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侃:今年電視節目有哪些創新創優方向?

2022-03-02   廣電獨家

原標題:彭侃:今年電視節目有哪些創新創優方向?

文|「廣電獨家」楊 余

2022年,音樂類節目依然是各家必爭之地,文化類節目迎來新一輪增長,冰雪、奧運題材的節目陸續上線。

2021年電視節目最顯著的特徵是具有更強的時代性。文藝作品是社會思潮的反映,當下綜藝節目的創作都無法脫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縱觀全年的電視節目,在時代精神與社會價值的體現上有明顯提升。

從目前公布的片單來看,2022年,增強時代性、社會性、人文性是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的方向。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熱點領域:音樂類節目依然是各家必爭之地;文化類節目迎來新一輪增長;冰雪、奧運題材的節目陸續上線。

近日,「廣電獨家」對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傳媒學院師資博士後、節目模式專家彭侃,請他復盤2021年電視節目市場,並對2022年的行業發展趨勢作出預判。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傳媒學院師資博士後、節目模式專家彭侃

▍2021年電視節目主要特點:更強的時代性

「廣電獨家」:2021年電視節目有何主要特點?體現了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彭侃:總體來看,2021年電視節目最顯著的特徵是具有更強的時代性。文藝作品是社會思潮的反映,當下綜藝節目的創作都無法脫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縱觀全年的電視節目,在時代精神與社會價值的體現上有明顯提升。

具體來看發展趨勢:

一是在選角上加大了素人的比重,邀請時代楷模、行業代表、專家學者參與節目。

很多節目通過講述真實故事,讓個體奮鬥與時代進程相互映照,展現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效提升國人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比如東南衛視中心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中國這麼美》,每期邀請知名樂隊去往不同的城鎮和鄉村,挖掘當地普通人的故事,再在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標場所演唱,展現出中國之美、中國人民之美。

二是在內容層面建立起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之間的連接。

比如北京衛視《最美中軸線》將傳統文化和音樂創作相互融合,用創新的音樂展演形式向觀眾展示中軸線之美,為中軸線申遺助力;江蘇衛視原創動漫形象舞台競演節目《2060》以中國動漫優秀的原創設計者及其作品為切入點,利用高新技術給觀眾帶來全虛擬舞台的沉浸式新奇體驗,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此外,也有一批綜藝節目主動貼近國家發展戰略與社會消費趨勢,通過內容創新促進經濟發展。

比如2021年有一大批聚焦鄉村振興的節目。

湖南衛視《雲上的小店》以小河鄉為試點,讓明星嘉賓共同經營一家便民小店,助力小河村特色繪畫產業,帶動新農村發展。

廣東衛視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推出的融媒體節目《從農場到餐桌》,採用「電視+融媒體+電商+線下銷售」新模式,助推廣東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綜藝節目通過深入鄉村進行優質旅遊資源的開發、發掘當地特色文旅產品等形式,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既實現了內容創新,也達成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2021年衛視內容競爭特點:一線衛視去娛樂化,二三線衛視繼續尋找差異化

「廣電獨家」:請您簡單總結2021年衛視平台在內容層面展開競爭的新特點,並預測一下2022年的發展趨勢和特徵。

彭侃:2021年衛視平台在內容層面的發展,主要有兩大特徵:一線衛視在政策引導下進一步去娛樂化;二三線衛視嘗試從不同的切口「突圍」。

近年來綜藝節目熱度不減,過度依賴明星、過度引導粉絲追星、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問題也成了行業痼疾。

2021年5月,國家網信辦發布「清朗」專項行動,直指網絡綜藝節目及其帶來的「飯圈」亂象。

同年9月,國家廣電總局在北京召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強調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及人員管理。

同年10月,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就衛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問題,對相關電視台進行約談。

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一線衛視紛紛加大了去娛樂化的力度。

其中最受業界關注的大動作,是湖南衛視於2021年9月底啟動「青春中國」全新口號,升級螢屏編排和創新方向,播出一系列更具正向價值的文藝作品。

比如《向你致敬》倡導挺身而出、守護家國的「硬核」英雄文化。

《天天向上》改版,邀請各行各業精英進行知識與文化的輸出,並增加「改變未來的五分鐘」版塊,致敬科技創新。

《你好,星期六》2022年初開播,側重展現藝人嘉賓、文化傳承者以及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

