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與他們的「十年之約」……

2023-10-19     微成都

原標題:劉慈欣與他們的「十年之約」……

十年來,這段讓他們驕傲、感慨和珍惜無比的緣分,在成都舉行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的開幕式上重續。

全世界幻迷見證了這個時刻:難掩激動的女教師和兩位長大成人的學生代表一起,與劉慈欣一起登台展開這場跨越10年的對話。

世界科幻大會選擇了成都

而成都選擇在開幕式的重要時刻

把3分鐘留給

一位中學老師和她的學生們——

十年前和劉慈欣的一次書信往來,鼓舞著這位中學老師一直帶領學生們閱讀科幻作品,希望以此保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她給劉慈欣寫道:「希望他們做人做事看高一點,不要變得庸俗……能決定自己的人生應該到達哪種高度。」

沒有學生問「這些內容考不考」,他們就這樣孜孜不倦地讀了下去。即使以前不愛閱讀的學生也變得興致勃勃,不論是《中國太陽》,還是《三體》,對他們而言,更像一種生命體驗。

這種熱情也引出了一個最終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關心宇宙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跨越十年的維度,最初那屆學生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褪去幻想色彩之後,科幻在他們的人生選擇中已顯出深遠的現實痕跡。

科幻大會開幕式上,教師胥敏和學生們與劉慈欣展開跨越10年的對話

01

劉慈欣的回信

孩子們備受鼓舞

紛紛表示要寫科幻「巨著」

參加開幕式前夕,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初2011級學生夏彬耀畢業10年後才再次見到初中語文老師胥敏。當年那個愛接嘴、喜歡音樂的調皮男孩,已經成為一名搖滾樂手。

胥老師的頭髮剪短了,冒出一些白髮,瘦瘦的臉上依然帶著和藹的微笑。夏彬耀說:「我們都把喜歡的事情堅持了這麼多年。」

十年前和劉慈欣的一次通信,是胥敏與2011級學生一個無法磨滅的記憶坐標。

作為一個從高中就入「坑」的幻迷,胥敏2002年進入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部後,便帶著學生閱讀科幻小說,讓學生們獨立思考後寫下讀書筆記。

教師胥敏

2013年夏天,時任《科幻世界》副主編的楊楓打電話給胥敏,希望她分享一些科幻教育的經驗。胥敏有些受寵若驚,「因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工作」。她在給楊楓的回信中,附上了20多頁同學們閱讀《三體》的讀書筆記,作為閱讀提升思維高度的一份案例。

十四五歲的學生們,筆尖流淌著思想的光芒,「人類道德在宏大層面上的無力感」「『狼性』和『羊性』宇宙文明的交鋒」「愛與生存的矛盾碰撞」……楊楓一口氣讀完,讚嘆「後生可畏」,將讀書筆記轉發給劉慈欣。

劉慈欣讀後,立刻給予高度肯定,「讀書筆記讓我重新認識了初中生群體,他們已經不是潛在的、而是真正的科幻讀者。我既感覺到壓力,更覺興奮。」

當楊楓將劉慈欣的回覆轉發給胥敏時,第一次被「偶像」看到的激動,讓胥敏想要給劉慈欣去信,表達自己和孩子們對他的感激。

她忐忑又興奮地敲下600多字,「我只是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深感自己能做的很少,我想儘可能保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閱讀科幻作品是一個重要途徑,感謝您讓孩子們願意抬頭仰望星空……」

教師胥敏寫給劉慈欣的電郵列印件

最開始胥敏「並沒奢望得到回信」,她只希望劉慈欣能知道,「有這麼一群孩子如此熱愛科幻。」

沒想到,劉慈欣很快回信了——「看了你的學生們的評論後很覺驚艷,感覺中國真正的科幻大師可能要從他們中出現。」他還寫道,為讀者講故事是科幻作者的榮耀,自己會更努力地創作。

當胥老師捧著回信在全班激動地念出來時,瞬間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波,大家一次次歡呼和鼓掌。「覺得自己這麼普通的一個人,居然能跟這麼牛的作家有聯繫,就像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夏彬耀回憶。

十年前,在教室里的夏彬耀 受訪者供圖

這段科幻般的經歷,一度成為了孩子們重要的談資。劉慈欣來成都舉行講座的時候,腳崴傷的同學也要一瘸一拐地去見他。

而劉慈欣對於「科幻大師」的預言,點燃了一波科幻小說的寫作熱。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地專門買了厚本子,預備著一本「巨著」。

