普通的、落魄的創作者,面對朋友遞來穩定的殯儀館工作機會,他放棄了。

面對老師遞來的編劇工作,他也不敢接受。

多年來在編劇行業的被貶低、被拒絕,讓他懷疑自己的創作能力,遲遲不敢下筆。

他創造出小尹(吳磊飾),卻無法自洽地完整他的人生。

聞善和小尹對話,聞善也在一張張悼詞間正視自我。

而小尹之於男主角聞善,對應的也是聞善之於導演劉伽茵。

劉伽茵年少成名,24歲時曾憑自編自導自演作品《牛皮》入圍坎城和柏林電影節。

而後,她執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鮮有作品問世。

如今重回銀幕,只是不知片中聞善「失意編劇」的身份,又有幾分是導演的自我映射。

不虛此行的人

《不虛此行》這類導演主觀意識極強的電影,口碑大多兩極分化。

喜歡的人共情感同身受,討厭的人覺得不知所云。

豆瓣開分7.5分,目前2w人評分穩定在7.4,也還算可以,在近一周上映的片子裡,僅次於《永安鎮故事集》。

但對於這個類型的片子來說,這個評分算是低的。

英文譯為「All Ears」,傾聽。

聞善傾聽了一些故事,觀眾看到了一些故事,僅此而已。

它的鏡頭一直平穩抽離,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

雖然聞善一直在尋找戲劇性,但整部影片最大的戲劇性不過是,聞善一直不敢和父母坦言,棄編劇轉為悼詞人。

在影片的最後,聞善坐在動物園熊館的玻璃前給媽媽打電話,說想回趟家。

一直積壓的情緒終於被釋放,可也沒有哭天抹淚,而是強忍著不出聲的宣洩。

普通人的生活當不了超級英雄,也拯救不了世界。

只是解決自己眼前一個又一個問題,就消耗了全部精力。

正如聞善曾和編劇老師討論過的劇本創作。

人人都喜歡第一幕,因為它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可大多數人都被困在了第二幕,出現的一個又一個麻煩。

希望我們都能等到屬於自己的第三幕,燦爛人生,不虛此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770813702b9b95897b5b716c524f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