從這些大幅度的改版和推新中可以感知到湖南衛視的變化。

一線衛視致力於進一步提升娛樂與意義的平衡效果,二三線衛視則在市場困境中繼續尋找著差異化的發展之路。

我國電視行業發展至今,衛視市場格局基本定型。

非一線衛視雖然沒有充足的製作經費,也請不起明星「大咖」,但不代表這些平台的優秀內容沒有被大眾看見的機會。比如河南衛視的突圍之道就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河南衛視抓住當下「國潮」大受年輕人追捧的風口,將其作為創作大方向,進行了節慶晚會、品牌欄目、創新節目等一系列內容布局,整合資源,集中發力。

其亮點在於創新內容形態,將中國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運用新科技、新語態,通過跨時空轉換、二次元銜接,適應當代年輕人跳躍性強的思維特點和追求新奇的審美口味。再加上出色的融媒體傳播,最終實現了平台的逆襲。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則在紀實領域發力,《早餐中國》《下飯菜》《文學的日常》《中國這麼美》等節目以「小切口」「日常」「鄉土」為關鍵詞,以富有人情味和生命力的內容打動觀眾,同樣實現了平台影響力的提升。

深圳衛視立足於經濟特區前沿地帶,在節目創新中融入潮流文化和新的消費趨勢。例如在全球最大樂高樂園將落戶深圳的背景下,深圳衛視2021年下半年推出了中國版《樂高大師》,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樂高潮玩創新結合,實現了娛樂、文化與產業的多重價值。

對於二三線衛視來說,只有立足當地優勢,放大自身特色,在觀眾心中形成獨特的品牌定位,才能走出生存發展的新路。

▍主題主線節目的創新與突破

「廣電獨家」:近兩年主題主線節目不斷湧現,您如何看待該領域的主要突破與創新?

彭侃:廣電媒體作為輿論宣傳的主要陣地之一,在打造主題主線節目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2021年,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重要歷史節點,各台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節目。

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有關部門推出的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不懈奮鬥史。

節目首次在片中部分使用了8K超高清拍攝手段,引入了人工智慧影像修復技術,是總台積極構建「5G+4K/8K+AI」新格局的創新實踐。

《國家記憶》欄目推出的六集紀錄片《絕筆》,通過十多位共產黨員傳頌至今的絕筆信,展現他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革命精神,令人動容。

新華社全媒體編輯中心與湖南衛視聯合出品的《28歲的你》,利用AI技術還原歷史舞台,採用青年演員和歷史偉人「時空對話」等形式,講述不同偉人在28歲時重要的時代選擇,年輕化的表達富有新意。

江蘇衛視打造的人文講述類節目《致敬百年風華》,通過朗讀演繹和現場訪談的形式,集中講述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員在各個時期及各行各業的奮鬥故事,也收穫了不錯反響。

此外,廣東衛視時代記憶音樂節目《流淌的歌聲3》、山東衛視黨建融媒體戶外音樂故事節目《尋聲記》、海南衛視黨建理論講述類節目《光榮的追尋4》,分別以紅色旋律、紅色故事、入黨申請書為載體,都體現了較強的創新性。

▍文化類節目:在精神的堅守和形式的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廣電獨家」:您如何看待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嘗試?

彭侃文化類節目的創作難點在於價值傳遞和趣味建構的平衡。

文化類節目的內核相對來說是比較嚴肅的,為了吸引觀眾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更加需要使用新穎的表達方式,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對文化內容進行出乎觀眾意料的創造性轉化。

但在處理的時候,又不能過度追求娛樂化,不能讓形式大過內容,更不能扭曲文化的精神內涵,而這需要創作者真正做到「守正創新」,在精神的堅守和形式的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跨界融合是近年來比較成功的文化類節目大多會採用的創新方式。

比如《故事裡的中國》就融合了影視、戲劇、綜藝等藝術手法,通過多舞台的空間,建構出多線並行的立體化敘事;同時針對每一部作品的特點,又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進行調整。通過這些創新的方式,將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優秀的現實主義文藝作品呈現得既吻合原作,又符合當代審美。

《國家寶藏·展演季》引入了電視策展的概念,換個維度讓國寶不但「活」起來,而且「演」起來。節目從前三季81件國寶的「前世今生」中汲取靈感,廣邀各界文藝工作者「揭榜招賢」,用不同藝術形式演繹國寶故事。

《舞千年》的創作則顛覆了過往舞蹈類綜藝的表現方式,將舞蹈、綜藝、影視融為一體,邀請全國知名舞團參與,將舞蹈實景表演與歷史故事相結合,並串聯成影視劇式的敘事結構,從而給觀眾帶去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新鮮而妥帖的表達方式,對於節目的創作和傳播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守住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之正,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和受眾審美的新形式,是創作者需要切實完成的課題。

▍2022年電視節目創新創優方向:增強時代性、社會性、人文性

「廣電獨家」:從已經公布的節目片單來看,2022年電視節目的創新創優方向將會側重於哪些領域?