這次科幻大會開幕式上登台的學生、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李睿,在當年的群情振奮中,也構思了一部以自己的小提琴老師為原型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幾十年前,一位交響樂團的樂手大膽改革,發明了一種將空氣變為樂器的高科技,通過某種傳輸關係傳輸進聽眾的大腦。意想不到的阻撓接踵而至,命運也隨之變化……

十年前的那個盛夏已經遠去,這段科幻往事,並沒有隨之消亡。

02

初中生的價值觀

在某些階段突然明白

什麼是物質,什麼是心靈

科幻的世界,從來不是流淌著童話和讚美詩,在它天真的幻想外殼下,是晦澀的人性隱喻和複雜的現實。

學生閱讀《三體》時,會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人性緊緊包圍……每個角色在人性的漩渦里起起伏伏,將人類命運推向不同的方向。

鄭豫亮是實外高2023級學生,三年前在胥敏的班裡擔任語文課代表。小學時,他曾在書店翻閱《三體》,讀到對人性的深刻揭露,心裡生出一種戰慄,「甚至睡不著覺」。進入初中再讀此書,看懂了其中的愛恨糾葛。原來,對一個人的同情和審判,可以並存。

科幻小說看似距離現實很遠,卻常常通過構造一個鏡像的存在,揭示了許多表象之下更為深層的「真實」。對於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來講,這種「真實」是否會過於殘酷?

「除非我們能永遠讓孩子生活在溫室中,保護他們免受一切傷害,否則對殘酷避而不談是片面的。」在胥敏看來,如果一味遮蓋人生中的現實挫折,總有一天,孩子們被欺騙的感覺遠遠超過被傷害的感受。循序漸進地揭開這層面紗,能引導他們批判地認識現實,發展出更高的道德水平。

胥敏認為,初中生處於啟發人生的黃金時期,科幻讓他們以柔軟的心去體會世界。

2013年,劉慈欣在成都進行銀河獎講座時,夏彬耀與他合影 受訪者供圖

正如夏彬耀所言,「在十幾歲的年紀里,對於好和不好的事情,都有很大的感覺。」純粹的學生時代,常常是人生的決定性時光。

學生們交上來的讀書筆記,或多或少展現出了對他人人生際遇的想像力。一名學生寫道:體會到了世態炎涼,你就懂得了要理解人,尊重人。

培養人文精神,這是胥敏將科幻作品納入教學的初衷。她說,不怕我們培養的人才沒有知識,怕的是沒有是非觀;怕他們有技術,卻沒有良知,這些都可能造成道德危機。

胥敏帶學生們閱讀科幻作品,並不期待他們一次性就能讀懂它。她相信,他們會在未來人生的某些階段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建立起基於認知的判斷力,辨明什麼是物質,什麼是心靈。

03

科幻成就現實

她選擇考古感受時間的永恆

他走進實驗室「探索未來」

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生胡好玥,是十年前胥敏班上受科幻影響最深的學生之一。

初讀《三體》時,恆紀元和亂紀元交替的時空下文明一次次毀滅的宿命,讓她深受觸動。

對於作品中人類的渺小性,劉慈欣曾解釋,人在文學中的地位和在科學中的地位正好相反。在雄偉的宇宙中,人類中心論是不成立的,而科幻捕捉的關係,恰恰就是極其渺小的人跟宏大宇宙之間的關係。通過深度閱讀,胡好玥卻捕捉到了一種關係——無論文明如何興衰更替,時間才是最永恆的東西,「像一把利刃,無聲地切開了堅硬和柔軟的一切,恆定地向前推進著,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使它的行進出現絲毫顛簸。」

一次夏令營的機會,胡好玥去參觀一場活動,看到恢弘的水利工程、精美的玉器、碳化的稻米時,她一瞬間理解了「把字刻在石頭上」的含義。雖然在宇宙的尺度上,一代代文明銷聲匿跡,但文物正是銘刻著時間的「石頭」,是歷史的無言載體。

「解讀古人留在時間長河中的信息」,這一想法,讓胡好玥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深造。在發掘現場,她常常坐在探方中,目視著發掘進程不斷推進,剖面逐漸展示出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的印記。大自然以近乎恆定的速率進行沉積,人類的活動使地層在時間中有了特殊的意義。

她想到,在歷史中,面對多變的氣候環境、兇猛的食肉動物、天然的地理障礙,人類是弱小的。但遭遇災難後不久,人類依然可能「東山再起」。這些關於「時間力量」的發現,讓胡好玥理解了一次次被毀滅、又一次次重新啟動的三體文明。

