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4在清華大學召開

2024-11-01     環球網

2024年10月29日,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4」成功召開。

本屆城鎮化論壇以「新型城鎮化新篇章與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為主題,以「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為契機,圍繞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解讀新發展,共話新征程。會議吸引了近200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地方政府部門及企業代表參會。

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向波濤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依託學校綜合學科優勢,積極探索高校智庫創新發展模式,在新型城鎮化的理論研究、學科融合、咨政建言、服務地方、技術支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希望通過此次論壇,進一步發揮研究院平台作用,匯聚政產學研等各方優勢力量,深入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

胡祖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是完善其體制機制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發表「關於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建議」主題演講。胡祖才指出,我國已進入城鄉全面融合的發展階段,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城鄉融合發展既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源頭活水,也是構建強大市場、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重大戰略舉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於打通城鄉循環的堵點卡點,核心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資源平等交換、自由流動。在推進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農村的主體功能和價值,也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生態本底和農耕文化不破壞的底線紅線。

劉世錦:擴大消費需求要找准重點或痛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劉世錦的演講以「擴內需穩增長與加快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進程」為題。劉世錦表示,雖然中國經濟疫後復甦進程總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但宏觀經濟仍面臨日益增加的總需求水平下降的挑戰,消費、就業、財政等重要指標都出現明顯放緩乃至收縮的跡象。他認為,以上指標的短期壓力很大程度上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要認真區分問題的原因和結果,並有針對性地採取治本之策。

劉世錦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在2010年後出現增長階段轉變,和從供給約束到需求約束的重要變化。與日本發展進程相比較,中國目前處在中速增長後期,理想情況下應有5-10年左右4-5%的中速增長;而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導致了增長潛能的下降。增加有效消費需求,要理解現階段消費需求的新特徵,區分生存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以及消費實現方式的差異。其中,服務消費較多地依賴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與城市化水平直接相關。

劉世錦認為,現階段擴大消費需求要找准重點或痛點,一是基本公共服務為依託的發展型消費,二是以農民工為重點的中低收入階層,三是以人為中心、發展權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應大力度提升以進城農民工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此外,還應加快都市圈範圍內中小城鎮建設,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基礎的高質量、可持續、現代化城市體系。

蔡繼明:應同步推進城鄉土地產權同權化和配置市場化改革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就「城鄉融合發展與土地制度改革」發表主題演講。蔡繼明首先從三方面分析了中國三農發展現狀,一是我國農村脫貧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任重道遠;二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是我國長期陷入三農困境的根源,農村戶均土地規模過小是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主因;三是走出三農困境不能就農業論基礎、就農村談振興、就農民講致富,而必須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蔡繼明接著分析了我國城市化現狀及戰略目標,通過翔實的統計數據指出我國目前城鎮化水平低且速度慢、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低於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低於城鎮化率,提出我國未來城鎮化率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預期至2035年可達到78%。蔡繼明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大城市(群)為依託實現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大城市在控制污染、人均耕地占用、吸納就業、經濟效率、人均GDP提升、推進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我國特大城市和大都市群還不夠大,人口仍需要進一步向大城市聚集。

蔡繼明認為,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必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我國現行土地制度存在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不同權、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還不夠顯著等問題,應同步推進城鄉土地產權同權化和配置市場化改革。

馮奎:都市圈是系統推進改革的理想空間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馮奎分享了對於「在都市圈深化推進系統性改革」的思考。他指出,都市圈並非「機械式」、「唯美主義」的圈層式形態,而是適應地形地貌的協同發展區域。除了作為城市群的動力極核,都市圈還可能出現在非城市群地區,從長遠來看有必要去發現和培育一些中小型都市圈,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這是「十五五」時期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馮奎進一步論證了為什麼都市圈是系統推進改革的理想空間。改革往往面臨激勵不足、無力實施、方案難做三個問題,而都市圈韌性很足,在較長時間內能保持人口和經濟總量的穩定增長,能夠帶來更多的激勵效應,減少改革風險成本;同時,都市圈的行政機構服務半徑更大,通過引進智慧化、數字化治理技術能達到機構減量而效能不減的服務,減少財政支出成本;且都市圈內各城市之間存在較強的社會信任度,使得各類合作分歧、利益分配具有較大的包容度,減少制度設計成本。他重點結合成都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等地的實踐調研講了幾個熱點問題,一是都市圈規劃體系的改革,二是穩步推進都市圈宅基地改革,三是可持續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四是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馮奎強調未來都市圈建設有三個方面需進一步研究,一是都市圈對國家競爭力、宏觀經濟有哪些重大作用,二是都市圈如何成為新一輪改革中極為重要的空間載體,三是中國實踐如何為全球都市圈治理在制度創新上貢獻智慧。

周毅仁:科學應對人、地、錢、質、融五大挑戰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周毅仁就「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行主題發言。周毅仁從新時代以來中央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談起,展示了我國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區域城鎮化率差距縮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鄉發展差距顯著縮小、城市生活品質不斷提升以及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這五方面的成效。他同時強調,落實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應關注人口分布極化、城鎮化建設用地較快增長、城鎮化建設巨大投入、城市品質持續提升和城鄉高水平融合這五個方面帶來的挑戰。

面對人、地、錢、質、融五大挑戰,周毅仁提出政策建議:一是應當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將重大生產力布局和戰略腹地建設作為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將都市圈內沿軌道交通進行「集聚式疏解」作為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的核心抓手。二是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將減量規劃作為優化人口流出地土地利用的重要指引。三是適當提高城鎮化重點領域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加強資金多元投入保障。四是推動形成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將民生「關注四類」和數智賦能「能屈能伸」作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聚焦。五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縣城為基本單元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合理配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75e1df14f5408635e3b7c450079ec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