彭侃:2022年電視節目的創新有3個熱點領域。

音樂類節目依然是各家必爭之地,預計2022年有十多檔音樂類節目播出。

新的創作趨勢,一是進行細分題材的開拓,比如湖南衛視《國風唱將》是國風音樂選拔節目,東方衛視將推出音樂劇競演綜藝《愛樂之都》和聚焦虛擬偶像的《虛擬唱跳Z世代》。

二是放大音樂的社交屬性,比如浙江衛視《閃光的樂隊》尋找志同道合的樂隊夥伴進行表演,江蘇衛視《中國原創季》致力於讓好音樂與好歌手配對,《無與倫比的樂團》讓青年演奏家組成限定樂團。

文化類節目將迎來新一輪增長。

2022年,在政策推動下,電視台將加大文化類節目的布局。例如北京衛視「國潮文化」系列涵蓋《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等7檔節目,同時還將從新的細分切口入手,創新節目《尋找蝶戀花》《青青子衿》分別對準宋詞和國風服飾文化。

湖南衛視《文學中國》、東方衛視《國韻有新聲》等也都是具有較強創新性的文化類節目。

一批冰雪、奧運題材的節目已經陸續上線。

有著地緣優勢的北京衛視計劃推出《冬夢之約》《追雪的南團》《跨年冰雪盛典》《飄雪的日子來看你》等,與卡酷少兒衛視頻道《奔跑吧冰墩墩》《冰球小將》形成矩陣化內容。

東方衛視《冠軍VS冠軍》冬奧版、浙江衛視《冰雪正當燃》、東南衛視《跟著冠軍去滑雪》等也都為冬奧傳播助力。

總的來看,增強時代性、社會性、人文性將是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的方向。

▍2022年節目市場新出路:融合傳播

「廣電獨家」:您如何看待2021年綜藝節目的招商環境?請預判一下2022年電視節目市場的發展態勢。

彭侃:2021年綜藝節目的招商環境較2020年有所復甦。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廣告市場同比增長20%,電視花費環比增長5.4%,但馬太效應未能扭轉,資源持續地向頭部平台、頭部項目聚集,「綜N代」節目占據市場主導,新節目的招商面臨較大困難。

為了尋找新的出路,各大平台都在大力探索全媒體時代的融合傳播,升級節目的經營模式。

在這一領域率先做出成績的是背靠湖南廣電的芒果TV。從早期以湖南衛視內容的獨播權吸引觀眾到用類型化自製內容養成自身的高黏性用戶,再到以自制內容反哺湖南衛視,芒果TV走出了頗有成效的台網融合之路。

東方衛視也在這兩年進行著類似的探索。SMG旗下的流媒體平台百視TV於2020年9月3日上線,東方衛視為百視TV提供獨播內容,百視TV也參與東方衛視部分節目出品。

此外,百視TV在體育和電商等垂直領域也在積極探索。

除了頭部衛視打造流媒體平台之外,在視頻化浪潮下,MCN模式也成為廣電媒體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城市台和地面頻道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發力布局廣電MCN,長沙廣電「中廣天擇MCN」、成都廣電「雲上新視聽」等城市台MCN品牌,湖南娛樂頻道「芒果MCN」、浙江民生頻道「黃金眼MCN」、北京文藝頻道「電廣文藝MCN」等省級地面頻道MCN不斷湧現。

2021年省級廣電MCN化改革提速,目前已有包括浙江廣電、江蘇廣電、黑龍江廣電、山東廣電、北京廣電在內的近15家品牌。

廣電媒體進軍MCN有著人才、資源、社會公信力等優勢,在經濟轉化上效果比較顯著,短視頻營銷、直播帶貨等形式為廣電機構在廣告收入之外開闢著新的生存空間。

2022年,打造內容型MCN仍將是廣電機構轉型的重要方向。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