胥敏的另一名學生李睿的人生選擇,則更具「探索未來」的色彩。自從本科進入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專業學習,他把大把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室。從前閱讀的科幻作品,培養了他對於科學的感情,實驗室相對單調的時光,讓他覺得內心安寧。

2013年,劉慈欣在成都進行銀河獎講座時與同學們合影(前左為胡好玥,前右為李睿) 受訪者供圖

新材料研發之路上,想像力是成功的必要動力。在從未有人涉足的前沿領域,李睿從不憚於想像,用實驗不斷驗證猜想,製備出具有先進性能或特殊功能的關鍵材料。

十年前的那一屆學生中,劉珉杉目前在新加坡從事金融工作。身處異國他鄉,她總是充滿著一腔勇氣,因為她越來越意識到科幻的經歷,潛移默化培養了自己多元化的價值觀。探索和嘗試不是損失,畏縮不前才是。

因科幻打開的眼界,讓她始終關心時事新聞,對國際大事保持著一種敏銳的感知力。「人不能孤獨地活著,因為任何發生的事並非事不關己,而是我們作為人類的一種存在方式。」

十年,常常被看作一個重要的節點。當年科幻塑造的認知沉澱於學生們的內心,他們為之奉獻的事業、為人處世的道理,都與他們的個人關懷有關。這種主觀能動性,就是科幻現實意義的一個註腳。

04

十年之約

將摯愛和工作融入到一起

希望孩子們「心裡一直想著宇宙」

相比於十年前的孩子們,「10後」們有著鮮明的特點——他們生在社交媒體開始流行的年代,見證國家科技成果的種種突破,充滿著自豪感。

當下,不少新生科幻作品都體現出這一傾向。書中描述的宏偉工程,最能表達科技的偉大與艱辛,這種重工業美學,成為象徵大國崛起的現代化意象。

時代提供的豐盈選項,也哺育著青少年的理想。談到未來想做的事,胥敏現在班裡的幾個12歲小男生,幾乎都答要做科學家,有人想研究人工智慧,有人關心核物理。他們也思考著未來可能遇到的困境,譬如個人隱私、環境保護。

寫作科幻小說的熱潮,仍不時在班裡掀起。學生趙釺程夢想著,未來成為一名科學家後,想和胥老師合著一部科幻小說,「我負責科學理論,胥老負責優美的文筆。」

世界科幻大會舉辦期間,胥敏的幾十位學生還將跟隨老師共赴一場有劉慈欣參加的沙龍,不少同學都準備了問題去現場請教。「這種機會一生中都非常難得,既然我們能去,就一定抓住機會,在最前沿處發現未來的走向。」鄭豫亮期待著。

教師胥敏與她的學生

十年前那次通信之後,胥敏沒有再嘗試聯繫劉慈欣,「怕打擾到大劉」。今年春天,得知自己可以和劉慈欣一同登上世界科幻大會,還能帶著學生們參與其中,她激動到有點哽咽。因為她沒有想到,這些年來,她只是乾了自己應該乾的事,卻得到了如此貼心的鼓勵。

她覺得很幸運,能將個人摯愛和工作融合到一起,而且家長學生們都很支持。當她宣布本月的必讀書目是科幻作品時,講台下的孩子們還會歡呼。

「我是一個特別平凡的老師,但因為有了這樣的學生,才讓我堅信這件事能夠做下去。」孩子們終有展翅高飛之日,胥敏希望,他們能夠一直心裡想著宇宙,而做一個勤奮求知的人。

或許無論是誰,都會在某個偶然的時刻,長時間凝望夜空。這一行為,從人類誕生之初,在篝火旁、岩洞外、山林里,從那時至今已延續百萬年。從這一角度而言,科幻是人類心靈的一個必然。

當現代科學加深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之時

宇宙的神秘感並沒有消減

恰恰相反

對未知的疑惑只會增加一分

對生命的敬畏只會增加一分

對一部分人而言

這是一個無解的時刻

對另一部分人而言

這是他們前行的答案

來源 | 紅星新聞、成都發布

編輯 | 張雪嬋

TA做了啥,被羨慕成這樣?

接下來幾個月,成都往西是這樣的……

金色的成都,美呆了

沒有一個成都人,能躲過這次內卷

一起在成都遇見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69102a9da65461d093bd1449ce1cca8.html